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4第一届露丝国际艺术节”将于2024年6月28日至7月28日在英国威尔士露丝镇向公众开放。本届露丝艺术节的主题为“在别处(Elsewhere)”,展览由露丝国际艺术基金会主办,渝儿担任总策划人,成蹊担任总策展人。6月28日开始并持续至7月4日,届时将有连续七天的“城市剧场”活动在露丝小镇进行。
2024第一届露丝国际艺术节由“城市剧场”、“社群共生”、“开放现场”等三个主题单元组成,这三大展览板块分别强调了当代艺术创作的实验性、在地性和现场性。本届露丝国际艺术节汇聚了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诗人、导演以及多元媒介的创作者共同参与,作品类型涵盖当代表演、装置、声音、电影、诗歌、戏剧、写作、社会参与式艺术等,其中有50多位创作者将亲自来到露丝镇的展览现场,参与到主题展表演、放映、朗诵、分享会、论坛、工作坊、以及社群互动等实践活动中。
Natasha Cantwell, The Ant Colony, 2023.
此次艺术节还设有多个开放板块的内容,当地居民可以和艺术家一起自主参与创作和展示,借助当地居民对日常生活的表达与思考,将地方性艺术创作带到更广泛的视野当中。在现实空间中创造真实的行动,实践一个更有机社会的形成,以构建艺术与社群生态的良性互动,是露丝艺术节作为一个自由、开放、平等、多元的国际艺术平台所期待作出的在地性尝试。
2024第一届露丝国际艺术节的主题为“在别处”(Elsewhere),这即是关于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与重构, 也是关于人对空间、时间、身体和心理上的多重处境的想象。“在别处”,作为一个副词性短语,其地理概念上带有一种先天的距离感。因此,“在别处”也常与远方、离散、他乡、记忆、想象、出走、流动、迁徙、隔阂、慰藉等词汇相关联,其隐晦的心理感性也常常寄托了异乡人心中共同拥有的对彼岸的想象。
Anne Bean, Candle Stick, 2024, Live Performance.
在别处,灵魂何处安放?这也许是今天很多人的内心写照。本届露丝国际艺术节致力于让生长于露丝镇的历史、文化、情感与日常生活和艺术家的个人生命经验共融共通,反映出后疫情时代下多重时空观念的断裂与接续。本次艺术节希望建构一个“第三空间”,重点关注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的即兴创作与现场实践,将他们不同的地方背景、多元的文化视角,多样的创作媒介和关注的不同面向带入一个新的场域中,记录持续发生的当下,重思当代艺术生态的现在与未来。
Abid Hussain, Untitled, 2024, Live Performance.
露丝镇 (Ruthin),是位于威尔士丹比格郡 (Denbighshire)的一个集市镇和社区。小镇的全部、城堡和圣彼得广场 (St Peter's Square ) 坐落在一座小山上,周边有普鲁格拉斯 (Pwllglas) 和雷尔 (Rhewl) 等村庄。该镇始建于1277年,露丝的名字取自威尔士语中的“rhudd”(红色)和“din”(堡垒),指的是1277 年至 1284 年间建成城堡所用的红色砂岩基岩。
露丝镇的历史建筑相对保存完整,除因受到地区叛乱和内部战争而毁坏的建筑外,这些古迹和保护建筑使用至今,并成为了现在露丝镇居民生活的主要功能性场所。本次艺术节将利用这些城市空间中的历史性建筑,开启一场当代艺术与社群生态的动态试验。在这片未知的土地上,这个远离世俗尘嚣的古老小镇将要见证的策展人与艺术家的首次集体尝试,是一次“别处“对“此处”想象,也是“此处”对“别处”的回望。
作为本届艺术节的指导原则,露丝国际艺术节的大部分规划围绕着当代艺术实践中的在地性、实验性、媒介多元、社群共生、生态融合和持续生长等核心理念展开。
展览组织者将以整个露丝小镇作为艺术事件发生的现场,以扎根地方为基点,根据露丝小镇的历史、文化、习俗、气候、建筑、社群等特质,用艺术的方式与当地社区产生联系,让艺术有机地介入到小镇的公共空间、公共事件和社区生活之中,激发城市活力和创造力。此外,参与本届露丝艺术节的艺术家团体和个人将通过其互动性艺术实践,尽可能多地打开公共空间的可能性,让原本栖息于静态展示空间中的艺术作品与周围环境动态互动,引导艺术行为融入日常生活,最终让艺术成为与露丝小镇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互动的渠道,创造有机的艺术生态和丰富的艺术叙事。
此次露丝艺术节将以“城市剧场”的介入方式展开,注重现场感、身体性、及时性和有机的空间参与,强调对当代艺术媒介和意识形态的新观念、新形式、新思想的深入探索,希望重新溯回当代艺术在上世纪末诞生之初所具备的实验性和先锋精神。在本届露丝艺术节的学术研究框架下,策展人希望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当代艺术理论与社会学、政治学和关系美学的感性交叠与紧密联系,鼓励艺术家在现有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
本届露丝艺术节在艺术形式和媒介的表达上追求多元贯通,参与此次艺术节的所有艺术家作品和实践包括但不限于实验表演、电影、诗歌、装置、声音、剧场、写作、社会参与式艺术等。在露丝艺术节的特别场域下,策展人希望打造出可持续的艺术生态环境,旨在为参与其中的艺术家创造出无限生长的自由场域,鼓励其突破媒介局限,探索当代艺术的媒介边界,以探寻艺术表达的更多可能性。
