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1年12月31日,北京地铁19号线正式通车,打卡攻略也在网上陆续出现,其中牛街站被称为“全员打卡型”。走出牛街站,能看到很多人举着手机,对着一层站厅的巨型壁画拍照。
先拍段视频,再发个朋友圈九宫格。如果你觉得不过瘾,还可以上手触摸,马赛克镶嵌,非常精致,触感光滑。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拍照人多,请错峰前往哦!
北京地铁19号线 牛街站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场景图
壁画中的少数民族各具特色,如果大家感兴趣,不妨去数数,看能认出哪些民族。大家在关注少数民族人物的同时,也别忘了去寻找画中的“小可爱”——有翘着嘴畅游在高山族人身边的小鱼、逗光屁股小孩的小鸟、听主人吹笛子的忠犬、吃东西的小萌鸡、藏在丛林中的小熊猫……它们如同跳动的音符,点缀着画面。还有壁画舞蹈圈中的人物,他们拍打着乐器,迈着舞步,带你穿越时间和空间,一起沉浸在欢乐中。
大家是否好奇,这样一幅巨型马赛克镶嵌壁画出自哪位艺术家之手,壁画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北京地铁19号线 牛街站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场景图
这幅壁画的前身是1982年,刘秉江与周菱为北京饭店创作的巨型壁画《创造·收获·欢乐》。遗憾的是,壁画在二十多年前就被拆毁。此次重现,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它所传递的魅力,而在四十年前,北京饭店那幅巨制背后的故事,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基于此,我们拜访了它的原作者——84岁高龄的艺术家刘秉江。
刘秉江家中挂满了他去少数民族生活采风的老照片,一个红色袋子静置在电视机旁,那是关于壁画的一批老资料,满满一袋子,封存了岁月的痕迹,承载着他这四十多年来对那幅壁画的思念。
每每提及这幅拆除了二十年的壁画,刘秉江都会感到心痛。在很多人看来,地铁壁画的再现,可以了却他多年心愿,但他不这么认为。他将亲手绘制的壁画当做女儿来看待,赋予了生命,融入了自己的精神。这件壁画是他感情的寄托。
北京地铁19号线 牛街站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场景图
聆听过壁画的故事后,我们再次出发,前往北京地铁19号线牛街站。近距离感受《创造·收获·欢乐》巨制,触摸每一小片瓷块,我们在感叹镶嵌工艺精湛的同时,更佩服艺术家在四十年前创作时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那是他灵魂深处精神世界的传达,是宇宙生命的一种延续。刘秉江作品中所传递的快乐,让我们停下了匆忙的脚步,欣赏作品的同时,也扫去了一天的疲惫。
艺术家 刘秉江
巨制 “诞生”
1979年,在中国美协主席华君武和黄永玉的推荐下,刘秉江和周菱接受了为北京饭店东大厅西墙创作大型壁画的任务。当时北京饭店的管理者不限制创作的时间,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刘秉江说:“当时我们把《创造·收获·欢乐》视为一次很好的创作机会,尽管没有稿酬,也是全力以赴。”
壁画初期构思,刘秉江就以米开朗基罗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他坚信“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标准定高了,才会对自己要求更严格。
刘秉江周菱在绘制北京饭店壁画《创造•收获•欢乐》 白描稿
刘秉江的老师董希文,重视民族传统,曾带其前往敦煌临摹壁画,去西安碑林、西安博物馆、洛阳龙门……等地写生考察。加之,他与周菱长期从事民族工作,曾到广西、云南、海南、四川、青海、新疆、西藏等地采风,接触的都是少数民族。于是他们以民族大家庭丰富斑斓的生活作为主题,并吸收了与建筑环境相适应的装饰风格进行创作。
刘秉江、周菱在绘制北京饭店壁画《创造•收获•欢乐》
从1980年开始,他们收集资料进行构思。最终他们将画面分为三层,对整体人物形象进行了精细刻画,对植物的细枝末节都严格造形,挖空心思创造。他时刻用老师董希文说的“画要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来提醒自己。
刘秉江在升降机上制作壁画《创造•收获•欢乐》
