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巴尔蒂斯的艺术(中)

《街》(1933年)是他早期的重要作品,堪称其成名之作。此画描绘巴黎街市的一隅,即他寓居的菲尔斯当贝格街左近的波旁勒沙托街。这一寻常日子的街头景色,几乎是巴黎居民熟视无睹的:行人往来,工人劳作,孩童嬉戏……然而,巴尔蒂斯所捕捉的,是熙来攘往的景象中人与人之间精神阻隔的现象。画中人物各有各的去向,各有各的心思:迎面走来的男孩如在梦游;只见背影的黑衣少女似乎也在做白日梦,下意识地为男孩让路;那个母亲臂弯里的那个幼儿睨视着手中的图画;白衣工人的面孔干脆被肩上的木板遮没;饭店的侍者呆立出神;小女孩专心致志地拍球;少年袭击姑娘,前者为内心的欲念唆使,后者一这是画中惟一的一个一被迫从自己的精神世界惊出,落到现实的地上。这种精神上封闭、阻绝或冲突,正是时时处处可见的现实,已为世人所见怪不怪。

图片
巴尔蒂斯
布面油画
195cm x 240cm
1933年

画家的敏感就在于:从我们习以为常而不予思索的地方,挖掘出其中的隐匿,昭示世人。其木偶式的人物造型和舞台布景式的景致描绘,都有良苦的用心,意在塑造一种相应的呆板而冷漠的氛围。二十年后,他又画了《圣安得烈商业巷》(1951年至1954年),重复了《街》的题材,但思想却有所改变。画中描绘的是星期日的巴黎街景。商店都关了门,只有面包店除外。但是,巷里还有人迹:画面中央的男子买好面包,孤独地回家;佝偻的老妇人径直走自己的路;从门里走出的,可能是个看门女人;三个孩子在街边玩耍;蜷缩在对面人行道上的老人注视着他们;前景立着一个女孩,陷于沉思……人们依然各有所务,孤独者自是孤独,游戏者自是游戏,沉思者自是沉思。三个嬉戏的儿童总算给这个冷漠的世界带来些许欢愉的气氛。他们在对面老者的眼里,似乎是一个幻像——那个摆弄玩偶的幼童灵光熠熠,不正是老人目光所赋予的吗?这一“幻像”,或许勾起他恍如隔世的遥远记忆,或许促发他对渺茫未来的依稀憧憬。

图片
安得烈商业巷
巴尔蒂斯
布面油画
294cm x 330cm
1954年

而那个伫立的女孩,如同在对现实的命运提出质问:人生无忧的时刻何其短暂,心灵相通的途径何其堵塞,而孤寂和阻隔却又何其像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说《街》是画家对社会现实及精神现象所作的冷静观察,那么《圣安得烈商业巷》则寄寓了作者的感怀,使作品于冷峻中流露出一丝哀宛的欢快。《山》(1937年)属于同一类型:一群登山者,虽然置身于良辰美景,却无赏心乐事的意趣,或疲惫以致于站立不住,或倒地昏睡如死;落日余晖竟引起少女的愁思,而暝色苍茫,直将吞没山坡上渐去渐远的那个形影相吊的背影……这依然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虽则变换了舞台。

图片
巴尔蒂斯
布面油画
248.9cm x 365.8cm
1937年

无疑,这几件作品传达出艺术家面对社会与人生的苦涩心情,同时也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法国社会的精神状态。

图片
安德烈·德朗 
巴尔蒂斯 
木板油画
112.7cm x 72.4cm
1936年

巴尔蒂斯为友人所作的肖像,则要亲切得多。其中,《安德烈·德朗》(1936年)和《胡安·米罗及其女多洛雷斯》(1937年至1938年)尤其精彩。德朗是巴尔蒂斯自幼熟悉的前辈,是野兽派的一员,其画风强悍沉重,好用黑色,作画严谨而且不知疲倦;他本人身材伟岸,气度森严。巴尔蒂斯把他处理为紧张作画中的间歇,虽然娇小的模特儿已经十分疲劳,而德朗却兀自挺立,沉重的身躯几乎占据整个画面,直视的眼神在空中虛凝,嘴唇紧闭,似乎整个身心仍然为创作的思绪所萦绕……他仿佛要夺框而出,从画面上向我们走来。这幅肖像以棕、黑为主要色调,更令人想起德朗的色彩,从而生出“德朗肖像必得如此”的断语——这也足见作者的用心。米罗的为人和蔼谦逊,作画烂漫天成。他在巴尔蒂斯的画中便退缩到后面,衬着黑白参半的背景(水平分割)和女儿黑白条纹的裙子(垂直分割),以及通过搂抱女儿而形成的曲线扭结,组织在富于奇趣的构成中。

