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1-12-24 17:11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外观图 摄影:Wen Studio
2021年圣诞节当日,杭州,天目里园区,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正式向公众开馆。
九年磨一剑,天目里美术馆终归开门了。
“从无到有”(AShow About Nothing)展览现场,2021.12.25-2022.5.8,杭州,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展览现场摄影:吴清山
开馆展“从无到有”。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的开馆展览是“从无到有”(A Show About Nothing),将持续至2022年5月8日。
“从无到有”(AShow About Nothing)展览现场,2021.12.25-2022.5.8,杭州,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展览现场摄影:吴清山
其汇集包括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耿建翌、罗伯特·格罗夫纳(Robert Grosvenor)、汉斯·哈克(Hans Haacke)、梁芝兰(Ghislaine Leung)、李燎、刘国强、卡迪·诺兰德(Cady Noland)、小野洋子(Yoko Ono)、提诺·赛格尔(Tino Sehgal)、鲁道夫·斯汀格尔(Rudolf Stingel)、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童文敏等三十余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与根据空间特性创作的委任作品,探讨当代中外艺术家们如何处理“无”这一概念。展览概念由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馆长弗朗切斯科·博纳米(Francesco Bonami)提出,斯特凡诺·科利切利·卡戈尔(Stefano Collicelli Cagol)与吴天及孙熳共同策划。
“从无到有”(AShow About Nothing)展览现场,2021.12.25-2022.5.8,杭州,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展览现场摄影:吴清山
本次展览在设计布局上对国际著名建筑师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建筑工作室所设计的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做了最小化的改动,这让美术馆整体从清水混凝土、木质地板、到一楼带天窗的挑高天花板都被清晰呈现。当公众第一次走入展厅,漫游在展览中时,也是最大程度地感受这个空间,通过不同的方式介入到主题中的过程。艺术的出现将填满这其中的空白,创造出意义和内容。“我们想在一个美妙的空白空间内呈现一场关于‘无’的展览。事实上,我们希望前来观展的观众理解并享受‘无’与‘空’之间的差别。在体验建筑空间的同时,也体验到‘无’的本质之美——这也是我们绝大部分生活的组成部分。”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馆长弗朗切斯科·博纳米表示。
“从无到有”(AShow About Nothing)展览现场,2021.12.25-2022.5.8,杭州,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展览现场摄影:吴清山
展品邀请大家反思日常。
这次展览,也是带领人们沉浸在看似无意义的事物中的一个邀请,在经历时间、物质及意义的缺失后终将生成新的开始,这些都将被开馆展的诸多作品所证实。
如耿建翌以孩童般玩乐的方式“做”的一系列以书册为媒介的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置自身于无知、无为、无用的状态,也因此对于人们习以为常的认知保持着无畏的质疑。从《直到磨平》(1998—1999年)、《所以为经典》系列和1999年的《泡》《十秒浸泡》《怎一个“的”字了得》,再到2001年的《阅读方式》等,耿建翌通过不同的方式让这些无字、无用、无知之书成为对某种意识形态加之于人的暗示的提醒。
耿建翌 | 之所以为经典 | 现场图
耿建翌 | 之所以为经典 | 1997年/书,纸上水彩/26.5 x 20 x 2 cm/72页(双面)
耿建翌 | 之所以为经典 | 1997年/书,纸上水彩/26.5 x 20 x 2 cm/72页(双面)
用看似日常物的形式来表现无用,也暗藏在罗伯特·格罗夫纳(Robert Grosvenor,1937年出生)的作品《无题》中。美术馆巨大空间中,令人想到无用之车的雕塑看似三辆被召回的故障汽车,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的特别之处,尽管颜色鲜艳,却缺少车门、轮子、车灯等关键零部件,显然不是为实用意义而设计的。在艺术领域中,它们被赋予强烈的内涵,通过材料和配件的碰撞创造出意想不到的、需要一探究竟的联结。
罗伯特·格罗夫纳《无题》,“从无到有”(A Show About Nothing)展览现场,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提供,摄影:吴清山
汉斯·哈克(Hans Haacke,1936年出生)的《白帆》一眼望去,就是由一块白色织物在风扇的作用下在空气中浮动组成。振荡的气流轻柔地推动着织物,以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的方式塑造着作品的形态。四个重物和细线则将织物与墙壁连接。这件作品会对房间里参观者的动作和他们的人数做出反应,由此,哈克通过简单的动作,将展览条件、博物馆建筑和正在体验这一切的观众联系在一起。
汉斯·哈克 | 白帆 | 图片由天目里美术馆提供
刘国强(1988年出生)2021年的新作《无题》通过数字技术将时间抽象化来记录事物势不可挡的变化。这也是其在数件与时钟有关的作品后,再次直面这个时间的度量尺。在影像画面中,永远无法形成一根完整的指针。然而尽管已经看得足够近,数字和刻度已消失,甚至秒针自身也被切碎…但时间仍然连贯,保持着对影像画面的绝对支配。
