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成都时代美术馆“人造风景_亚洲酒店计划”艺术家介绍(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1bce1b9097b0558d5d9743c4dbbe3222.jpg

开幕式现场

“亚洲酒店计划”是一项以“亚洲城市的现代化风景及景观”为讨论出发点的国际艺术项目,项目发起于2015年,本次在成都时代美术馆的展出也是该项目第一次在中国的美术馆中公开展出。本项目通过研究风景在现实城市空间、虚拟媒体、网络空间(包括SNS)、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方式,力求为数字时代到来后的亚洲风景理念增添新的、多元的视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3ad7d0121ec8a4d4a3b28fad3262343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b63554ecfa58ecdfeefca4eedfaab863.jpg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邀请到国内外共30+位艺术家,现选取部分艺术家进行介绍,一起去了解他们的创作灵感吧!

0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547242eecd28d1730da7539633283247.jpg

华伟成 《重庆 Chong Qing》 摄影 2007-2012

这个系列拍摄于2007—2012年期间。那时,我刚从北京来到重庆工作。对于一个在北方漂泊十多年的南方人来说,我感觉重庆与我童年的故乡(湖南邵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阴沉潮湿的气候,昏暗狭窄的陋巷,滚滚的江水与裸露的河床,悠闲的人们……,这些让我感到既亲切又陌生,恍惚中,我又重新拾起了失落的童年记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76398c957fa3eac9c5d3fa677e72852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b8e3c73b848fa722b7547b9d43a4df5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011bfbb5a482222b90e376b8c3fcf57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e0fc5a3aea373c027089984d663f3af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c9e01728b78711203c24ea4e1a27c461.jpg

《重庆》摄影系列部分作品

黑白摄影《重庆 Chong Qing 15#》偶然捕捉到一副特殊的长江风景,野餐的双胞胎女孩,前景的草地,中景倒伏的树木,远处停留的汽车,宏伟的大桥,还有天际处高耸入云的双子建筑。现代技术对于地理的宏大改造,人和水泥都市的“和谐”共处。倒伏树木强调着自然的伟力,也呈现着它的不确定感和脆弱性。

《重庆 Chong Qing 15#》不断重叠出现的元素是现代美学的投射,它垂直而理性,重复和可复制性。摄影作品视觉化了“人的现代性”的命题,一个追问是,人在此到底是自然的(灵性的),或者是现代性的(规训的)?人的处境如何?人在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中,该如何协调和处理看似更为当代的科学“理性”?

“人造风景”强调了“人”和物质世界的互动及关系,作为整个展览的关键图像之一,通过《重庆 Chong Qing 15#》的带入,也抛出这样的课题:如何创造性的生产符合当代特质的图像,或者说,在新一轮当代世界的转向之中,当代审美该如何抵达?

华伟成 Hua Weicheng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影像艺术研究方向访问学者。目前创作主要以影像的方式关注普通人在政治、权力、资本等多重压力下的生存境况。现工作、生活于重庆。

0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272ed942c060dd653e67a7b6860d4a44.jpg

陈赛华灌 《素描空间7号》 / 《Space Drawing No.7》 高清视频 全彩 1分15秒

“素描空间7号”是在爱尔兰利默里克市中心的一个废弃的仓库完成的。像许多其他被遗弃在城市中的空间,这里呈现了现代城市景观中特有空虚和颓废。“素描空间7号”通过捕捉黑色的蹦极跳绳释放出的速度和能量,来表达这个被遗弃的空间储藏的能量。蹦极跳绳快速的从一面墙弹跳到另一面墙,从屋顶弹跳到地板,从里面弹跳到外面,用充满活力和动态的方式,重新诠释了这样的城市空间的空虚和颓废。

“素描空间7号”系列包含了装置、现场和录像装置等一系列作品,通过试验性的运用线条最简单且基本的功能——分割、加减和定义——将空间重新诠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811b202e58475a92b61697faa7bf045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464a2c1df79c1db73e8bc44f6faf508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5ba1e6ca7e145772499cf48dcba1345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251bf500316dc410fbd681b372744b42.jpg

