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文物之声 | 从八益馆藏战国青铜鼎看“鼎”的演变发展史

青铜时代自原始社会末期至中国的战国时代,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中国青铜器的造物规模和艺术成就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周易•鼎卦》彖辞:“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饪也。”鼎卦卦象上离下巽,离代表火,巽代表木,正好是燃木生火之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象析木以炊。”许慎在“鼎”字构形上误以下部的鼎足之形为析木之象,我们看一下甲骨文与金文“鼎”的写法,便一目了然。但许慎对于鼎的功用却是明确的。南朝顾野王《玉篇•鼎部》对于鼎的解释是“所以熟食器也”。这些记载都表明了鼎用于炊煮的基本功用。而在考古发掘出土的很多鼎的底部和足部都有烟炱痕,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0c9bcc26821023c4e6f4fa55bdd38ccd.jpg

▲甲骨文、金文“鼎”字

鼎,是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其由腹、足、耳三部分构成,腹可以盛物和烹调,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抬搬运。虽然鼎具有工具的基本类型学特征,但在青铜时代,其归属和拥有却象征着国君和诸侯的名份、地位和权力,对青铜鼎的狂热追求,更多的是对“权力”的渴望。天子拥有“九鼎”,九鼎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是立国的标志。因此,青铜鼎完全垄断于统治阶层,被用来祭祀祖先、铭记战功和教化奴隶,具备了礼器的重要特征。鼎由最初的食器逐渐演变为祭器和礼器,但最后又回归为实用器具,经历了“人化—神话—礼化—人化”的演变过程,其造型与纹饰风格也随之发生着演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b64b7eb234ad54151d34f0c36bde3707.jpg

▲周天子铸九鼎

本期文物之声小编将带您走进我馆的一件青铜鼎展品,带您了解我国古代青铜鼎在造型、纹饰、风格上的发展演变史。

1.中国青铜时代早期——夏至商早期

夏至早商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早期。夏朝处于奴隶社会初期,奴隶制度在逐渐形成和确立,公社成员逐渐变为各级氏族贵族的变相奴隶,社会产生了阶级分化。统治阶级以青铜器为载体展示其权威。传说夏铸九鼎,并且在夏、商、周时期每当王朝改易,鼎则移于新主,自然成为王权的象征。迄今为止仅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一件夏代的青铜鼎,是1987年出土自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该鼎造型源于陶鼎,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敛口、折沿、薄唇内附一加厚的边。口沿上立二环耳,一耳与一足呈垂直线,空心四棱锥状足,腹饰带状网格纹一周,不铸铭文。充满了原始的自然、古朴与稚拙,造型较粗陋,尚未形成神秘而凝重的艺术氛围,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人类幼稚时期的智慧和精神面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c3d97c31ac8d262c3610975474df2d3e.jpg

夏 网格纹鼎

2.中国青铜时代中期——商早至西周前期

商代奴隶制文明较夏有了较大的进步,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使青铜铸造技术不断进步,青铜鼎数量和型制有了较大的发展。从铸造工艺上看,已具有一定的水平,造型准确,器匀壁薄。商早期的鼎多为三足圆鼎,体量较小,斜平折沿圆唇或方唇,多采用一个鼎足在一个鼎耳的垂直线下,其它两足分列在另—鼎耳两旁。如果俯视器物,只能看见两耳、两足四个点,易给人造成不平稳感,在视觉效果上也会产生残缺感。因此,在“天圆地方”和“五方”的影响下,出现了四足方鼎,并成为象征性礼器。

方鼎平折沿、方唇、腹壁较直或斜直,下腹内收或平底,上粗下细的圆柱空足,足跟加粗,或呈蹄状,器壁有薄有厚,做工有粗有细。方鼎的铸造采用多范分铸而成,冶炼、制范、浇铸等技术日趋成熟。相对圆鼎,尽管方鼎的实用性被削弱,但确能更好地表达“礼”的语义。

1974年在河南郑州商代城址西墙外的杜岭岗南段出土了两件杜岭方鼎,是目前中国出土最早的青铜方鼎,其中形体较大的杜岭一号,双耳立于口沿上,柱足中空,造型稳定而厚重,因其器身饰饕餮纹和乳丁纹,也称饕餮乳丁纹方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328f0e03a150dfa1b4038052a3fdf0c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71dffd2596441965d4f9858e1c056051.jpg

商晚期至西周前期是中国青铜时代鼎盛时期。该时期青铜鼎造型浑厚、纹饰华美、工艺精湛,极具艺术性。商代晚期商代晚期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奴隶制社会体系更加稳固。奴隶主贵族在物质需要得到极大满足后,精神欲望日益强烈,维护国家统治和权威已经跃为社会的首要问题。商代形成了一套统治制度,即“礼”制,用以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权益。“礼制”社会要求“礼器”从视觉上能刺激和影响人的心理,从而使“礼器”的价值功能得以更好的体现。

商代后期青铜冶铸业已十分发达,鼎的整体造型风格既威严而庄重,又凸显个性化的特征,仅殷周出土的青铜鼎就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件,造型及纹饰可以用“大、重、厚、繁”四个字来形容,体量不断增大,纹饰华美繁复,充满了强烈的几何感和力度感,成为中国青铜时代“神化”的时期和最繁盛、最具代表性的时期。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后母戊鼎”是已知该时期中国最大且最重的青铜鼎,体量浑厚,承载着原始的质朴情怀,又体现出崇尚自然的风格特征。鼎呈长方形,立耳,粗柱足,腹内有铭文“后母戊”。鼎腹边饰兽面纹和夔纹,耳廓上是食人兽等纹样,彰显出沉重、神秘和恐怖的时代气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5/d2b69d89cbebd21ced6b74f343965c1d.png