刘国强《无题》,“从无到有”(A Show About Nothing)展览现场,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提供,摄影:吴清山
同是影像,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1959年出生)本次展出的《当信念移动山脉》(2004年)则记录了艺术家以最大规模的努力做的最无意义的事情。他在访问了秘鲁利马后决定以史诗般的行动回应当地因社会动荡导致的绝望景况,于是召集了500名志愿者聚集在当地郊区,在一天之内用铲子将一座巨大的沙丘移动了几英寸。整个过程不涉及生产或建造,除了一些摄影和影像记录,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事实的真相。这也是艺术家感兴趣的地方—在古代愚公最终需要感动上天才能助其达成夙愿,在今天,也许通过图像和传言就能够实现了。
一种具有后果的无为,一个“无所事事”的时刻,实际上是为了让思想自由游荡,并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联系。李燎(1982年出生)在本次展览呈现的两件作品—《剩余价值2018—2019》《剩余价值2020—2021》均为艺术家委任其妻子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时间执行而成,这一看似工作时“开小差”的薅羊毛行为最后产出了有市场价值的艺术作品,后者则是美术馆为此次展览专门进行的委任创作,也因此让艺术家、艺术家的妻子和美术馆之间的“劳务”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李燎,左为《剩余价值2018—2019》(Surplus Value2018—2019) ,2018–2019;右为《剩余价值2020—2021》(Surplus Value2020—2021) ,2020–2021,图片由天目里美术馆提供,现场摄影:吴清山
在“从无到有”展览的场域中,除视听上的感官外,观众也会在艺术作品“有”的帮助下,通过自身身体的参与(触、嗅、味),进而打开感知之门,感受空间中难以察觉的细微之处。如鲁道夫·斯汀格尔(Rudolf Stingel,1956年出生)延续了其标志性的地毯系列,根据现场空间的特定位置用薰衣草色的地毯覆盖整面17.25×6米的清水混凝土墙面(《无题》,2021年)。大块的淡紫色将为整个展览带来治愈与放松的气息,邀请观众从展览开放的第一天起参与到一个从无至有的集体绘画体验中。
鲁道夫·斯汀格尔 | 无题 | 图片由BY ART MATTERS提供
充斥在空间中面包香气的感官体验则来自梁芝兰(Ghislaine Leung,1980年出生)的作品《面包》,艺术家利用通风系统在展厅空间中释放出一种闻起来像是面包的香味。她用艺术作品填补了空间的空白,质疑将视觉性而非其他可感性视为唯一衡量标准,将某些类型的劳动力或身体部位看得比另一些更重要的做法。
提诺·赛格尔(Tino Sehgal ,1976年出生)2004年的作品《这太当代了》由一组从众多业余喜欢唱歌和跳舞的人中挑选出来的年龄不同的演绎者组成。他们统一身着美术馆服务人员的制服,在观众进入展厅时开始移动、边跳边唱、并反复地唱着“This is so contemporary (这太当代了)”。然后他们在宣布作品题目之后就会恢复静止状态。作为一件不会留下任何照片/影像记录的作品,作品《这太当代了》“此外无一物”的情境提醒着我们当代性的转瞬即逝,哪怕时间仅流逝一分钟也将成为过去。
“通过一场展览开启一座艺术场所的动机并非是在做加法,而是注重减法、擦除;意不在多,而在于少;关注的不是物质景观,而是思想与想象,强调艺术在与观众分享思想与想象时的有效性。”如弗朗切斯科·博纳米所说。
我们从“无”出发,才有充足的空间建构未来。
美术馆本身就足够好看。
此建筑空间由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RPBW)的创始合伙人、普利兹克奖得主伦佐·皮亚诺担纲设计,这也是他在中国承接的首个项目。
美术馆建筑采用钢框架结构,室内空间划分灵活多变。美术馆首层层高7.3米,为无柱空间。首层采用框架式玻璃幕墙以实现轻盈通透、建筑物漂浮的效果。3层为采光筒顶、拉膜结构和景观屋面,天窗直径为2米,轻盈的“帆”结构所具备的优越透光性能令其在视觉上更加轻盈;其几何造型经过3D软件的深度推敲,以更好地适应杭州全年的日照规律,更运用了天然光导系统,在屋面设置采光筒及配件,将天然光引入室内,与室内顶棚处的人工照明相结合,既赋予展览空间一流的艺术作品展陈能力,也为其添加了多样化的感官体验。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外景) 摄影:朱海
单片长度达 56 米的大体量清水混凝土墙壁与大尺度钢柱被置于建筑外围,以强大的结构张力表达了“结构即建筑”的设计理念。4-7 层为图书馆、报告厅等大空间,大空间通过“钢斜撑+钢柱”形成造型简洁的无柱空间建筑。而建筑幕墙的设计是以布样的经纬纱线纹理为基础,阳极氧化铝板让建筑拥有材料天然的柔和色泽,凹凸肌理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反射效果。
除艺术展示空间,建筑屋面也种植了杭州代表性植物—茶树。多层次的空间绿化既丰富了景观造型,也起到了遮阳、保温、隔热的作用,并与围合出的巨大中央绿化庭院——绿色植物覆盖的天目里“柔软内核”交相呼应。当观众沿着通过斜坡和台阶向下沉庭院延伸的绿植,还可触及下沉庭院、地面植被、镜面水池等丰富的景观元素。它们共同欢迎公众,令公众在光与影相互交织而有机串连的空间中走进艺术。而在美术馆商店BY ART MATTERS MARKET 之市中,公众也可寻得各类充满奇思妙想的艺术商品及展览相关衍生品,让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更加亲近。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内部) 摄影:wenstudio
美术馆主体建筑面积约6000平米,包含约1500平米、拥有完整自然采光系统的主展厅及报告厅等其他配套设施等组成的主展示空间。位于天目里17号楼的驻留中心BY ART MATTERS RESIDENCY之驻也占据了约1500平米的独立空间。
天目里园区是一座历时八年精心打磨的建筑集群,由17栋单体建筑围合一个中央广场而成,包含美术馆、艺术中心、演出空间、设计酒店、时尚概念店,更汇集以独一性、趣味性、艺术性为导向的商业合集,希望为城市生活启迪更多可能。
天目里俯瞰图(图源网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