《素描空间7号》部分截图

“素描空间7号”以黑色蹦极跳绳为材料重新勾勒和激活着废弃场所—— 一所明显和商品、市场、工厂有关的城市废弃仓库,亦可阅读出在全球化语境里的与“收缩城市”或“都市更新”相关的诸多社会议题。一个有趣的情形是一位新加坡艺术家在爱尔兰实施了这件作品,但是作品所触及的语意,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却可触及不同的话题,比如说艺术本体下的关于艺术语言和材料的探讨,当然,还有更有批判性的关于废墟城市和都市再生空间的能量互构等话题。

“人造风景” 强调着特定的亚洲语境,涡轮资本主义将绝大多数亚洲城市卷入至一种具有高度外在统一性的消费世界,但是,当代亚洲城市依旧是一个个独特而不可统视的个体,在相似中挖掘不同地域的当代化差异,依旧是一项必要而颇有难度的工作。

陈赛华灌 Chen Sai Hua Kuan / 新加坡

1976 年生于新加坡,1997 年毕业于新加坡的拉萨尔艺术学院,2007 年毕业于伦敦大学, 斯莱德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

陈赛华灌的艺术作品看起来很简单,而实际创作过程却异常复杂。他的作品采用多领域交叉的创作手段,包括雕塑、绘画、装置、声音、现场,其作品往往十分独特,且富于智慧和能量,这令他荣膺诸多奖项。

0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d6bdf4f9ffdd463e3533e7acf10a2e3e.jpg

艾忠亮 《制造启示录3号》 装置 尺寸:10mx10mx6m(可调) 材料:工业铁刨花、报废零件

对资源的消耗一直都伴随着制造业兴起而不断的加大,尤其面对全球化过剩的产能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处在享受消费浪潮中的人并不会感到焦虑与无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111a89c04202c4d4004085e47ff6af7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22ec7f82843781cde650eb2a0d1f9c4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74937439c8cb524c52089b0cefd6f5a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b992f730a64810f9642437d2d113b7e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51699e4baf8fbc324644fd9420de692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d868da96468bd10a2b62405469786b5c.jpg

艾忠亮的部分其它作品

大型装置“制造启示录3号”在展厅中央制造出一种视觉奇观,一朵由工厂金属废弃材料所制作的黑色漏斗型龙卷风。艾忠亮强调全球化过剩的产能所带来的资源浪费,所以,利用这些废弃的工厂材料进行视觉奇观的创制,即是一种面向公众的图像化政治策略,也遥相呼应着当前基于旅游和消费所激发出的“廉价”的公共艺术潮流之现象和景观。

Anselm Franke在《The Whole Earth》中提及“蓝色星球是人类最后一个普世主义象征”,它象征着超越了阶级、种族、性别对立的无差别总体性,同时也象征着一种无限封闭。这一象征迄今为止仍然构成我们的现实,只是关于总体性的描述,已被消费景观、技术景观、媒体景观等替代,并且是支离破碎的描述。

艾忠亮 Ai Zhongliang

198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独立艺术家,使用装置、影像为作品表达手段,用强烈直接的视觉语言来权释我们人与社会的生存状态,长期生活居住在重庆.

0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56d9d444c3b2303d49a795e2d7a3f659.jpg

简丽庭 《循环式曲水流觞》 / 《A Circulating Installation of Winding Stream Party》 装置 2021

《循环式曲水流觞》是一系列作品,包括了循环的水槽、相关图纸,以及因应展场而设计的装置。它结合了“曲水流觞”这个古老的文人集会活动与“循环式”这个工业生产的概念,其目的不在于解决古人的问题,而是通过模组化的、可以任意组装的水渠,以及漂浮在流水中的罐装啤酒,呈现出某种陌生感和荒谬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edad77d4888e2efb08f92f4d6f11366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be47a84d785f9bad7a91a2e73a14fb5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291285781f8b0d7f7bec1988d83320fa.jpg

《循环式曲水流觞》现场照

“循环式曲水流觞”是一组动力装置作品,简丽庭以现代工厂的标准件制图法,还原制作了一场中国古代文人的“曲水流觞”式的集会场景,直线或正曲线的可拼接金属不锈钢水槽,飘动的罐装啤酒,一场景观化的“当代雅集”,只是相对于大众的流行崇古,艺术家的趣味更在于当代转译,以当代材质、工艺对于古代生活的概念性再造。

