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观察】香港青年艺术家创作中的“港味”元素

2016-08-14 21:17

  导言:近日,数个香港青年艺术家展览相继开幕,包括“间隙”黄智铨/关子维双个展、“你在烦恼什么”Dirty Paper个展、“半夜未明”刘兆聪个展,及上个月结束的黄进曦个展“卧游”。展出作品无不带有独特的“港味”——从日常经验出发的创作,关注香港的社会议题的作品,描绘香港的景观……这些土生土长的香港青年艺术家从不同的视角勾勒了香港的某些意像。作为新锐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有哪些特点?他们关注香港的哪个面向?

黄智铨 《最后那十三街》 楼梯、微型电脑、定制软件、液晶显⽰屏、螺线管、微型控制器、定制电子设备、钢 尺寸可变 2016

黄智铨 《最后那十三街》(局部) 楼梯、微型电脑、定制软件、液晶显⽰屏、螺线管、微型控制器、定制电子设备、钢 尺寸可变 2016

  “微妙的日常经验……”

  “我曾经想过离开香港,但出去后,回看自己的身份,反而让我更想做更多关于香港的作品。”正在加拿大蒙特利尔Concordia University修读硕士学位的黄智铨说道。近日,黄智铨参与“间隙”艺术展,通过一系列装置作品、数码作品,展开真实与虚拟的间隙空间之间的对话。参展影像作品《最后的十三街》是艺术家用镜头记录下“包含了香港的集体记忆”、面临拆迁的十三街。

  黄智铨的作品一直关注生活。十三街是九龙土瓜湾沿着马头角道及木厂街之间并排的十多条街道,以“龙、凤、鹿、麟、鹰、鹏、雁、蝉、燕、马、鹤”等中国传统吉祥物命名,如龙图街、凤仪街、骏发街、鹿鸣街、鹤龄街及麟祥街等,两旁建筑是兴建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八、九层唐楼,组成了土瓜湾区最大的旧楼群。年久失修也面临着拆改的可能,如何保护这些历史的痕迹,也是香港面临的难题。

  “《最后的十三街》是我看回装置作品《眯》的创作时觉得遗漏了细微的东西,所以想通过新的作品弥补。”黄智铨说道,“《眯》是我对香港城市的声光的日常经验。香港是一个城市森林,周围都是玻璃,坐在家里,对面楼开窗时玻璃上的太阳光会反照到家里,我觉得这很香港。《眯》是日常经验的一种抽象表达。每一天,当我们在城市中匆忙穿行的时候,日光不停在高楼大厦之间折返。我们每行一步,所见到的光线的强度、图案和纹理都不尽相同。”这种变幻为黄智铨带来灵感——光的不同属性和城市的不同景观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视觉体验,“我把这些经验抽取,并放大,用多媒体作为媒介呈现香港,也让人看到不同的角度。”

“你在烦恼什么”展览现场

Dirty Paper 《池边游人》(局部) 陶瓷 尺寸可变 2016

  同样从生活经验出发的Dirty Paper小组由陈惠立与丘国强于2010年组成,由K11 Art Foundation主办的个展“你在烦恼什么”近日于chi art space开幕。Dirty Paper有过三年的“空白期”,没有创作也没有工作。“这三年来,我们最大的烦恼就是不知道要画什么。所以我们用当下遇到烦恼作为这次展览的主题——你在烦恼什么。”成员丘国强说道。

  “三年前的个展后,我们很纠结,还能画什么?我就想,不要把人生重心放在画画上,于是去学游泳。我在池边看着教练教人游泳,自己依葫芦画瓢地学会了。在游泳的过程中,我的思绪很平静。好似与这个世界隔绝,但世界并不会因此停止运行,泳池只是一个暂时避开世间嘈杂的所在。游泳帮我解决一些人生阶段的烦恼,但即使我学会了游泳,还是要面对创作,不如直接把这样的经验画出来。”成员陈惠立说道。这次展览中展出的八幅用铅笔画的八个游泳池,是陈惠立常去的泳池。为了作品的精准性,他们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去数游泳池一共有多少块瓷砖。“过程很有趣。”丘国强笑着說,“沒有人会带笔带纸去游泳的,阿立又不害羞,我在岸边记数,他在泳池里数。”

黄进曦 《大东山景》 塑胶彩纸本 2013

黄进曦 《林村大树》 塑膠彩布本 2015

  景观,以绘画收藏香港

  与黄智铨、Dirty Paper不同,黄进曦、刘兆聪两位风景画艺术家选择避开香港社会议题的创作,选择描绘繁华都市外的自然地景,或香港人日常生活的社区。

  “用写生收藏风景”是近年黄进曦的创作动向,“融合主观的感受和演绎,时间、空间的变化,所生成的风景画,是我最想收藏的,而不是纯粹的环境的捕捉。”早年,黄进曦以电玩游戏中的景观作写生,突显虚拟映像于视觉的冲击;近年转为到香港郊野写生,描绘人和自然之间的角力和共存。“‘电玩风景’系列是2008年我刚毕业时的创作,当时留意到车上、街上的人很喜欢打游戏,就想用写生的角度进行虚拟现实的创作。”两年过去,黄进曦逐渐感觉到这样的创作过于概念及被动,“为了画一个景色,我打游戏,更多是为了绘画而绘画。”黄进曦说道,“对于绘画的想法,我希望可以主动寻找自己想画的东西。‘主动’在于绘画贴近我的生活,写生会成为我爬山的一部分,而且画面的处理上自由度更大。”