图片
自画像
巴尔蒂斯
布面油画
116.8cm x 81.2cm
1949年

这位艺术家虽对自己的相貌讳莫如深,但终究还是为自己画了几幅肖像。《自画像》(1949年至1950年)这幅肖像画得随意、潇洒。它简直是一件寓意作品:消瘦的面容给人以锋利的感觉;诡谲的微笑仿佛魔鬼在嘲弄世人;半隐的目光又像洞穿外部世界的一切隐匿,又像审视内心深处的种种欲念……

图片
猫王
巴尔蒂斯
布面油画
78cm x 49.5cm
1935年

他在早期作品如《凯西的梳妆》和《猫王》(1935年)中,自己还曾“粉墨登场”。《猫王》一画,更是一幅寓意性的肖像,由画家本人赠送给一个戏称“森林女王”的英国女友,所以画上的文字以英文写出“猫王自画像,本人所绘,:1935年”。巴尔蒂斯爱猫,少年时曾自称“猫王”。此作虽属笔墨游戏,却是十分奇特:那根鞭子是刚愎自用的“猫王”施暴的工具,象征绝对权威;而“猫王”的心则被征服欲和统治欲所胀满,但他以这样一根足以驯服狮虎的鞭子所征服的,却是猫;象征邪恶诡诈的猫在高压之下驯良温顺,但在十足的媚态中隐约流露出伺机反叛的阴险心理。权欲盛极时的空虚,奴颜婢膝中的反抗,构成人猫之间心理上的交战与冲突;然而,猫即是人,人即是猫,人猫又合二而一。

图片
自画像
巴尔蒂斯
纸本木炭
30cm x 20.5cm
1924年

巴尔蒂斯的有些作品,特别是《吉他课》(1934年),曾经被指责为色情画。对此,画家本人甚感愤懑,乃至悲哀,以致于在半个世纪后,即1984年于巴黎蓬皮杜中心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为他举办大型回顾展时,他仍旧拒不同意展出这幅画,说是要等观众能够理解之后再说。艺术创作中的性题材,巴尔蒂斯《吉他课》的表现,应该如何看待?这是研究巴尔蒂斯艺术所不能回避的问题。众所周知,从希腊、印度等古文明直至今天(特别是在西方世界),文艺创作涉及性问题的现象几乎未曾中断,即如伦勃朗·米莱这些被公认为极其严肃的艺术家,也有这方面的表现。因为,这本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古今涉及这一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有原始的性崇拜,也有下流无耻的宣扬:有笔墨游戏,也有严肃的研究。一概而论,不是科学的态度;用道学家的眼光看问题,恐怕就更不能考察其究竟。以希腊艺术开启的西方裸体传统,就其主体而言乃是借以传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同样,中国诗歌中描写旷夫怨女的缠绵情思(李商隐的爱情诗表现得尤为突出),常是诗人借此说彼,隐喻政治抱负或生平遭遇、论说仕途艰难或宦海沉浮的凭藉。以笔者之见,《吉他课》即属此类,乃是一种寓意。性意识、性爱或性变态等所谓“色情因素”,被用以揭示人的复杂微妙心理,如好奇或恐惧、狂傲或卑谦、占有或奉献、施暴或自戕、虐待狂或受虐狂等等,并从这个角度表现个人的身心变化或与他人的相互关系,未始不可理解。可是,内核如此,外壳却容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作者在表现时的分寸不易掌握:二、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又各有不同的立场和眼光。此画中的吉他教师(在草图中为一男子)在责罚学生时的变态心理,女孩的性意识已朦胧觉醒,欣然受罚时的痴迷情态,都将潜藏心底的隐秘昭示天下,并对人际的微妙关系作出奇特的交代。倘若一味抓住画面上的“色情”表现不放,就难怪画家要耿耿于怀了。巴尔蒂斯一如李商隐,也有借此说彼、由小及大、见微知著的蕴藉。

