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2-03-08 08:00
今年这个节日,格外不同。
一方面是沉重,但另一方面,却是某种释然:女性的多类哀伤如此赤裸裸地被世人看见,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花开生两面,人生佛魔间。人世间的复杂远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所以,在当下男性掌握话语权的世界里,与性别相关的反思和行动,一定比沉默强。
女性,是特性而非独性
海面之下,有些变化正悄然发生。
今年初,艺术领域迎来诸多人事变动,更多女性站到前台掌握话语权: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迎来建校以来首位女校长Alexia Fabre,她是巴黎马恩河谷当代艺术博物馆(MAC VAL)长期首席策展人;豪瑟沃斯宣布委任郭心怡为亚洲区管理合伙人,领导画廊在亚洲区的发展与各项活动。加入豪瑟沃斯前,她任职于佳士得拍卖行15年。
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女性艺术家利奥诺拉·卡林顿(Leonora Carrington) 本人很美
利奥诺拉·卡林顿绘画中的想象元素 图源:BBC纪录片《Leonora Carrington - The Lost Surrealist》
因疫情推迟到今年的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以主题“梦想之乳”(The Milk of Dreams)致敬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女性艺术家利奥诺拉·卡林顿(Leonora Carrington),带来了对女性创造力能为世界带来变革的重要想象。本届双年展受邀参展的213位艺术家中90%艺术家为女性,总策展人、意大利策展人塞西莉亚·阿莱马尼(Cecilia Alemani)也是威尼斯双年展历史上的第5位女性策展人。
威尼斯双年展主席罗伯特·奇库托(Roberto Cicutto)和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塞西莉亚·阿莱马尼(Cecilia Alemani) 图源:威尼斯双年展
同样,第12届柏林当代艺术双年展(6月11日开幕)在“修复”(repair)主题下关注去殖民主义、女性主义、身份政治、文化记忆、生态系统等话题。
2022年第七届新加坡双年展将由四位来自不同地区的女性担任艺术总监
2022年第七届新加坡双年展(10月18日-2023年3月19日)将由四位来自不同地区的女性担任艺术总监:荷兰乌特勒支Casco艺术机构总监、韩裔策展人崔彬娜(Binna Choi)、现居柏林的印度策展人和写作者妮达·葛豪斯(Nida Ghouse)、现居约旦的科威特艺术家和策展人阿拉·尤尼斯(Ala Younis)和新加坡美术馆策展、收藏和项目总监叶德晶(June Yap)。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暂未公布,但四位艺术总监表示“虽然东南亚地区仍是新加坡双年展的直接语境,但本届双年展将穿越陌生地形并超越地理本身。本届双年展将设想如何在不依赖奇观的情况下与公众建立连接,理解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
当然,这些只是已经浮上海面被大众得以看见的小部分。未来,必将有更多的善意变化所产生的积极结果公诸于世。越来越多的她们正在各自领域里出类拔萃,并努力改变这个世界。
波伏娃留给世界的金句之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聪明的波伏娃在《第二性》开篇即点明了女性的“他者”地位:“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任何生理的,心理的,经济的命运都界定不了女人在社会内部具有的形象,是整个文明设计出这种介于男性与被去势者之间的,被称为女性的中介产物。唯有另一个人作为中介,才能使一个人确立为他者。”
想明白这一点,她们必会更自信,也更勇敢。
现象级震荡
经历了2020年公共舆论场井喷,到2021年觉醒元年开启,女性话题在2022开年一举成为现象级热点并不意外。虽然,这个开局有点像积累多年的矛盾积怨终得爆发。
