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生活美学」美学评论家冯德祥论如何欣赏雕塑家创作的美

论论如何欣赏雕塑家创作的美


当人走过城市中心广场看见地标性雕塑作品时或走进城市街心公园看见雕塑艺术品时,希望人们能留意,观察其作品的内涵。

欣赏雕塑作品如同欣赏绘画作品一样,面对一件雕塑,我们也应该首先关注他的体积大小。雕塑作品存在于三维空间,体积可以巨大如地标建筑,又可以小巧为手里的把玩件。作品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其与观众的交互方式。



作者孟康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要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远看雕塑首先触目的是“影像”效果,“影像”就是作品形体大的起伏呈现的总体轮廓,各种雕塑通过自身形体的“影像”给予欣赏者不同的感受。 雕塑作品大多是为某一特定环境制作的,置于室外就要与环境(日影、天光、地景、建筑等)发生关系,这就必须注重环境意识。优秀的雕塑作品与周围的环境协调,能作用于环境,并使环境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观。譬如说城市雕塑,就是指长期置放在城市广场、园林、街头或建筑群前、桥头堡处等固定位置上的雕塑,是对于城市面貌相关的雕塑的总称。优秀的城市雕塑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



作者孟康


在明确雕塑体量之后,我们应该关注作品的分类。雕塑在原则上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浮雕。这类雕塑是指与一个平面结合的雕塑作品。根据雕刻部位与底面之间的关系,欧洲习惯把浮雕再分为两类。如果雕刻部分仅仅是稍微脱离背景平面,称之为低浮雕(bas-relief)。如果雕刻部分明显与背景底面有分离,呈独立趋势,则称之为高浮雕(haut-relief)。



作者孟康


第二大类则是独立雕塑。这个种类的雕塑各个角度都被加工雕琢,从而使观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欣赏角度。

在确定了雕塑类型之后,我们应该观察和体会作品的原料与制作工艺。在任何作品中,这两个元素都是紧密相连的。艺术家对雕与塑这两个相对的工艺也是根据原料的不同来做选择。如果原料是非常坚硬的大理石或者青石,那么艺术家自然会通过雕工来实现创作。如果原料是可塑性的黏土或者石膏,那么创作技巧则是塑形而非雕琢。


作者孟康


在雕与塑之外,还有第三种材料与工艺组合,是为浇铸。这类雕塑是由高温融化后的材料灌入模具成型。常见的材料有青铜,或者铁。

从20世纪开始,雕塑的原材料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也开始迅速多元化,有代表性的新原料有树脂和塑料等。



作者孟康


抽象文化雕塑,主题公园雕像,文化艺术铜雕

抽象雕塑是指非具象雕塑,也就是说除去写实的雕塑以外都是抽象雕塑。抽象雕塑的含义,不特指具体的雕塑形象,抽象雕塑对形体的要求不严格,不必和什么实际的东西相像,但不等于抽象雕塑没有要求,它要求其它的境界:有的是完全抽象,它要求具有美观的特征,还要求内在的涵义,比如不锈钢锻造的流线形体,必须美观,线条流畅,块面平滑等;还有半抽象,也叫意象,它要求有一点像某一具体事物,而又简化变形,也要表现出夸张的美感以及内在的涵义,比如抽象人体。抽象往往是超出现实之外的境界,写实的无法表现出的境界,抽象的却能,因为它可以不考虑具体形状,只要喜欢,就是好作品。



作者孟康


人体雕塑

雕塑家开始做人体雕塑之前,关于如何去观察和认识模特,都曾这样描述,“去测量深层的体块。去观察长骨头埋藏在深窝中的两端。去观察他们如何转动,朝什么方向。去观察肌肉在骨头上运动的轨迹。去观察那些有力的杠杆是如何听从我们这具活生生的骨架中的心的。”我们从雕塑家的这段语言中,基本上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人体内部结构的重视程度,似乎人体内的每一根骨骼和肌肉在雕塑家面前都是可透视的。

