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财富=金钱? ——点评《有闲阶级论》

上一篇书评我们讨论了汤普森的《疯狂经济学》,他从近乎“疯狂”的价格博弈入手介绍了当代艺术圈,揭示了艺术品天价背后的品牌价值链:从品牌艺术家、品牌画廊,经过品牌艺博会与拍卖会,再到品牌买家与收藏家。在今天,品牌营销并非秘密,但以此来解释神秘的艺术品的天价,却有点惊世骇俗,可谓以“经济学”之名,行市场营销学之实。这里我们来看看凡勃仑的《有闲阶级论》,虽然是地地道道的经济学经典,却为我们进一步揭开艺术市场上的天价之谜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破解之道。

文/ 邱家和

有闲阶级论

——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美)凡勃伦 著

蔡受百 译

商务印书馆

1964年第一版

世纪经典

此书写于1899年,与今天已相隔整整一个20世纪;而在其诞生的19世纪,那可是数一数二的经典。1970年代当选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说:“19世纪美国经济学家出版的著作只有两本仍有人在阅读:一本是亨利·乔治(Henry George)的《进步与贫困》(Progress and Poverty);另外一本就是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

此书有多个中文译本,光纸质图书就有商务印书馆(简称商务版)与中央编译出版社(简称编译版)等多个版本。其中,商务版是1960年代翻译的,从一些关键术语的中文翻译就可以看出当时经济学还处在边缘状态,不像今天是一言九鼎的“显学”,比如此书第三第四章的标题,中文为“明显有闲”与“明显消费”,编译版就改为“炫耀式有闲”与“炫耀性消费”,学术进步可见一斑。

凡勃仑是一位奇才:从经济学开始求学之旅,继而转学哲学,取得博士头衔后又回头再攻读经济学博士。他的学术视野所及,囊括了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考古学与宗教学等。此书是他的处女座,居然一战成名,“洛阳纸贵”。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双料博士虽然在美国高校里没有获得过高于副教授的高级职称,却给经济学带来了一场颠覆性的革命:他打破了当时经济学中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借助跨学科的旁征博引,论述了人类社会生产制度以及财富制度的发展演化。

何为“财富”?

财富=金钱?

一说到财富,人们就会想到金钱。就以这本专门从制度层面讨论财富的经典名著为例,在商务版中财富都用中文“金钱”二字来表达,如各章的大标题,从“金钱的竞赛”,到“金钱的生活水准”“金钱的爱好准则”,再到“服装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高级学识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等等,不一而足。令人不由地联想到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那段名闻遐迩的台词——

咦,这是什么?金子? 贵重的,闪光的,黄澄澄的金子?  

不,是神呦!  

我不是徒然地向它祈祷。  

它足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  

邪恶变成良善,衰老变成年少,  

怯懦变成英勇,卑贱变成崇高。  

它……

这里,黄金作为金钱(货币)的代表,就是财富的象征。而财富的魔力,在这段台词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金钱,可以颠倒乾坤、重塑价值观,无论黑白、美丑、尊贵与卑贱、英勇与怯懦,一切都可以因此而改变。借用中国的老话,那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不过,在凡勃仑看来——

财富≠金钱

在全书第三章“炫耀式有闲”里他就指出,人类开化之初,财富与私有制、阶级现象几乎同时诞生,而当时上层阶级的财富不仅仅体现为金钱,也体现为“有闲”:他们不需要去做下层人才做的生产性业务,而是从事与荣誉有关的非生产业务。

财富从其诞生之初,就不限于物质财富,还包括精神财富,比如文化教养。那与荣誉有关,可以显示其拥有者的社会地位。难怪在新世纪出版的编译版里,老版本商务版上的那么多“金钱”,在中文翻译都被“财力”二字来代替。也许,这样更能体现作者“财富观”的原意。

不过,历史的发展带来商品经济的繁荣、金融业的发育,伴随着财富货币化的进程:各种形式的财富,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在市场上都可以“估值”、交易与“变现”。这个历史进程的目标,就是实现这个公式——

财富=金钱

炫耀性消费

财富是一个古老且历久弥新的话题,围绕它,千百年来人们殚精竭虑冥思苦想,各种著述可谓卷帙浩繁,凡勃仑的著作有什么独到之处?凭什么成为世纪经典?

答案是,他提出了一个理解财富制度的核心概念——“炫耀性消费”。

“对有闲的绅士说来,对贵重物品作炫耀性消费是博取荣誉的一种手段。”从字面看,正如百度百科的词条:炫耀性消费指的是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

更见功力的还是凡勃仑借此所揭示的财富神话背后的机制:借助打破各种政治、经济、宗教与文化的特权而崛起的现代商业社会,“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背后仍然是一个充满“歧视性对比”的等级社会,只不过其成员之间的竞争,集中体现在“金钱竞赛”(编译版译作“财力攀比”)上:“在累积财富这一点上每个人所想望的是胜过别人。”

中国内地是商品经济的后起之秀,但炫耀性消费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前两年反腐败浪潮中出现过一个“表叔”名噪一时,就因拥有5只昂贵的国际品牌名表而栽了跟斗。类似那些名表的品牌生命力,其实就是建筑在上述的炫耀性消费的心理基础上的。

消费社会的先声

这就是经典的力量:《疯狂经济学》指出了艺术市场像奢侈品市场一样,品牌营销是其基本规律;而《有闲阶级论》则在100多年前就揭示了品牌营销的秘密——炫耀性消费。凡勃仑在书中阐明了习惯、文化以及制度如何塑造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的变化怎样影响经济。因此,他被尊为经济学中的制度学派的鼻祖


他的学说堪称消费社会的先声——即便在当时,美国经济上已经跃居全球之冠,但消费社会尚在孕育中。在历史学家眼里,直到此书发表后的15年即1913年,第一辆福特汽车下线,美国才进入了消费社会;而西方社会由生产主导型社会(production-oriented society)转向消费主导型社会(consumption-oriented society),更是发生在大半个世纪之后的1980年代。炫耀性消费现象也许古代就有,但直到进入“消费社会”,既包含实际使用效用,又包含炫耀性消费效用凡勃伦”才成为社会主流现象。此刻,其价格越高,炫耀性消费效用就越高,在市场上也就越受欢迎。

回到艺术市场上,为什么艺术品会天价频出?为什么媒体会声称最贵的艺术品就是最好的?答案就在于此。像奢侈品一样,艺术品也是炫耀性消费的理想的载体,也是一种“凡勃仑商品”。在本书的第六章“金钱的爱好准则”(编译版译为“品味的财力规范”)中,凡勃仑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重视物品的高价特征这一习惯有了进一步的巩固,由于人们已经惯于把美感与荣誉两者视为同一体,大家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凡是代价不高的美术品,不能算作美的。”

当然,时隔一个世纪,“消费社会”带来了凡勃仑所关注的“习惯、文化以及制度”的新变化。对此,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鲍德里亚有更深入的观察,我们下一篇书评,将评点其代表作《消费社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