图片
窗前少女
巴尔蒂斯
布面油画
196cm x 126cm
1955年

巴尔蒂斯尤其喜欢表现儿童和少年,特别是少女,因为她们的形象纯真美丽,她们的心态一正值青春期一最丰富多彩、最变化多端、最复杂、最微妙。她们在他的笔底,或者梦思,如《梦之一》(1955年)、《梦之二》(1956年至1957年)、《金果》(1956年)、《凭窗少女》(1957年)等;或者怀春,如许多裸体作品;或者自怜,如《照镜少女》(1948年)、《清晨》(1954年)、《土耳其房间》(1963年至1966年)、两幅《日本女子》(1967年至1976年)、《持镜裸女》(1981年至1983年)等;或者斗智,如《牌局》(1948年至1950年)、《玩牌者》(1966年至1973年)等;或者自遣,如《孩子们》(1937年)、多幅《三姐妹》变体(1954年至1966年)、《卡佳读书》(1968年至1976年)、三幅《猫照镜》变体(1977年至1992年)等……从人生这一美好时代的各个方面表现了青春这一美好的象征。难怪一位法国文化界的女士在回答笔者提问时,爽快地说:“我丝毫不认为巴尔蒂斯对女孩子们有半点恶意。相反,他是十分热情的。”一位女性的直觉理解,要比评论家们的许多言辞更使画家感到欣慰。

图片
巴尔蒂斯
布面蛋彩
162cm x 130cm
1959-1960年

图片
壁炉前裸女
巴尔蒂斯
布面油画
190.5cm x 163.8cm
1955年

这里,要特别提出两件作品:《房间》(1952年至1954年)和《壁炉前裸女》(1955年)。《房间》是一幅罕见的奇特作品。毕加索看到巴尔蒂斯创作此画,即逢人便说:他从未见过任何人像巴尔蒂斯那样作画。这幅画确实是典型“巴尔蒂斯式”的,代表着这位艺术家独立古今画坛的独特艺术风格。画面似乎十分简单,无非是裸女、一侏儒和一猫而已。但是,作品的内涵却要远远超出画面所显示的表像。赤裸的少女,仰面斜躺在靠背睡榻上,如同昏死一般;然而,她既可能是情怀萦绕中的惝恍,也可能是遭受强暴后的昏迷。无论如何,她毕竟又是美好的象征,是惹人爱怜的造物。窗前那个侏儒,处于对立的位置,一副仇视的态度,或出于忌妒,或出于轻蔑,似乎在拉开窗帘,要将少女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又似要拉拢窗帘,把她丢人黑暗的渊薮。阴郁而奸险的心理,使她那张隐没在暗中的面孔变得格外丑陋。她是美好的对立物,却又与美好共存,犹如影之于光。那只在暗中窥探的猫,神秘、诡谲、阴险、狡诈、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不仅是西方文化中恶魔的象征,尤其是巴尔蒂斯作品中一个特殊角色,是隐于幕后怂恿人身上的兽性发作,唆使人纵情作恶或相互攻讦、相互残杀的罪魁。而今它却若无其事,冷眼旁观这场冲突,而且正在暗自得……这是一个无头无尾的故事:没有因果,也没有结论。人物形象都是真实的。空间结构也是真实的。但当我们“进入”了画面,却发现另一个更为遥远深邃、更神秘莫测的精神空间;我们越是深入,便越是觉得惊心动魄。此作的命运自不待言。

图片
房间
巴尔蒂斯
布面油画
335cm x 270.5cm
约1953年

如今,每当世人以尊敬的口吻谈到巴尔蒂斯时,想到的往往是这件大作。《壁炉前裸女》则与《房间》截然相反。显而易见,画家要把一切杂念排除殆尽,甚至不让半点思维活动来干扰。换句话说,在这幅画中,唯有完美与纯情,其他一切均遭放逐。而这样的完美与纯情,庄严博大,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自成一个世界,为人的智力所无法企及而只有心灵才能相通。没有欲念的困扰,没有罪恶的纠缠,画家以最热诚的心和最明亮的色彩,讴歌了纯洁、和谐与完美——他的理想之境。这同样是巴尔蒂斯!欣赏他的画,一如读波德莱尔的诗,既要一幅一幅地看,又要放到一起来读,否则,会有以偏概全的偏颇。


(未完待续)


注释:
*本文节选自《巴尔蒂斯和他的中国情结》,啸声著,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年。

巴尔蒂斯的艺术(上)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光达美术馆!
光达美术馆地址:
杭州市上城区虎玉路18号
联系电话 15757728728

图片

作者:光达美术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