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由于时代局限,当时在胎、釉运用处理上,还处于原始阶段,尚未达到成熟釉里红。宋代钧窑也以铜为着色剂,由于胎釉配比不同,烧成高温铜红釉。到元代,江西景德镇不但成功地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器,同时,还烧出成功的釉里红瓷,并创制了青花釉里红这一新品种,使中国古陶瓷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但,由于元代执政时间短(近一个世纪),且成熟的青花瓷、釉里红瓷及青花釉里红瓷均在元代中晚期才产生,产品存世量非常稀少,其中一大部分又出口到国外去,国内遗存甚少,非常宝贵。所以,这几种的瓷器,历来为古陶瓷界所推崇,更是梦寐以求的佳品。
一、元代釉里红瓷器鉴定方法的三种特征
1、釉里红线绘,即是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不同图案花纹。这是元代釉里红瓷器最主要的装饰方法。由于高温铜红料烧成条件比较严格,往往产生飞红现象,所以,细线描绘花纹的釉里红瓷器烧成比较困难。
2、釉里红拔白,其方法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图案花纹部位,或在该部位刻画出图案花纹,用铜红料涂抹其他空余之地,烧成后,图案花纹即在周围红色中以胎釉之本色显现出来。
3、釉里红涂绘,以铜红成片、成块地涂绘成一定图案花纹。釉里红拔白和釉里红涂绘这两种方法都能减少像釉里红线绘容易产生的飞红现象。从推理上说,后两种应早于线绘的普通使用(以上三种釉里红装饰特征引自汪庆正《元明清时期陶瓷》第一章第四节)。
元代釉里红瓷器鉴定方法二
元釉里红即是以铜红料作为呈色剂绘画,烧成后成为红色。釉里红线绘多见飞红现象,釉里红拔白和釉里红涂绘少见飞红现象。(洪武时期釉里红瓷个别器物还有飞红现象,但大多数都能控制铜红飞红现象)。施釉上,元青花多施透明釉和青白釉,元釉里红即多施枢府釉和青白釉。
2、利用釉下气泡特点和“死亡气泡”来识别古瓷年代、窑口与真伪。
气泡是指瓷器釉内蕴藏的气泡。它形成的机理是因胎体和釉中及空间气体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受到釉面阻挡而形成的。釉中气泡的大小、多少及布局,都因各时期不同的胎质、用釉、窑温、燃料及烧制技术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大小气泡及排列状态。曾有人说:“宋元瓷器不存在气泡”,我认为是没有科学根据的,那种超自然常规的说法难于让人置信,况且我国古陶瓷专家对各历史时期瓷器的釉下气泡早已作过精彩的论述。
元代釉里红瓷器鉴定方法的总体依据
①该瓶釉面温润柔和,没有“火光”,釉内“死亡气泡”可排除近现代仿品;
②器型符合元代玉壶春瓶特征;
③釉里红线绘,图案周围出现飞红现象;
④施釉采用枢府釉,符合元代釉里红用釉;
⑤图案花纹均为元代典型纹饰;
⑥符合元代瓷器制作工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