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钧窑,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兴于唐, 到北宋晚期达到鼎盛,金元继续发展。
晕如雨后霁霞红,
出火还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拟,
西方宝石致难同。
——乾隆《赏钧红》
钧瓷造型古朴、工艺精湛、配釉复杂。《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其釉呈乳浊状,观之莹润,“似玉、非玉、胜于玉”,成为皇室珍视的尤物。
钧窑与汝窑、官窑、定窑、哥窑并成中国五大名窑。钧窑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宛如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一片彩霞,五彩渗化,相映交辉。釉中的流纹更是形如流云,变化莫测,意境无穷。
钧瓷造型丰富,以养花盆类居多,其次是洗、盘等,再次是瓶、尊、炉、鼎等。釉色也是千变万化,玫瑰紫、海棠红、玛瑙红、葱绿、豆青等。由于钧瓷极负盛名, 各地窑口竞相仿制, 除了河南境内新安、郏县、临汝、登封、安阳等地,在河北磁县、山西浑源乃至内蒙古也发现有钧瓷窑址,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钧窑烧成温度要达到1350℃-1380℃之间,延承了传统钧窑胎质细腻,釉色绚丽夺目的特点,又结合了现代审美,器形饱满玲珑。
独特研制的玛瑙釉水在烧制后形成更加鲜明的层次感,十多种釉色绚丽多彩,周身还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流纹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烧成工艺上,已具备了当今钧瓷烧制的工艺特征,分素烧强固胎体,釉烧呈光泽色彩的二次烧制工艺,这在钧官窑遗址中可找到证据。在施釉方面还表现在足底施满护胎釉,支钉烧成,这是五大历史名瓷共同的特征,是御用官瓷精细的标志之一。
钧窑天蓝釉碗
北宋,高7.9cm,口径18.9cm,足径5.7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天蓝色釉,足底无釉。
此碗圈足处不施釉,露出胎色呈黄铜色。清代乾隆皇帝御制诗《题钧窑碗》,其中有“围匡底用以铜锁,口足原看似铁坚”句,描述的正是这种似铜铁色的圈足。
钧窑天蓝釉碟
北宋,高2.1cm,口径10.3cm,足径4.7cm。
碟平口外翻,浅弧壁,圈足。通体釉色呈天蓝色,是钧窑最具代表性的标准釉色。圈足底部无釉。
对此件器物之用途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日用类的浅碟,有的认为属于文房类的笔掭。而据传世钧窑墩式碗造型的尺寸、大小来看,这种浅碟有可能是墩式碗的盖子,与碗配套使用。
窑月白釉瓶
高28cm,口径4.8cm,足径7cm。
瓶唇口,口沿微撇,长颈,颈部上宽下窄如喇叭形,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月白釉,口沿处釉薄微显胎色,足边呈酱色。
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主要釉色有月白、天蓝、紫红等,胎重釉厚。此瓶为宋钧窑的民窑产品。民窑器物形制多为碗、盘、瓶、罐之类生活用品,釉色以天青或天蓝釉居多,无官钧之玫瑰紫和海棠红色。此瓶造型别致,釉色匀净,为民窑中较好的作品。
钧窑天蓝釉碗
北宋—金,高8.2cm,口径19cm,足径5.7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天蓝色釉,足底无釉。
钧窑地处今河南省禹州,在宋、金对峙时期这里属于金代统治范围。此碗在碗形、釉色、底足处理等方面与典型的宋代钧窑有一定差异,或为金代钧窑制品。
乱世藏粮,盛世收藏!没有卖不出去的藏品,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
鉴定拍卖可咨询赵经理18140772083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