在地性的概念尺度绘制了多重生命经验在地方的生长轨迹。如何将“别处”的生命表现汇聚到一起,产生新的合作并引发新的转变,是我们回答关于构建新型艺术生态问题的起点。为了扎根社区与当地社群产生互动,本届露丝国际艺术节特别设置了 “家庭策展” 、“威尔士语写作”、“社区艺术工坊”、“露丝平行展”、“生态研究”、“公共教育”等参与式艺术项目作为展览的子单元,同时邀请当地居民参与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现场实施,提供给观众一个在交流、互动、对话的开放空间中偶遇“此处”的机会,以促进艺术融入生活,加强“此处”与“别处”的深入链接,让艺术与社区微更新紧密相联。
露丝艺术节将跨地域、跨文化的对话与想象呈现为一个艺术作品与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相融共生的场所。本届艺术节所提出的新范式同时也是一次自然生态和多元文化共生的情景实验。我们把世界多元文化的种子带到“此处”,种植在露丝的土壤中培育生长,将“此刻”与“别处”编织在一起,不仅参与到多元文化内部景观之间的对望,同时也参与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当中。人类文明的延续是人类顽强生命意志的体现,寻找由原始生命动力演化而来的不同生命路径,赋予一切生命以活力,是亨利·柏格森 (Henri Bergson) 对未来开放社会 (open society) 的想象。我们希望一切创作的动力之源都可以在这片土壤中找到使其扎根繁衍的生命之路,开辟社区微更新的发展新常态。
露丝艺术节会是一个像植物一样持续生长的艺术节。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实践介入城市空间的举措,促进本地社群和文化生态的有机发展,激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元文化交流,最终形成一个国际年度艺术节平台。我们将在展览期间,向公众开放即兴参与互动,以及举办驻地创作和工作坊等活动。我们将选择记录汇总这些实践项目,作为开放展览文献的一部分,最终与主展场的作品一起以档案文献的方式在下一届艺术节上集中呈现。此后,每届艺术节都将以“A现场展+B文献展”的双展方式进行。
露丝国际艺术节将积极地通过艺术介入的方式与不同面向的群体建立联系,其目的是为了在这里画出一条新的研究路径。我们希望结合艺术家的个人生命经验,关注微小生命体自身的创造活力,最后将艺术创作的权利交还给社区居民,让一切新思想与社区共同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公地,将为构建一个有机的艺术生态系统提供一个持续质疑,反复追问,不断探索的新方案。
渝儿是一位诗人、策划人、跨媒介艺术创作者,她以多重的艺术经历介入当代艺术与写作。她从舞蹈的身体语言中获得灵感并延展到视觉艺术空间,再将感悟到的视觉经验转换为文字形式的表达,以跨界、游离的方式探索艺术创作的边界和多样性,以实现个人独特的表达方式。
她同时是一位诗人和诗歌活动策划人,她连续九届参与“北京诗歌节”获“第七届北京诗歌节金向日葵”奖,2021年当选北京诗歌节理事会主席。2019年参加哈瓦那国际诗歌节,作品被译成英文、西班牙文出版。并多次参与“天问诗歌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成都国际诗歌周”等活动。并著有个人诗集《暮春秋色》、《灯光下》,诗合集《玮经与背面》。
2024年创办英国“露丝国际艺术节”,组建“岳敏君青少年艺术中心”并举办“岳敏君国际青少年艺术大奖”。
成蹊,是一位来自中国的策展人、研究者、写作者和社会剧场实践者。他主要以策展、文献、诗歌、纪录片、表演、社会剧场等方式进行创作实践。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基于社会现场观察而展开的历史场域中的前卫意识与当下前沿实践的对话。他也常与跨领域研究者、创作者和基层劳动者合作开展研究工作。他的长期研究项目是以口述史和文献的方式挖掘整理中国六、七十年代的民间记忆、诗歌群落、前卫艺术和个人史,并将其放置于当下和全球语境下进行观察和实践。近些年的研究项目主要围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年文化自治、社群组织、艺术生态和前沿实践等展开,并大范围组织和参与当下那些“不可描述、正在发生和自然生长”的实践活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他发起了《天演》、《乌合剧场》、《个人史》等系列实验项目,希望打破地域、文化、观念和媒介的隔阂,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前沿实践者以诗歌、身体、声音、影像、剧场、社会介入等各类“野生”的实践方式链接起来,以探寻艺术作为“表达”在今天更多的可能性。
他曾策划的主要文献展和活动包括《七十年代——诗歌、艺术、沙龙、知青记忆》(2015,北京)、《三月的末日,抑或四月的荒原——根子与中国当代诗歌谱系》(2016,北京)、《六、七十年代中国前衛藝術群落——先鋒詩歌潛流》(2016,北京)、《70年代——悲壮的激情与诗歌、绘画》(2016,北京)等。曾策划的主要实验项目有:《天演:第一回、第二回》(2020,北京)、《游戏剧场|个人史——“木兰的故事”基层流动女性叙事》(2022,北京)、《乌合剧场:一起睡觉或不睡觉》(2023,北京)、《北京诗歌节|乌合剧场:多事》(2023,北京)等。
文字编辑 | Copy Editor: Xu Zining 徐紫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