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上方“文化艺术出版社” 关注我们
存在主义的诞生
20世纪两场耗日持久的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欧洲人对理性和乌托邦的向往,原本被视为人类典范的欧洲社会彻底崩溃、瓦解,人丧失了一切外界的精神和物质基础支柱,再也无所依靠。而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思潮和艺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存在主义广泛流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欧,与其将它视为一种严肃的哲学模式,不如将其视为一种渗透西方社会各方面的生活模式,并极大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美国的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创作、性别认知、家庭关系等方面,被视为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欧
存在主义的先驱
存在主义的产生绝非一蹴而就。在十九世纪,我们便能找到其中所蕴含的悲观主义先导。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被视为存在主义思想的鼻祖。他提出人的本质即是“孤独个体”,人的存在状态,便是恐怖、厌烦、忧郁、绝望,内心莫测的神秘恐怖便是虚无,并最终导向原罪。这种直接源自宗教性的生命内在体验,为存在主义奠定了悲观的基调。
克尔凯郭尔
图片来源: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øren_Kierkegaard
在艺术上,这样一种思想直接影响了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在其著名的作品《呐喊》中,人物内心的恐惧和绝望,直接感染了现实世界——天空和地面随之扭曲、翻滚,色彩也随之阴郁、压抑。蒙克通常被艺术史家视为表现主义的先驱画家,而其作品同样也可被视为早期存在主义思想最佳的视觉化呈现。蒙克的艺术恰恰印证了克尔凯郭尔的名言:“我以抑郁为生。我的悲哀是我的城堡。”
蒙克《呐喊》
图片来源:https://zh.m.wikipedia.org/wiki/呐喊_(绘画)
蒙克《星夜》
图片来源:https://en.m.wikipedia.org/wiki/Edvard_Munch
本质与存在,孰先孰后
个人的再次觉醒
柏拉图带有决定论色彩的本体论哲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理念(Idea)是事物存在的本质,而一个事物的本质,决定了该事物的存在方式。但伫立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断壁残垣之中,原本被认为可依靠、信任的本质被彻底击碎,存在主义者对本质论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以致于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将本质论的顺序全部颠倒,认为“存在决定本质。”
萨特
图片来源:https://en.m.wikipedia.org/wiki/Jean-Paul_Sartre
人来到世上,并非如产品一般,带有任何被预设的目的。简言之,人并不存在既定的“本质”。人是先来到这个世上(存在),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经历、感受、体悟和学习,才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成为他/她自己,才找到自己的“本质”。古典哲学静态的决定论被动态的生成状态所取代,而一个完整的“人”,也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
波伏娃与萨特
图片来源: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imone_de_Beauvoir
自由之苦
空虚与艺术
既然个人并非由既定本质所决定,那么个人的存在方式,则完全取决于自己。个人成为了自己的主人,但同样也需要承担其后果。这种抉择的自由是与生俱来、无法祛除的。简而言之,人“不得不”自由。在存在主义哲学家眼里,纯粹自由将带来盲目的选择,稍有不慎便会坠入谷底,这便是存在主义者所说的“空虚”——这种自由非但不是解放,反而成了与生俱来的责任与负担。正如萨特所言——“人必将受自由之苦。”
这种关于“空虚”“自由之苦”的悲观思想,对舞台戏剧和造型艺术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经历了两次大战的洗礼之后,一种空虚的、存在主义式的艺术逐渐开始由整个欧洲蔓延到全世界。在戏剧方面,从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的《等待戈多》和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的《禁闭》中,我们能感到虚无和荒诞在剧场中的呈现——在存在主义喜剧之中,人们似乎总是为了一件事物而疯狂执着地努力、追寻,但到最后,这一切结果又是什么?或许这一切正如“戈多”一样,到头来只是一场空虚。
《等待戈多》剧照
图片来源:https://en.m.wikipedia.org/wiki/Waiting_for_Godot
而在造型艺术领域,雕塑大师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的雕塑创作,可被视为存在主义思想最好的视觉化产物。在他的代表性雕塑作品中,人物似乎都是“皮包骨”,其形体是如此惨淡、如此瘦削。其作品中因人形“正空间”的瘦削,反而更加突出了背景“负空间”的漫无边际。人物孤零零地存在于这个虚无的世界之中,展现其在虚空世界中无依无靠的状态,仿佛被整个世界所抛弃。“孤独”二字成为贾科梅蒂创作中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元素。
创作中的贾科梅蒂
图片来源:https://commons.m.wikimedia.org/wiki/Category:Alberto_Giacometti
贾科梅蒂雕塑作品
图片来源:https://commons.m.wikimedia.org/wiki/Category:Alberto_Giacometti
而在当时欧洲兴起的观念艺术中,伊夫·克莱因的(Yves Klein,1928—1962)的作品《虚无》更是为人称道,可被视为存在主义时代艺术的极致。艺术家呈现这件作品的方式是在空间中不放置任何东西,类似佛家所言的“一切皆空”。而虚空恰恰成为这场展览最重要的因素。这件作品展出后,观者络绎不绝。加缪曾评论这件作品:“虚无充满力量。”这句评论也成为存在主义在当时最悠长的牧歌。
克莱因作品:《虚空》
图片来源:
http://www.yvesklein.com/en/textes-choisis/view/11/the-immaterial-pictural-sensibility/
我们该如何解读存在主义思潮与艺术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如何去发掘其背后的深层内涵?《文艺研究》杂志副主编张颖的新著《存在主义时代的文学与艺术》为我们提供了精彩的论述。全书建立在20世纪宏观的哲学史研究基础之上,将自1933年起的20世纪30—60年代命名为“存在主义时代”,以扎实的理论作为框架,并结合丰富的文学、艺术作品案例,向读者清晰而生动地勾勒20世纪那个浪漫与绝望、激昂与空虚、自由与悲哀并置的时代。
作者简介
张颖
哲学博士。现供职于《文艺研究》杂志。研究方向为法国美学与艺术理论。曾出版专著《意义与视觉:梅洛—庞蒂美学及其他》,译著《意义与无意义》《大象无形:或论绘画之非客体》《思想的想象——图说世界哲学通史》。
文化艺术出版社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