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马洪伟,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海派玉雕特级大师,众多荣誉头衔映射出他在玉雕道路上的努力付出。 2016年7月,马洪伟的玉雕作品“西周粣方鼎”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的“青铜化玉 汲古融今”特展。2017年,青玉作品《角》成为大英博物馆首次购藏中国当代玉雕作品之一,标志着其个人玉雕艺术达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高度。 2018年4月,“青铜化玉 汲古融今”特展在北京颐和园德和园拉开帷幕,马洪伟创作的70套玉雕作品亮相京城。这是颐和园首次与个体艺术家的合作展出,是一场中国青铜文化与现代玉雕完美融合的视觉盛宴。 玉雕青铜器,是马洪伟在玉雕艺术创作道路上不懈追求之结晶,正是他的矢志不渝、不改初心,才成就了玉雕青铜艺术的创新之举,成就其玉雕事业的全新局面,并引导人们探寻玉雕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本质。 追溯到四年前,当时我应时任颐和园书记阚跃先生的邀请去颐和园参观,阚跃书记邀请我去颐和园做一场个展并授权仿制颐和园青铜器旧藏西周粣方鼎。 在收到仿制粣方鼎的邀请后,我权衡了近一个月时间,最终决定接受这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原因有二:一是我认为用玉创作西周粣方鼎极具挑战性,意义非凡。颐和园是驰名中外的中国皇家园林,用玉来创作颐和园的馆藏文物,可谓“师出有名”,传承青铜文明;二是我原先的创作主要反映个人的艺术追求,现在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对我作品的认可,更是对当代玉雕青铜器的一种认可。 2016年由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和马洪伟工作室合办的“青铜化玉 汲古融今”如期开展,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展。 西周粣方鼎的成功创作意味着我的玉雕事业进入了一个更高更规范的平台,促进了我的玉雕创作脉络沿着文化传承方向进行了一次关键的转型。 大英博物馆是海外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 大英博物馆一直想了解中国玉雕在当代的发展,在2014年2月提出意向,想来中国参观考察。2014年5月,大英博物馆中国艺术品策展人Carol Michaelson受同济大学之邀,参加首届“玉之东西·当代玉典”大师联展系列活动。在看到展览中10余位中国当代玉雕工艺师的作品后大为惊叹,她表示:“英国对中国当代书画和当代装饰艺术的发展有所认知,但完全不了解中国当代玉雕的发展。这次考察使得我意识到当代玉雕和当代书画对于表达时代特性、传承中国文化同样重要。玉雕技艺的发展是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新工具的出现和创意使得当代玉雕超越清乾隆时期的辉煌。大英博物馆希望能够继续收藏中国的当代玉雕,向西方社会展现中国玉文化的传承。” 2015年6月,大英博物馆科学与研究部中国玉器研究员 Margaret Sax 到访中国,仔细考察了上海、苏州和扬州部分玉雕工艺师的工作室和作品,进一步了解中国当代玉雕的艺术发展现状。之后,大英博物馆的考察人员将两次了解的情况以《中国当代玉雕的复兴》为题撰文,并联名“玉之东西”活动主要发起人之一吴虹在《亚洲艺术》杂志发表。 到2017年1月,大英博物馆确定了最后一件玉雕藏品。我的青玉作品《角》有幸成为大英博物馆此次收藏的6件玉雕作品之一。6月,大英博物馆正式致函上述6件玉雕作品的创作者,表示将以最高规格的运输标准启运作品。 8月,大英博物馆正式复函,对馆藏作品进行注册和编号。在给玉雕工艺师的来函中,大英博物馆方面表示:“我们非常荣幸在馆内第一次展出生活在21世纪的玉雕工艺师的作品,这些当代玉雕告诉我们在今时今日的中国,玉器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于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我是这样认识的:艺术家要引领审美的发展,“非常庆幸,自己这几年坚持仿青铜器的玉雕创作,既在国内有市场,更能获得国外博物馆的青睐。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已经到达顶峰,而是我个人乃至中国当代玉雕走向世界的开始”。 颐和园,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以其精美绝伦的园林艺术风格为世人瞩目。2018年4月,以“青铜化玉 汲古融今”为主题,我创作的70套玉雕作品亮相颐和园,在文博界业内产生了不小的轰动。这也是我的玉雕青铜器在北京文博舞台上的第二次亮相,更是颐和园史上首次与个体艺术家合作并展出其艺术作品。我创作的玉雕青铜器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玉雕文化特色,与颐和园的古典文化特质和底蕴相契合,相得益彰。
在展览开幕式上,我是这样诠释这次特展的意义:“我觉得是对我在传承中找到一种依据,特别是颐和园的粣方鼎,授权于我用玉制作这种方式起到了从古到今的一种传承。它体现的不但是工艺传承、历史传承,还有体现的是青铜文化结合玉文化在当今社会上的一种共鸣,肯定了作品的生命力。以此我更能从工匠精神走到艺术追求的方向。” 特展开幕的当日下午,在颐和园文昌院会议厅举行了“马洪伟青玉雕刻青铜器系列艺术研讨会”,进一步丰富了此次特展的文化内涵,扩大了其影响力。来自国内文博、玉雕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到会,研讨会延续了开幕式热烈的气氛,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解读了我的作品特点、创作思路和发展历程,高屋建瓴,充分肯定了我的玉器作品,提出了颇有深度的见解和建议,也为中国玉器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次“青铜化玉 汲古融今”的特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我今后玉雕青铜艺术创作之路开启了新的航程。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