人类自迈入文明社会以来,文化规范传递的性别信息给女性持续造成难以克服的困境,各类冲突决定了内外世界的多重标准,导致几乎所有阶层的女性都持久地陷入理想和现实的反复撕扯,很多时候,终身无法自愈。无论是亲密关系亦或网络空间里层出不穷的性别暴力,还是多领域不断升级的厌女文化,乃至身体、成长、教育、生活等各维度对女性生存价值、自由和个人意愿的否定干预,特别是某些早该寿终正寝的恶习和太多习以为常的男性视角盲点,近年则又加上了不知归期的疫情。这些隐匿多年的女性焦虑在此时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能量惊人,随即产生的内省程度更是激烈:60后的沉思、70后的感同身受、 80后的反思、 90后的惊讶与 00后的震惊混杂在一起,持续且深度地搅动着每个人的敏感神经。
我深信,无论表层或深处,这次堪比火山爆发的全民地震定会产生积极结果,对人类整体前行或个人成长而言都必是股积极的能量场。尤是近年,经历一定物质积累和精神沉淀的女性在不断苏醒,她们注重学习,不断感知、觉察着自我意识后不断精进,慢慢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也更关注、认可和接纳自己。
无数事实证明:女性可以自己决定和掌控命运。
“身体”之外
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
艺术界的反思历来先行。
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
1971年,艺术史学家琳达·诺克林(Linda Nochlin)就在《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一文中公开质询女性艺术家被压缩的生存空间;游击队女孩(Guerrilla Girls)那张贴在纽约街头的海报“女性是否必须赤身裸体才能进入大都会博物馆”至今震撼人心;勇敢的乔治娅·欧姬芙通过一系列聚焦花蕊的微观静物拒绝男性凝视;被视为20世纪艺术届里程碑之一的朱迪·芝加哥的装置《晚宴》直接颂扬女性的色情感和生育能力;妮基·德·圣法勒搭建的那座可容纳150人的大型雕塑《Hon一座大教堂》让人沉思;天才雕塑家向京早期作品《哈欠之后》承载着对女性身体困惑…特殊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女性具有繁衍的重责,因此大众对她们的关注首当其冲是孕育、子宫、阴道等特殊生理器官,这些貌似挑衅却充满活力的艺术实践,记录的便是她们的反思与努力。
这张海报算是时代的眼泪吧
勇敢且独特的乔治娅·欧姬芙
妮基·德·圣法勒大型雕塑《Hon一座大教堂》很酷…
正视自己的身体与情感,或许便是女性接纳自己的第一步。此坎迈过后,将提升至对文明、历史、时间、生存、自然和社会形态等终极问题的凝视。身处社会的包围与人生的逆境,她们拥有了更坚定的立场和更细腻的表达:1982年出生的马秋莎,其创作《从平渊里 4 号到天桥北里 4 号》便倾向记录时代而非专注性别;1992 年出生的张子飘则更看重绘画背后的精神世界,注重以切实的生命体悟为创作的原动力;张移北对材料 (物质)的探讨深刻而独特,有着某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向京亦在“保持沉默”之后的“全裸”系列作品里试图呈现不以男性为参照的单性世界,即跳脱性别之外探讨更普世的命题。
马秋莎《从平渊里 4 号到天桥北里 4 号》 她的讲述平静却很有力量
张子飘个展“春光乍泄”现场,空白空间,2020年7月18日-9月6日
向京《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全裸”系列,2007,2010年北京瀚海拍卖以627.2万的成交价创造了中国雕塑界的拍卖纪录
是的,成为女性前,她们首先是“人”。
面对个体与集体、家庭与代际、时代与社会的复杂现实,女性或许更敏锐和细腻,也更接近“人”。从“人”到“女人”再至“人”,这个找寻自我和观看他者的漫长过程中,多类深垂直领域的反思在近年有更明显的呈现。有越来越多的她们都选择抛弃性别之争,而转向更为丰厚与多元的创作向度,希望与他们等量齐观。
她们都在认真地面对艺术本身。
至于是哪种性别,谁在乎呢?
此处需要配上波伏娃的王之藐视
嘻嘻
结语:所以,就算大幕只是刚刚拉开,不平等呈现才刚刚开始,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的她们依然坚定地抱有希望,努力思索着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她们,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可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她们,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能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懦夫。
作者:邹萍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