“循环式曲水流觞”带出了关于”当代化路径“的探讨,个体和历史,技术和社会,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是我们不可避免的生活的全面科技化趋势,而如何在此进程中和历史及文化相处,即是选择,也是命题。

简丽庭 Jian Liting

1983年生于台湾省台中市。现为西安欧亚学院专职教师,兼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策展与评论。主要关注前卫艺术对于艺术边界的探问与实践,以及伴随这些艺术实践的文献记录与展示机制等课题。

05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5f2b879f05af3e5110f85575315e39a9.jpg

李消非 《我是一群人1》 / 《I Am the People_1》 高清录像 PAL格式,彩色,有声 25 分12 秒  2020年

在⽣活照旧,⽣命如常的社群中,如何透过⼀个个寻常、平淡、朴实、真挚的个体经历和⽣活段落,来构建⼀个⾃我社会感觉?进⽽觉察当下超稳定的思维⽅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是怎样影响⽣存空间和⼈际沟通的?

李消非 《我是一群人2》 / 《I Am the People_2》 高清录像,PAL格式,彩色,有声,23 分45 秒 , 2020年

这一群人始终存在。你来我往,有时模糊,有时清晰,有时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有时我不是我,你也不是你,有时我是我们、也是你们、还是他们。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个问题、一个答案、一个疑惑、一个自白、一阵沉默,这些真实的碎片,是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的、改造着的,“一群人”,就像一个容器成为一群人的面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12bc52f9c3f2f921078397913a0eed4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e47964d796af22341aea4a86fc658c4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bed8248311d1c139cfd1f02b6059e5dd.jpg

《我是一群人1》部分截图

“我是一群人”是李消非的长期项目《流水线》的延宕,同样的拍摄及制作方法,同样的把镜头直面身边所能接触到的朋友或陌生人。《流水线》开始于2010年,在近10年的时间里,艺术家拍摄走访了200多家工厂,平视和记录着一个个相似的工厂流水线以及那些无名而具体的操作工人。如果说《流水线》呈现了当代亚洲的世界工厂的远观群像,是关于“无名者”的凝视,那么“我是一群人”,则记载下一个个游荡在都市角落的个体者之内白,直面镜头的平实讲述,可阅读和体悟的生命镜像。

李消非 Li Xiaofei

1973年出生于中国,199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住、工作在纽约和上海。他从2010年开始创作“流水线项目”,该项目是一种与当下的社会进程和社会变迁联系在一起的实践过程,至今他已在世界各地考察和拍摄了两百八十多家不同类型的工厂。他用重复不断的运行和递进的影像来代替一般叙事手法去感知生产者,以探讨工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06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e4170f34011d4f9c8b27b4fd24644596.jpg

羊喘儿 《无限荣光》 / 《Endless Glory》 复合媒体装置 2020-2021

本作品创作于2020年东京奥运会公布延期之时。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对抗神经网络StyleGAN,对互联网图像库中数千张各届奥运会奖牌获得者的新闻肖像特写照片进行收集与分析,最终生成逼真却实际不存在的、可无限生成的奥运冠军。这些生成冠军的特写与真实的冠军肖像有着相同的图像构图、姿势、甚至面部表情 ——“胜利 “这一原本无形的概念,在机器学习的过程中,也被赋予了具体的结构与模型 —— 而对于一个生产社会来说,可无限复制并生产的模型或许比事物本身的真实更有价值。与生产一个真正的冠军的成本相比,由机器训练而来的生成冠军或许更经济,更有效,更可靠,甚至更为人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0d76c97211f55bd6e8866ea24eb6f25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173b1cbea027ffd41ecd99c2428b45b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2cf32643930f612b768218e699cbbf7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d3c9e9c7e64c664d748d60a8958bfa1d.jpg

羊喘儿的部分其它作品

每四年,世界都会沉浸在两项竞争性盛事中: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美国总统大选。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显而易见,其中,最值得探讨的,莫过于各自的传媒史了。这两项作为世界级媒体时间的“奇观”活动都经历了图像传播技术变⾰的几个关键时期。这也对它们几十年来的形象造成了决定性影响。拿奥运会来说,⽆论你在观看2008年年北京奥运、2016年里约奥运、还是实则尚未发生的东京奥运,你看到的和将会看到的,⽆外乎是由希特勒、戈培尔、莱尼/里分斯塔尔所建立的奥运会视觉原型以及庆典系统。而高度统一的视觉模型和制度规范,正是奥运会得以成为一项流传百年的世界级盛事,也是本次作品能够得以实现的最关键的因素。

