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苏轼,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省眉山市),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典范,是文人画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中国画的审美过渡,从“人伦鉴识”到“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审美,经过了“人伦鉴识”的自觉之后,转向“诗书画鉴识”,由以儒家“礼”为标准的君子之“德性”审美,向“公雅好所托,常在尘垢之外”的“诗性”审美过渡。
《汉书·地理志》称,“巴蜀人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蜀人苏轼集成并发扬了古文运动所奠定的文人审美取向,形成“有感而发、文理自然、讲究章法”的文学创作理念,这与当时由魏晋而来的性情玄学山水画意蕴相符。苏轼更在无形中将自身的文学观点转移到画论上,成为文人画兴起的关键人物,并以文人画审美影响了中国以绘画为中心的艺术基本性格。
文人画是诗、画、书、印融为一体的文人艺术,它以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为创作主体,前期主要以山水为创作对象,后期加入并凸显了“四君子”的高洁。文人画因含有“文人意趣”而独树一帜。苏轼在文人画中提出了“诗画一律”的理论根基,并通过大量而具体的诗画作品以及富于启发性的绘画题跋,在创作实践中说明并践行这一主张。
苏轼画作的“知与行”,尽用文章之斧斤
蜀地是道家发源地,被一贬再贬的苏轼,正是依靠着道家“顺应自然、超然物外”的思想支撑,获得自我调节,并由现实人生向虚静人生寻求精神解脱。他把画当作一种情绪宣泄的出口,并把画直趋入他的文学、书法天地,黄庭坚评论其“取诸造物之炉锤,尽用文章之斧斤”。
区别于五代以来的“院体”职业画风,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作画的目的不再实用功利,而是为了“自娱”。由此,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美学观念。
在内容方面,“诗画一律”体现在:第一,文学作品建构画面时,注重营造审美空间。比如以《赤壁赋》、《记承天夜游》为代表的诗文作品;第二,画作笔墨语言的细节蕴藉了文学、书法意象。比如以《枯木竹石图》为代表的绘画作品中,色彩语言几乎被摒弃,水墨代色,以追求黑白至上、淡泊诗意的意境,且绘画主题凸显出坚强不屈的文人志向;第三,以绘画题跋的形式论述诗画思想。比如在《潇湘竹石图》中,图尾题有“轼为莘老作”五字,在苏轼简练、亲切的题款之后,又有了二十七家题跋。这种题跋诗文成为了沟通诗、画的枢纽。
在技法方面,“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观念则旨在强调作画要有“神韵”,不要拘泥于形似,要真诚抒发胸中的意趣。苏轼《枯木怪石图》 现收藏于中国
《枯木怪石图》中,对角线式的构图充满张力,枯木盘扭曲折,挣扎生长之势油然而生,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自然淡泊的抽象形式表现了苏轼坚强不屈的内在情感,直接抒发出苏轼心中的不平。 苏轼《潇湘竹石图》现收藏于北京 中国美术馆
《潇湘竹石图》中,整幅画面远近对比强烈,高低层次有别,细看画面后面的烟云和树山都没有具体的形象,这也是苏轼“不拘形似”的写照,拟在通过“神”来传递阔远、迷远、幽远的感觉。
在绘画题材上,苏轼爱好枯石墨竹。论画竹,苏轼则认为文同(成语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将“自然”的审美标准运用于艺术创作中最好的代表人物。苏轼的墨竹并不以形见长,而在其神韵坚强高洁。黄庭坚评论其说:“东坡画竹多成林棘,是其所短,无一点俗气,是其所长。” 苏、文二人开创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画题材,使竹子成为文人画重“托物言志”与“托物寄兴”的重要意象与载体。文同《墨竹图》 现藏于 台北 故宫博物院
苏轼以咫尺之图,表千里之意,在实践上和理论上为元明清文人画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绘画”,其审美体系、造型语言和价值标准,亦由此发端、演绎,形成了中国艺术之精神。
参考资料:
邱婷:《试论中国文人画的历史变迁》,【J】,武汉理工大学,2009
侯中淑:《苏轼文人画思想研究》,【J】,河北大学,2009
郭智芳:《论苏轼文人画思想的审美取向》,【J】,陕西师范大学,2008
黄苏:《苏轼文人画意境论》,【J】,云南师范大学,2014
赵求实:《宋元山水画风格的流变》,【J】,辽宁师范大学,2008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