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2021”|“欧罗巴之牛和牛头怪”单元作品介绍

图片




● 单元主题:欧罗巴之牛和牛头怪

在使用飞去来器的时代,流传下两则关于牛的神话故事:1. 欧罗巴和牛的故事;2. 牛头怪的故事。在第一则神话里,化身为牛的宙斯和欧罗巴之间虽然存在诱惑和被诱惑的关系,但这则故事是正视本能欲望的,是互动圆融而非暴力的。而在第二则神话中,牛是报复的结果,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是扭曲和畸形的。第一个故事以孕育新的生命为结局;第二个故事则是英雄忒修斯以杀戮的暴力中止了牛头怪吃人的暴力。而且,忒修斯自己最终却无法避免的走向悲剧,故事的最后并未产生新的世界。


如果说欧罗巴和牛的故事象征着一个有着各种互动的初级混沌,那么牛头怪的故事则体现了人们陷入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思维框架的现实状态。


这样的循环如何打破?策展人宋轶从这次展览的艺术家里找到了一些路径:这些创作体现了一种回到“初级混沌”的勇气,着力于重新评估它的生长方向,赋予创造性缝合撕裂的能力。


飞去来器的运动轨迹有一个远距离的折回。通过重新阅读这两则来自远古时代的神话,策展人宋轶希望在辨析我们所在的现实的同时,带来一个艺术家期望构建的世界。



图片


“欧罗巴之牛和牛头怪”单元地点:华·美术馆2楼



图片

“欧罗巴之牛和牛头怪”单元现场  





● 单元作品介绍


1.

张国华


图片
图片
张国华,《胞波情》,2021年,壁画、布面绘画和行为表演,尺寸可变(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曾旅居缅甸的艺术家张国华,在中缅边境发起了一系列壁画创作:在取得多位缅甸画家的授权后,他与志愿者们一道将这些画家的油画图像放大数倍,喷绘在了边境废墟的墙上。这一次,他把这个艺术行动扩展到深圳,在复制这些画作的过程中和本地青年交流,分享自己作为异乡人在缅甸农村的经历,开启更广泛的中缅民间讨论。




2.

贾煜


图片
贾煜,《陌生人》,2021年,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图片
图片
图片
贾煜,《陌生人》,2021年,综合材料,尺寸可变(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贾煜,《陌生人》(静帧),2021年,四频录像,共90分钟(左右滑动查看图片,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贾煜多年来在往返自己家乡藏地玉树的路上,拍摄康巴藏族的照片——那儿的寺院旁竖起了高高的手机信号塔;从县城回村的年轻藏民,骑着摩托带他来到看似无路可走的山前,却硬生生骑出一条路来。

艺术家曾这样写道:“《陌生人》这组照片是我在2007年8月至2012年去玉树的旅途中分别于鄂陵湖湖边、巴颜喀拉山沿途、玉树与西藏接壤的大山里的几个村庄,拍摄的康巴藏族家庭的合照和他们的生活照。一位人类学家说过:‘藏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民族,这是藏族对人类的贡献。’处于对当地康巴民族生存状态的关注,我拍摄了他们。"

2020年8月,贾煜在康巴藏区的多处户外地点展示了这些的照片,希望能以这种方式联系到照片中的人。作品展出后的一年里,贾煜同时在四处寻找他拍摄过的那些藏族家庭和人物。他希望通过个人行动的努力建立彼此更加亲近的感情。整个找寻的过程由一系列照片和纪录影像来呈现。



3.