著名油画家靳尚谊早年在教学中强调画人体要画出人的“皮、肉、筋、脉、骨”,他也是很注重内在的骨、肉关系和外在的皮、筋、脉的关系。同样,在雕塑中也是这种关系,但是因为雕塑艺术的特殊性,它有着严格的制作程序,所以在表现皮、肉之前,一定先安放好内在的骨骼结构,而在这一环节,布德尔强调要精确地测量和计算骨骼的尺寸关系。



作者孟康


在提到人体雕塑时,本文作者不能不提中国雕塑家滑田友,他能结合中国的美学中绘画理论与之雕塑融为一体,使之其作品升华。



作者孟康


滑田友是最好的把“谢赫六法”结合的雕塑家。

当年滑田友参与了一桩颇大的工程——由蔡元培发起的苏州甪直保圣寺唐代雕塑修复。保圣寺始建于唐朝开元至天宝年间,当时的雕塑家杨惠之在寺里雕下16尊罗汉和壁塑。当滑田友被派去接手修复工作时,经历了千年风霜和1920年代一次严重破坏的雕像已面目全非,只能靠历史学家顾颉刚提供的照片作参考。就是在修复这些唐朝残像的两年多时间里,滑田友开始并逐渐深入对中国传统雕塑“六法”的研究。“六法”由南齐的谢赫提出,分别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传模移写、经营位置、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对“六法”的琢磨让滑田友摸索到修复的方向,在他手下,那些神情生动飞扬的罗汉塑像找回了唐时的风流。这桩民国时期的古物修复工程画下美好句点,但中国雕塑的美学精神真正融入滑田友的创作血脉,却是在他去法国以后。



作者孟康


下面我介绍一下:

什么谢赫六法?

谢赫,是我国古代南齐的著名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六法”是他代表性的绘画理论。笔者因为喜欢传统国画艺术,对谢赫的“绘画六法”进行过深入的学习。慢慢地发现,谢赫的“绘画六法”的核心理念事实上与雕塑的创作是相通的。很多雕塑家曾试着运用谢赫“绘画六法”来进行雕塑作品分析,现在,就把雕塑与南齐谢赫“绘画六法”的关系作一浅析。

气韵生动 经过学习、摸索,笔者认为做雕塑要像画国画一样要“气韵生动”。就像人一样,只有人活着,才有“气”,才有精神,才“生动”。而雕塑真正打动人的,往往是生动的“气”和意贯相联的“势”。在雕塑中,在复杂的形体当中,在整个姿态布局上,特别需要气势的贯通和变化。这就是优秀的雕塑传达给人的一种直接的心理感受,是雕塑的“魂”。就像中国画中的“意到笔不到”,“通体贯气、互相联系”是“气韵生动”的不二法则。


作者孟康


本文作者提示

雕塑感是一种欣赏者与雕塑家作品的艺术感觉。

雕塑感。雕塑感是一个历史上积累的概念,也是宝贵的检验,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古埃及的雕塑,亚非地区的古代艺术,中国传统的雕塑,中世纪、文艺复兴、罗丹、马约尔、布尔德尔、以及南美洲的雕塑,风格不一样,却都共同具有雕塑感。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可以从山上摔下来,但也打不碎。有人比喻雕塑感是麻袋中装土豆,内敛外放、有一种张力,到了二十世纪,雕塑的体量感被消解了。雕塑感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但体量是古今中外雕塑很重要的原则,至少写实的雕塑是如此。

观其图片的作品有饱满的张力、体量感很强,但也有柔性,柔美包含在里面,是刚中有柔,他的作品能把我们吸引住进入它们的内层,去回味、咀嚼,以至心灵受到震撼。

文章作者介绍


冯德祥,1953年生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年轻时就酷爱文学创作,并发表过很多文学作品,而且涉猎颇广,对中国画、西画、文学创作、美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均有一定造诣,尤其书法及绘画功底扎实,能够表现多种语境与题材。

后因工作关系放笔三十年,近年来退休又重新拾笔。

现为文化旅游部中国文化研究会会员,北京中国书画协会会员。

2019年至2020年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在2021年4月经参展活动被国礼艺术家官网推荐具有“当代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