数字媒体艺术家羊喘儿YANG Qinhua借助全球性公共赛事的媒体历史,就当代社会的媒体景观展开了讨论,数字技术对于媒体的全面介入,大数据时代下的新的公共媒介策略和媒体政治化趋势,科技和资本的捆绑变得越来越密切,数据的全面资本化会成为某种事实。

羊喘儿YANG Qinhua

1992年出生于上海,目前生活并工作于日本东京。

硕士毕业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情报设计专业媒体艺术方向。目前同校博士在读。作品涉及多种数字媒介,近年的研究和创作主要基于互联网档案库与新自由主义经济语境下,机器视觉、人类活动及其影像生产等相关议题。

07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59ff8574a04ae947dff6469d82366e3d.jpg

Peter Nelson 《无境的延伸(文征明)》 / 《Extensions of a No-Place (Wen Zhengming)》 5频道录像动画: 循环 2013

这个动画影片依据滚动条绘画,建筑及计算机游戏的概念制作,以说故事的方式探索地景。我建构一个重新诠释文征明〈仿赵伯骕后赤壁图〉的数字版本。透过「失落的人」──我对于苏东坡在原始画作中的自我响应──这个角色探索想像的地景。「失落的人」遇见第二个角色「啊看」,由台湾表演艺术家阿甘(甘耀嘉)所饰演。数位地景中的树木为澳洲沙漠的黑蓝灌木(Maireana pyramidata),如同文人地景画扭曲的松树,因长期生长在严峻的环境造成其迷你、歪曲的形态。覆盖地景的白色方形瓷砖则代表乌托邦的网格线──尝试用建筑来合理化我们周遭的变化。影片分为五个各自独立的屏幕,可任意地自由排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b9e9ee18b3f23b51920d373acebe1af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bb3a5d3405a7ae98a1624f03d103dd65.jpg

《无境的延伸(文征明)》部分截图

媒体艺术家Peter Nelson近年来的工作,一直围绕着“乌托邦”而展开,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当前流行的关于乌托邦的知识论述几乎都来自西方,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可轻易在世界不同文化圈接触到的有关“乌托邦”的神话或故事。Peter Nelson在“乌托邦”的多元文化性这条路径下进行着自己的尝试,他创造出一个废墟般的No-Place之地,数字化的风景图像来自中国明代文人文征明的画作,(画作内容是《仿赵伯骕后赤壁图卷》),植物来自澳洲沙漠,以及生活在No-Place之地的“失落的人”。

Peter Nelson /澳大利亚悉尼

Peter Nelson是一位来自悉尼艺术家,他的创作游走于绘画、雕塑、动画和数字媒体之间。他混合景观历史作品,使其失去某种真实的同时,也呈现某种真实,他因认识到这些都是在现实世界中一个不断发展关系下的文化肖像这一想法而感到兴奋。始于这个假设,他数字再现并从其他作品中找寻可结合的片段置入新的风景和想象的环境中去。作为DJ,混合的东西比其样本的总和更多。他的混种景观创造的新思想基于历史片段的相互作用。他的作品由断裂的注意力跨度形塑,与此同时,其亦建构了文化是被呈现与被吸收的方式。

0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8536939e06e672c2a9f43b75bb796e85.jpg

PISITAKUN KUANTALAENG 《你在想啥》/《WHAT’S ON YOU MIND》 纸本印刷

我对网络世界很感兴趣。那里储存着无限的信息。

我的作品都是关于生活经验的回应,并在不断的创作中努力去挖掘它们的历史和结构,我试图将这些个人品质与更加开阔的公众经验联系起来。我根据每件作品的概念,使用不同的技术和媒介。我喜欢幽默,并利用它来参与历史、政治、经济和流行文化。我的作品有意识地遵循其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情景。公共、私人、个人和大众的历史是我的主题。历史帮助我理解现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679f9a28761e7eb695858f867afd130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ea86a950ec03577beb339ed5f965f7a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4ddb15e5c0f32709b7f2288e1f3c501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f57b0e7da8d3bc43d826b029d7424bf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f410b4eec8c3f1d797bb49f868f94dd9.jpg

