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李守白-重彩画-《夕阳之影》 2010年
在中国,窗户是地区风貌的眼睛。它不仅保有采风通风保暖等实用性能,同时还体现着一种审美意蕴以及生活哲学。以老上海为例,由于空间紧张,建筑密度高,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百姓便设计了一种在屋顶向阳方向额外加建的一个立体斜窗,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采光和通风。而这就是“老虎窗”。
这种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窗户,既能给人以形式美,又能在不经意之间传递出属于自己的本邦文化。比如老虎窗之所以称为老虎,据记载便是由于海派文化的浸染,由英文里的roof(屋顶)转变而来。
李守白-重彩画-《天井》2010年
而窗户除了有着“心灵眼睛”的艺术哲学还具有浓郁的生活色彩。比如杜甫《绝句》中所说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透过草堂的窗子,便可看到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则停泊着万里外东吴地界来的船只。
在上海的老弄堂里,空间,尤其是与人群栖居相关的建筑空间,是关涉上海城市文化精神的最为重要构件。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上海人民的生活始终为居住空间所困扰。这种久而久之的焦虑深深地影响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和市民性格。 在弄堂里,这种对空间的争夺成了小市民日常的功课,就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最原始的对自身自由生存空间的渴望。外地人对于上海市民精打细算、寸土必争的怪异性格或许会感到迷惑,那是他们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看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人的生存状况与残酷现实。然而,也正是在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下,上海人显示出了其特殊的生存智慧和艺术性。一些特殊的建筑样式和空间设计,把这种生存智慧变成了市民的细微梦想。这种人与窗户相关的文化内涵,令人目不暇接,也让人回味深刻。
李守白-重彩画-《静巷》2010年
作为与建筑结构密切相关的要素,窗户的形态或质地是丰富多变的 ,它犹如一艘海轮般的“荷马史诗”。航载着与时代特点、生活方式、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的地区文化--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区,窗户的材质与样式各不相同。
比如现代建筑更多选用铝合金、高强度塑钢,而上海的老虎窗主要靠木料为主。与现代窗户相比,就艺术价值上讲,木质的老虎窗显然更具独特魅力。再比如皖南一带古民居窗子的品种样式不胜枚举,木雕窗棂相当精美,常常雕刻传统戏剧人物、民间故事人物、花鸟虫鱼,还有“鲤鱼跳龙门”“三英战吕布”等各类造型无不缩龙成寸,令人叹为观止。而弄堂里的老虎窗的外形则多以圆形、方形、长方形、葫芦状等规规矩矩的造型拼凑而出,它讲究的是一种实用至上人与生活的斗争。
李守白-重彩画-《阳光的日子》2010年
当然,除此之外,褪去那犹如清晨的薄雾般宁静而清冷的过往。在上海人的历史里,老虎窗既是朝夕相处的玩伴,亦是飞短流长的温暖往事。
随着清晨第一缕金色的阳光,透过老虎窗射进阁楼。蓬荜生辉的小楼传来源源不断的清新空气。站在犹如列车厢房的狭窄阁楼上从老虎窗朝远方望去,是各种伸出窗晾晒的衣、被和犹如红外线探测般的绳子和铁丝;以及各类违章搭建与自家门前堆成小山的杂物等等。虽然此番情景并不好看,但确实全然真实地体现了老上海人的弄堂文化。
李守白-重彩画-《弄堂风情》2008年
那是属于上海的时代符号,向人们诉说着只属于老上海人的精神秘密。比如春节夜晚看烟火在此地,炎炎夏日乘风纳凉也在此地。第一次吃香烟,第一次交换明星照片年历卡,第一次幽会,第一次“抄腰花”,第一次打kiss,兴许也都在此地。趁着家里大人一般不上阁楼,老虎窗就成了孩子们的欢乐天地。
如今随着旧区改造迅速推进,一条条弄堂都在迅速消失,同样消失的还有那从老虎窗爬出去看风景的乐趣。只是这并非遗憾,因为沉舟侧畔千帆过,从空中俯视而下红屋顶星星点点的消逝,也往往意味着高楼广厦的雄伟崛起。
· 版权说明 ·
相关图片来自于李守白
侵权联系删除
· END ·
守白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