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们可能每天都照镜子。
有人“通”过镜子看清了自己,
有人“透”过镜子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入围艺术家”曾曦分享创作经历
今日美术馆 简称TAM
参展艺术家曾曦 简称曾
TAM:什么契机使毕业于油画系的你转向装置艺术的创作?
曾:从2003年上美院开始算起,接触油画也接近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中,我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创作,基本经历和面临了油画专业背景所应该面临的问题。油画作为艺术创作的工具有优点和缺点,对于我自身来说,油画能做到关注油画语言本身,但很难嫁接到其它领域。从以前通过平面的画面表达“人”的状态,到现在通过空间场域来表达“观看”的问题,静止的平面已经很难传达我要表达的东西。所以从2014年我就开始转向镜面不锈钢的综合材料和之后的装置艺术创作。
TAM:为什么选择“镜子”作为创作媒介?
曾:“镜子”不仅仅是镜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中间角色的成像媒介。1966年拉康提出“镜像理论”,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他者”和“自我”的关系,这也为我的创作提供了原初性,所以我把镜面当成成像工具的“视网膜”,通过对镜面的多样性改造,试图证明“视网膜”观念在观看中的合理性。
曾曦 《视网膜·40》 亚克力、菲涅尔透镜 80×50cm×2 2019
TAM:可否谈谈《视网膜·17》这件作品?它是否象征着平面绘画向立体装置的转变?
曾:平面绘画向装置转变不仅仅是这一件作品,2016-2017年的整个《视网膜》系列都是这一节点上的作品。那段时间我每天就像经历头脑风暴一样,脑子里不停冒出不一样的东西。《视网膜·17》就是无意间翻到丰塔纳的作品所突发奇想创作的,除此之外还有受凡·艾克启发的《视网膜·1》和受罗斯科启发的《视网膜·16》,这一系列的作品为我2018年后的装置作品提供了创作前提。
曾曦 《视网膜·17》 镜面不锈钢 112×90cm 2016 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
TAM:以参展作品为例,镜子如何塑造和分割空间?
曾:以本次展出作品的《时间像素》为例,最早这件作品是以一个通道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次我结合今日美术馆的展厅结构,把通道简化成了一面“墙”,这面墙所分割出来的两个空间可以在现实和虚拟之间来回切换,通过上千片的菲涅尔透镜,把人和空间变成上千个实时互动的图像,这上千个画面作为“像素”,又组成了一个完整图像,这个图像是全新生成出来的,并也会和周围实时互动。只要不断的有人来,这个图像就会不断地发生变化。
曾曦 《时间像素-视网膜计划》 菲涅尔透镜、不锈钢、玻璃 170×190×400cm 2020
TAM:参展作品从什么角度体现出“时间”的概念?
曾:我说的“时间”概念是一个视频和影像的时间概念。之所以说是时间,其实就是一个非静止的运动状态。作品的形式是静止的,但作品的内容是运动的并且是实时互动的,有点类似于摄像头和屏幕组成的闭环关系,只是我的这个关系多了一层成像关系在里面。
TAM:此次展出的《视网膜·1》和《视网膜·17》分别以凡·艾克和丰塔纳的名作为原型进行“再创作”。这两件作品是否属于你对原作的“重塑”?
曾:凡·艾克和丰塔纳的作品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作品,但在美术史上都非常经典。我不能说实现了对原作的“重塑”,但确实在原作的帮助下实现了对我自身作品的“重塑”。两位大师的作品在当时都已经达到了顶峰,就算到今天高度依旧不减,在这种情况下再说平面问题就很难了,所以我仅仅只是借助大师的作品轮廓,把大师的作品轮廓作为成像的“视网膜”,谈的都是空间和人的问题。
曾曦 《视网膜·1》 镜面不锈钢、环氧树脂、丙烯 333×245cm 2016
凡·艾克兄弟 《根特祭坛画》 油彩、蛋彩画、木材 343×440cm 1432
曾曦 《视网膜·17》
镜面不锈钢 112×90cm 2016
卢西奥·丰塔纳
《空间概念,等待》
布面水漆 61.5×50cm 1967
TAM:“重塑”展览期间,作品《棱镜计划》展示于今日美术馆门口(原“小铜人”位置)。对于将此件作品设置在户外展示区域,你有什么设想或期待吗?
曾:《棱镜计划》其实就是一件户外的作品,最早这件作品是参加2020年的广东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当时就是在一个非常宽广的草地上展出。
曾曦 《视网膜-棱镜计划》 亚克力、镜面不锈钢 200×340×20cm 2020
广东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现场
这次也非常感谢今日美术馆,能把这件作品放到这么醒目的位置,希望这件作品能给今日美术馆增添新的元素,让作品和公众有更加亲密的接触,同时更加详细完整地传达出我作品的想法。
曾曦 《视网膜-棱镜计划》 亚克力、镜面不锈钢 200×340×20cm 2020
今日美术馆户外展览现场
TAM:作品《视网膜·35》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关注,不少人前来打卡拍照。你如何看待作品对观众的影响?作品与公众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力”?
曾曦 《视网膜·35》 镜面不锈钢、菲涅尔透镜、自然干玻璃颜料 100×100cm×3 2017 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
曾:“作品影响观众”这是好的艺术作品所具备的第一前提条件。不谈艺术沉重的话题,这件作品之所以能影响观众,简单的来说有三点,一是作品的形式上让公众不讨厌,并且会主动吸引公众。二是作品光看还不行,最重要的是要有人的互动参与。三是公众参与互动后,作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三点一直这么循环下去,我相信大部分的公众都不会拒绝这样的作品,这也是我愿意做的这种有“美丽外衣“的作品。作品观念传播的有效性一直都是我作品中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不想我的作品是自弹自唱。我认为今天我们所说的优秀艺术家,除了有非常成熟和完整的问题意识,更重要是有非常成功有效的沟通方式,这种沟通就是我说的作品呈现方式。
观众于曾曦作品《视网膜·35》前拍照留念
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
TAM:你在创作过程中是什么状态?可否分享关于创作的趣事或难忘的经历?
曾:我觉得我的创作过程属于比较碎片化的创作状态,我很难做到像做功课一样每天练习,但每天从眼睛一睁开我就开始积累作品素材。作品《视网膜·9》采用的“复眼式”排列的创作方式对我之后的创作比较重要。在此之前我一直在找一种材料,镜面的、镜像的画面是放大或缩小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凹面镜或者凸面镜,但我们都知道凹面镜是陷下去的,凸面镜是拱起来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有不平整的厚度,这样的材料在创造中很难处理收口的细节问题。
曾曦 《视网膜·9》 镜面不锈钢、菲涅尔镜片 60×75cm 2016
我在苦恼之时,有一次去ATM机取钱,留意到机器上有块镜面可以观察是否身后有人,并且是广角的效果,我用手一摸还是平的,突然意识到这就是我要找的东西,都差点忘了取钱。知道有这种材料后回到工作室,通过各种搜索工具才发现,原来我要找的东西学名叫“菲涅尔镜片”,也就是俗称的“螺纹防窥镜”,于是之后就有了《视网膜·9》《视网膜·12》《视网膜·35》《视网膜·40》《谁动了我视界观》和《时间像素》等作品。
曾曦《视网膜·12》 镜面不锈钢、环氧树脂、菲涅尔镜片 234×112cm 2016
曾曦 《谁动了我的视界观》凹面镜、凸面镜、菲涅尔透镜、玻璃镜面 250×400×150cm 2020
曾曦
作者:今日美术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