动画短片《fox》部分截图

居住在曼谷的PISITAKUN KUANTALAENG 是一位跨媒介艺术家,同时也是东南亚地区非常重要的独立电子音乐人,PISITAKUN的作品有很多来自网络流行文化的元素,这让他的作品呈现出很强的国际视觉特征,带着明显的去地域化的伪装。PISITAKUN的作品是叙事的,其中大量的图像元素来自他的生活遭遇以及泰国公共社会事件,某种意义上看,流行文化的高传播性是新一代艺术家所乐于选择重要的动机,而其中的讲述内容,则直面当代泰国的诸多社会问题,比如公共抗议,社会冲突,游行示威,审查和控制等。

PISITAKUN KUANTALAENG / 泰国曼谷

Pisitakun Kuantalaeng于1986年出生,在泰国长大。他在泰国曼谷Ladkrabang的King-Mongku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术系雕塑专业学习美术。他一直在曼谷生活和工作。

【关于展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32f596e168bbca3a7f1412e3628beef1.jpg

“亚洲酒店计划”最初是一个艺术家项目,在2011年由艺术家宫川敬一(兼日本北九州艺术机构Gallery Soap总监)、社会学家毛利嘉孝(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艺术家佐佐木玄所联合发起。2015年,重庆艺术机构Organhaus和Gallery Soap重启了这个项目,将它发展成一项以“亚洲&风景”为关键词并且强调“行走/对话/调研/展览/出版”的旅行艺术计划。“风景和景观/城市与城市化/艺术和媒体”是该项目重要的讨论内容。通过研究风景在现实城市空间、虚拟媒体、网络社交空间(包括SNS)、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方式,力求为数字时代到来后的亚洲风景理念增添新的、多元的视角。研究成果以展览、讨论、研讨会和书籍出版的形式进行分享,通过这些形式,项目提出了对风景的多重解读。

至今,“亚洲酒店计划”已经与来自日本、泰国、印尼、中国香港、中国内地的艺术家、电影导演和研究人员合作,该项目已在曼谷、台北、日惹、重庆、合肥、上海、北九州、冲绳、熊本、东京、维也纳和布拉格等多个城市进行了巡回展出。本次在成都时代美术馆的展出是该项目首次在中国的美术馆中的公开发表。

展览时间:

2022.1.1-3.13  每周一至周日 10:00-20:00(19:30停止入场)

票务信息:

单人票 30    双人票 50    学生票 15

展览地址:

成都时代美术馆(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华熙LIVE·528艺术村商业A区G层110号)

主办 Host:成都时代美术馆

联合主办 Co-host: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策展人 Curator:倪昆 Ni Kun

执行策展 Executive Curator:黄佼 Huang Jiao

批评写作 Critical Writings:

段宏伟(奥地利) / Fahsai Jayawan(泰国) / 岩本史緒 Fumiwo Iwamoto(日本) / 宫川敬⼀ Keiichi Miyagawa(日本) / ⽑利嘉孝 Yoshitaka Mouri (日本)

组织和策划 Organizers:

Gallery Soap(日本)、Organhaus(重庆)

协作机构 Collaborating Institutions:

激烈空间(上海)、地球旅社艺术机构(合肥)、Speedy Grandma(曼谷)、Comma Space(新加坡)、Ruang MES 56(日惹)、U trativodu 184(布拉格)、Medo art space(维也纳)

参展艺术家:

艾忠亮/董勋+吴剑平/何利平/华伟成/简丽庭/李消非/李郁+刘波/宋兮/童文敏/王海川/王俊/杨述/羊喘儿(YANG Qinhua)/耶苏/余果/张震宇/曾庆强/BABU(日本)/佐佐木玄Gen Sasaki+宫川敬一Keiichi Miyagawa(日本)/隅英二Eiji Sumi(日本)/寺江圭一朗Kei Ichiro Terae(日本)/手塚太加丸Takamaru Tezuka(日本)/SECOND PLANET(日本)/荒木悠Yu Araki(日本)+潘律/Chulayarnnon Siriphol(泰国)/Miti Ruangkritya(泰国)/Pisitakun Kuntalang(泰国)/Chen Sai Hua Kuan(新加坡)/Peter Nelson(澳大利亚)/Gabriele Horndasch(德国)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