汗流浃背小组


图片
汗流浃背小组(尘埃、静远、梦雨),《北京公寓》,2021年,纸面素描、背胶打印、木刻,尺寸可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汗流浃背小组(尘埃、静远、梦雨),《北京公寓》,2021年,纸面素描、背胶打印、木刻,尺寸可变(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汗流浃背小组是静远发起的一个和流动女工共同创作的计划,它包括日常的写作课和画画课。


贴在地上和墙角的作品叫《北京公寓》,是尘埃和静远合作的结果。它的素材来自尘埃绘制的她作为住家保姆服务过的北京家庭的平面图。里面的人物晚上睡觉的位置关系是尘埃用来表达主仆关系的元素。它们是在静远的指导和协助下,由尘埃凭记忆绘制的;和它们同时生产的还有尘埃的回忆录。静远后来截取了里面的一些人物,把它们转译成了木刻作品。这套作品根据尘埃的生命轨迹,还在不断增加;而且会根据语境以不同形式展出。


图片

梦雨,《家政工的时间到哪里去了》,素描,2021年


这次还展出梦雨的一组原作,题目为《家政工的时间到哪里去了》。梦雨是汗流浃背画画班里资历最老的学员。




4.

刘辛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刘辛夷,《空港》,2017年,装置,尺寸可变(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艺术家刘辛夷曾在东莞找到一家国际会议酒店,将酒店地下室里数量庞大的闲置物品进行了一次即兴的改装、挑选和组合——充当杂物间的地下展厅变身成了一个停用状态下的“国际机场”,以此来回应东莞这座城市曾经作为“世界工厂”的经济理念和实践。


考虑到展示环境和在地语境的巨大变化,艺术家在重新制作时,缩减了原版《空港》的规模,只展出了其中一部分的“组件”,并在它们的视觉呈现上做了必要的调整。




5.

陈淑瑜


图片
陈淑瑜,《风从哪里来?》,2021年,展场设计,尺寸可变(图片由策展人提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陈淑瑜,《风从哪里来?》,2021年,展场设计,尺寸可变(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参展艺术家陈淑瑜为此次展览进行场地设计,她希望自己的空间处理不会突显艺术家或者策展人某一方的工作成就。在她的认知中,空间应该具有转换力,展览建筑的搭建材料来自日常生活中的随处可见,是在熟悉与陌生之间的物尽其用。

对于这个题为《风从哪里来?》的空间装置,陈淑瑜写道:“宋轶用两则希腊神话故事来表达他的思考。我对此做出回应的原则,是把‘空间操作’作为一种调动力,将策展人的思路转化为空间感知,确立展览空间内艺术作品的位置、关系与情境,调动策展人、艺术家、艺术机构、观众之间的关系。

具体的做法,将从宋轶的故事中隐含的迷宫元素开始——忒修斯凭着一根绳索找到了迷宫中心的牛头怪……博尔赫斯的迷宫是你与自己相遇的地点。”



正在展出

图片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2021
展期:2021年12月19日-2022年5月22日
地点:OCAT深圳馆、华·美术馆、华侨城生态广场

*根据深圳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关要求,自2022年1月9日14时起OCAT深圳馆、华·美术馆暂停对外开放,具体开放时间另行通知。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相关链接: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2021”在深圳华侨城启幕

☞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2021” 是如何炼成的?十个单元背后的故事
 [ OCAT 双年展 ] 十个展览单元详解
☞ “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2021”联合策展人宋轶:从神话的叙述逻辑,反观当代的问题




图片
图片
OCAT深圳馆成立于2005年,位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是OCAT馆群的总馆。作为馆群中成立最早的机构,OCAT深圳馆长期致力于国内和国际当代艺术和理论的实践和研究。从开创至今,一直围绕着艺术的创作和思考而展开其策展、研究和收藏工作。

参观信息

开馆时间:10:00-17:30(逢周一闭馆,节假日等特殊时期的开放时间根据场馆公告而定)
免费开放,无需预约
地址:深圳南山区华侨城恩平街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F2栋OCAT深圳馆
网站:www.ocat.org.cn
微信:OCAT深圳馆(ID: OCATShenzhen)
微博:@OCAT深圳馆
电话:0755–26915007 / 26915100 
邮箱:info@ocat.org.cn

---------
点击关注,走进OCAT深圳馆

作者:OCAT深圳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