商 后母戊鼎

西周时期,周公旦为了维护尊卑长幼的等级制度及祭祀活动,在图腾歌舞和巫术礼仪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礼”“乐”制度。青铜器是当时“礼”为旗帜的宗教文化的载体与代言,体现了“人性初显”的时代风格。西周青铜鼎具有记事功能和“人神互补”的“礼化”的时代特征,数量多于商。鼎的形制虽承晚商,但与其风格有所差异,达到了新的高度。圆鼎均为柱足,不如商代的粗壮,有的足上部附饰浮雕兽面,这种兽面柱足鼎最早见于商末,西周前期它的形制更加成熟,特别是大型鼎,如“大盂鼎”,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904d41a7dfcec0aa36c8b4fd4cfa5086.jpg

西周 大盂鼎

立耳、鼓腹下侈、圜底、三柱足,上腹饰一周兽面纹带,足上端各饰兽面纹,下为两道弦纹,器形端庄凝重,纹饰简朴大方,内壁有铭文十九行,共291字,字体隽美,是西周金文书法的佳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中国青铜时代晚期——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晚期。随着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奴隶制趋于瓦解,周天子王权旁落,不再独占“九鼎“,国家权力不断下移,诸侯国间的吞并战争连绵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礼崩乐坏”的局面。

公元前512年晋国改革家赵鞅发行了一份“刑书”对传统观念进行了有力挑战,并将该法律文件铸在被成为“恶金(铁)”的鼎上。虽然铁并未成为当时铸鼎的流行材料,但随着多种材料制作的精美器物的繁盛,金、银、玉等奢华物品制造的抵触和影响,以及多种铸造、焊接、镶嵌和装饰加工新工艺的产生与进步,尤其错金银、鎏金等工艺,使青铜鼎焕发异彩和光芒,青铜鼎的造型与功能演变为精巧而实用。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不复存在了,从此青铜鼎走下神坛,失去了“礼”时代特征,其造型设计向清新活泼方向发展,成为服务于贵族日常生活的奢侈品,是“钟鸣鼎食”的现实生活写照和真正意义上的“用器”,即“人用之器”,体现出“人性凸显”的时代风格。

春秋时期的青铜鼎造型及纹饰风格比较疏简,战国时期则趋于繁缛,总的来说,呈现出“轻灵而多奇构”的艺术风格,造型轻薄灵巧,精湛圆润,尺度宜人,生动优美,达到了实用和审美的高度统一,此时的方鼎逐渐消失。纹饰方面以现实意义的宴饮歌舞、车马狩猎等社会生活题材和柔和、绚丽、设计繁复的纹样逐渐取代兽面纹居于统治地位,风格趋于抽象化,富于韵律,充满了节奏感。

1923年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蟠蛇纹鼎,“形体浑圆,附耳,款足,全器线条优美,形体新颖”。该鼎作为周王室的礼器,其礼器特征的造型及纹饰风格与“司母戊鼎”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其具备了小型食器的特征,标志着鼎的功能向实用方向转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d4aff258bf4ac3de50d974b6227ba627.jpg

春秋 蟠蛇纹镂空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b95eee9b0ec546e58db6de762b3bafd1.jpg

战国 蟠虺纹三足鼎

八益文化艺术空间藏

八益文化艺术空间藏有一件战国蟠虺纹三足鼎,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此三足鼎有盖,盖上饰三环钮,为战国时期鼎的重要特征。鼎身浑圆,下接三足,足微撇,沿上附双耳直竖微撇,耳体方正有力。鼎盖面与器身均装饰蟠虺纹,纹饰繁复精细,穿插有序,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体现了战国时期器物的特点。此鼎造型雄浑敦厚,气韵高古,代表着当时青铜文明发展的高度水准。此一时期的鼎完全失去了祭祀功能,并逐渐淡化了“礼”“乐”而回归为“人化” 的特质,是人类早期对于事物存在的合理性的思考与探索,既反映了现实生活状况又表明了逐渐摆脱了原始巫术的束缚。此后,中国青铜时代逐渐被铁器时代所取代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青铜艺术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和社会生活,作为青铜艺术典型代表的青铜鼎,其不同时代的造型及纹饰的风格及其演变,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青铜鼎造物形态及纹样装饰呈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神,对它的重视和研究,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感谢各界朋友和各位游客对八益文化艺术空间的支持与关注,欢迎大家莅临场馆参观。关注八益文化艺术空间公众号获得场馆最新动态,小编将持续为大家发布八益文化艺术空间场馆动态和相关展览内容,敬请期待。

END

文字 | 陈益帆

编辑 | 蔡子玥

审核 | 郭海宁

扫描二维码,关注【八益文化艺术空间】微信公众号,小编将在公众号上持续为大家发布八益文化艺术空间场馆动态和相关展览内容,敬请期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e8ad1d0377274db7887aca9057f9da1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5/d766efe82b8b5cd77bfcdf6300d3ec9d.png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