  香港拥有面积广达75%的郊野,黄进曦每个月有三至四次郊游活动,他的作品只呈现了郊游途中所遇到的自然风景的一部分,从无框架到有框架的创作过程。在郊游写生之外,他脑海中依旧不断浮现出一幅幅不同的风景。这些画面既可是过往登山的真实视觉经验,亦有经过主观想像后产生的理想化风景,时而熟悉,时而陌生。

  该如何捕捉大自然瞬息万变的景色?“我会选择用小尺寸进行绘画,用当时时刻的角度记录下环境,用一幅幅的小画拼贴成一张大画。”这一方法的发现,是2012年黄进曦的一次偶然尝试,“我骑着自行车到户外写生,当时只带了一本很小的速写本,但要画一幅很开阔的景,只能用拼接的方式。最后出来的效果是,第一张和最后一张的色调非常不同,一个是白天一个是黄昏,我当时觉得原来画画是可以记录时间。”

刘兆聪 《夜观, 深水埗——离》 木板油画 200x122cm 2016

刘兆聪 《旺角十月No.5》 布面油画 101.5x76cm 2015

  尽管同为以景观作为创作主体,刘兆聪把目光投向香港旧城区,在其新个展《半夜未明》中,描绘夜幕下的旺角及深水埗。“旺角及深水埗是我主要的生活及活动区域,在这里并不太感受到游客眼中金融中心、东方明珠的大都会形象。这两个区人口密集,即使深夜,还能看到食肆通宵营业,繁忙但不繁荣。”

  “白天的光源来自于太阳,周围灯饰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不大,但是晚上会变得不同。比如晚上六七点到餐厅吃晚饭,吃完饭出来后,天全黑了,那一刹那需要重新调整自己适应周围环境,有些路痴甚至会找不到方向。这是晚上才有的现象,晚上给我更多陌生、新鲜的感觉。”刘兆聪笑着说道。

  在熟悉而陌生环境中,刘兆聪以旅行者的视觉进行创作,“摄影师通过摄影就等于拥有这个地方,我想通过绘画占据其中的一部分,就像曾经在自己的生命中存在过一部分。画画比摄影有更大的自由度,包括色彩、构图等。我拥有之余,也抱着与人分享的心态。”

  在《深水埗》系列中,刘兆聪摆脱惯常的观看方式,从错视摄影中获得灵感——倒置街景。“我很喜欢玩相机,错视摄影即反转画面拍摄,我一直在思考平时熟悉的环境,如果倒置来看会是什么效果?是否会有新的感觉?其实多了想象空间。香港是看不到星星的,调转后,街道在上面,天空在下面,就像河流贯穿不同的地方。”

Dirty Paper 《不获录取》

  香港意像

  香港是一个多文化融合的城市,前英国殖民地、国际都市、东方之珠、购物天堂、美食之都……诸多标签,土生土长的青年艺术家勾勒出香港的哪些图像?

  “我平时上街,很喜欢看别人在干什么。比如搭车或者在餐厅吃饭时,我很喜欢听旁边的人讲话,就像生活中的资料收集,慢慢地,我会知道现在的人的状态,社会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可以用作品回应。”Dirty Paper说道。

  “教育体制”是Dirty Paper十分重视的一个创作题材,“我们经历过香港的教育体制,觉得有问题在里面,所以用自己的角度讲一些问题。我们读书成绩比较差,在中五时,因为分数不够,无法升入高中,读了设计的高职学院。我们都没有经历过会考和大学联招,也不是艺术系毕业。是不是我们成绩差就做不到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前20年的差成绩,我们是否就被定义为不好的学生和没用的人?”进入社会工作后,Dirty Paper遇到了身份的问题,所以经常思考教育背景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如何在香港社会中得到相应的位置。《不获录取》以香港的九所高校为蓝图,艺术家以刚考完会考的心态,设想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专业代表一所高校进行创作,“就像一个游戏”。

  除了个人作品,黄智铨也会选择与不同的艺术家合作作品,“以前更重视专注于一个主线上,现在的社会气候,让大家的知识面更广。与老一辈艺术家创作最大的不同在于横向和纵向的选择。两者并没有冲突,但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我认识的朋友运用的媒介都不止一种,有些绘画的朋友,也会做摄影、影像。在我的创作中,我会不断地寻找数码及传统工艺的独特之处,然后将两者糅合在一起,产生一种特别语言。与其他艺术家合作就像拍电影,可以产生新的话题。”

  另一方面,在风景画艺术家黄进曦和刘兆强的创作中,尽管不像老一辈香港风景画艺术家般,着迷于老香港的旧式建筑,及对传统绘画技法的执着,社会议题也不是他们创作的重点。2010年至今,黄进曦走遍了香港郊野,从寻找创作的变化,转为追求心境的变化。“以前会关注画面是否好看,想很多的构图和颜色。现在更多关注绘画与生活的关系,写生或画风景对我看东西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在大自然中,容许自己有更多的时间与环境沟通,某种程度上是生活的平衡。我不太注重画面产生什么含义,不会流露一种情怀,不是时代变迁的变化,也不是尝试放到社会议题中。尽管户外写生后,我更关心香港郊野公园的管理,思考人工与自然之间如何共存,更留意环境的变化、政策内容。”黄进曦说道。

  结语:

  这几位艺术家抛开香港熙熙攘攘人群,避开忙碌的节奏,仔细地观察身边的人和景,建构城市的另一番景象。尽管不能以文中几位艺术家个案代表当下香港青年一代艺术家的创作面貌,但从中不难发现年青艺术家在城市森林的环境中的“进与出”,敏锐地从自身经验进行创作的自主性的趋势。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何妍婷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