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荷兰 扬·凡·艾克(Jan Van Eyck)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1434年作 英国国家博物馆《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无疑是文艺复兴时期镜面在绘画中运用的典范凡·艾克用背景墙上的一面凸面镜把整幅画的空间关系与人物位置展现了出来凸透镜中的室内场景而这源于画家对镜面位置的巧妙安排凡·艾克将镜面放在接近透视灭点的位置这就会让观众的视线可以轻易地沿着画面的纵深来到镜面所在的地方同时镜面的高度在画面的中上部这也是观众视线最容易落在的部分这幅画表明了早在文艺复兴时期镜子就已经成为画家增加绘画表现力的重要辅助手段2《纳西索斯》意大利 卡拉瓦乔(Caravaggio) 《纳西索斯》1594年作 罗马国立古代艺术画廊在卡拉瓦乔的《纳西索斯》中镜面无疑成了自恋的象征岸边的纳西索斯对着湖水照镜子他沉醉于湖面中的倒影无法自拔以至于他把倒影幻想成真实的人并疯狂的爱上了那个虚幻的自己最终在郁郁寡欢中变成了一朵水仙这也是为什么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会限制信徒去照镜子因为他们认为镜子会带来虚荣与自恋更重要的是镜子会创造一个新的“偶像”从而对教会的统治带来影响3《镜中的老妇人》意大利 斯特罗齐(Bernardo Strozzi)《镜中的老妇人》1635年作 普希金博物馆在没有摄影技术的古代社会中镜子无疑会给人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但有时这个客观视角是残酷的尤其是在面对时间流逝这一现实意大利画家贝尔纳多·斯特罗齐 作品《镜中的老妇》就探索了这一主题画中的老妇凝视着镜中的自己心中想必也是感慨万千4《镜前的维纳斯》西班牙 委拉斯开兹(Diego Velazquez)《镜前的维纳斯》1647年作 伦敦国立美术陈列馆《镜前的维纳斯》是画中之镜的经典案例它创造了美术史中著名的视觉假象 ————“维纳斯效应”画中维纳斯斜倚着身体躺在床上在丘比特的镜子前端详着自己的容颜而观众也可以在镜中看到维纳斯的脸庞有趣的是,在现实中按照镜面的反射原理观众的角度是无法看到维纳斯在镜中的像但在画面中,观众却做到了因此这种现象被称作“维纳斯效应”并在后世以镜面为主题的绘画创作之中广泛应用5《宫娥》西班牙 迭戈·委拉斯开兹(Diego Velazquez) 《宫娥》1656年作 西班牙普拉多美术馆《宫娥》通过远处的镜子让观众意识到绘画的焦点不在画中而在画外,这个焦点就是画面中画家所注视的位置从镜中我们可以判断这个位置正是作为模特的国王与王后所在的点而这个位置也同时是观众所站的地方镜子中模糊的国王夫妇这种设计巧妙地向观众的交代了画面的中心是画家所服务的国王夫妇他们享受着画中众人的围观与目光也享受着不作为客体被观众直视的特权6《女神游乐厅的吧台》法国 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 《女神游乐厅的吧台》1882年作 英国伦敦大学科陶德美术学院《女神游乐厅的吧台》是马奈晚期的代表作作品描绘了十九世纪巴黎夜生活的一景画中的吧台女招待站在观众面前在她身后则是巨大的落地镜面镜面遮挡了女招待身后场景的视觉纵深但却反射出观众身后空间的人物场景镜面的使用让看似合理的画面内容成为了“维纳斯效应”的另一经典案例从画中可以看出,观众的视角与戴帽绅士重合他与女招待面对面地交谈着但观众却从她身后的镜面中看到了她的背影与绅士的正脸这明显不符合常理,但却是画家表现空间中人物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7《虚假的镜子》法国 勒内·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 《虚假的镜子》1929年作 纽约现代美术馆马格利特的作品《虚假的镜子》则从另一个视角阐释了镜子的含义因为镜子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虚幻与不真实所以画家把人的眼睛比作是一面镜子认为其中反射出的并不是现实的全貌而只是事物虚假的外在表象通过这个角度探讨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表达眼见并不一定为实的观念镜子就这样在一幅幅画中见证着人类观看方式的转变在西方艺术的演变的同时镜子的身份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它既是特殊的成像工具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视点同时也是具有特殊含义的图像符号成为了画家传达观念的语言它就在这样不断变化的身份中展现着自己神秘的魅力关注我们每天开启一个艺术盲盒
1《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2《纳西索斯》
因为他们认为镜子会带来虚荣与自恋
3《镜中的老妇人》
4《镜前的维纳斯》
5《宫娥》
6《女神游乐厅的吧台》
7《虚假的镜子》
作者:达盛路·卡戴珊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