他们在绘制白描稿时就严格要求,稿子上墙之后不再改动。吴作人看了白描稿后说“我看白描就是不上色也很好”。这件壁画的创作非常耗时,仅白描稿上墙就花了10天时间。他们没有请助手,所有事情亲力亲为。刘秉江认为,亲自手绘才可以忠实表达自己的想法。
经历了两年的漫长创作。宽17米、高5米的丙烯巨制壁画《创造·收获·欢乐》,终于在1982年“诞生”。
北京饭店壁画《创造•收获•欢乐》
壁画绘制了20多个民族的70多位人物,以及百只鸟兽。细腻而娴雅的笔触中洋溢着东方民族的情感,是生活中欢乐和美的浓缩,是史诗性画卷。
此作品曾被誉为上个世纪80年代壁画复兴时的经典之作,获得了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并在1999年获得美国“富士杯”20世纪末亚太艺术大赛银奖,也因此被艺术界所熟知和认可。
北京饭店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局部
侯一民评价这张壁画是“当代壁画里程碑”。江丰在一篇文章中称: “这是作者积二十年对少数民族生活体验的总结,也是作者积二十年对艺术风格探索的总结,是作者的扛鼎之作。”
壁画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才智和绘画技艺,同时蕴含了中国文化和精神,既有现代又不失传统,中西融汇,展示了极大包容性。他们知道抬起画笔,是信仰,当落下笔,是光,更是生命。
然而,1999年壁画被拆毁,成了刘秉江终生难以抚平的伤痛。藏族画家美协副主席尼玛泽仁和国画家宋玉麟从2002年起,三次在联合众多艺术家为壁画被毁提出提案,政协会上也为被毁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做了呼吁保护壁画的提案。
破茧重生
二十多年后,壁画《创造·收获·欢乐》重现北京地铁19号线牛街站,从“诞生”到现在,四十多年过去了,依然触动着大众的心。
北京地铁19号线 牛街站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场景图
此次,壁画采用了马赛克镶嵌工艺,在制作方面有相当难度,工人需要剪瓷片拼贴镶嵌,能达到目前的呈现效果实属不易。
壁画原作是1982年完成,由于当时的摄影技术和设备有限,虽将壁画进行了拍摄,但在光线和清晰度上有很大缺陷。壁画拆除后,刘秉江用这些照片出了一本画册——《刘秉江周菱壁画集》。此次地铁壁画就是根据画册中的小图放大后制作的。
北京地铁19号线 牛街站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场景图
由于地铁壁画比真人要高,而画册图片较小,放大后模糊不清,无法正常制作,刘秉江的女儿就用电脑,一点点修图,花了很长时间才修改完成。另外,因为尺寸不一样,构图也需要重新安排。他们打散了原来壁画的三层人物,变成了一层,做成了类似长卷的形式进行合理搭配。这也是一个重新再创造过程。
北京地铁19号线 牛街站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局部
从1999年壁画拆除,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对于刘秉江而言,壁画在地铁站重现可谓劫后余生,能够再次被大众认可和喜欢,这让刘秉江感到了欣慰。
壁画的灵魂
80年代的艺术家们,经历艰辛和磨难,创作出了一批难得的精品。其中,壁画也从室内逐渐走向室外,和建筑完美结合。如张仃创作的《哪吒闹海》、袁运生创作的《生命的赞歌——泼水节》、刘秉江和周菱创作的《创造·收获·欢乐》,都是具有历史里程碑式作品。
北京地铁19号线 牛街站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局部
刘秉江认为,壁画源于宗教,宗教也是壁画的依托。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法海寺壁画等都是宗教题材的表现,具有永恒性、庄严性、纪念性。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壁画,还是欧洲西方壁画都具有这几个特性。此外,壁画要与建筑相结合,与环境的功能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北京地铁19号线 牛街站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场景图
随着时代发展,壁画逐渐成为了建筑墙面的一个高级装修,很少由艺术家亲自手绘制作,大多为瓷片、瓷板,像刘秉江、张仃、祝大年、袁运生、袁运甫、李化吉等亲手用丙烯绘制的壁画艺术家极少。
艺术家亲自绘制作品的同时,赋予了它情感和生命的神韵,赋予了作品的灵魂,这是机器制作无法取代的。
壁画与美育
北京天文馆设计者,著名建筑家张开济曾说:“建筑不以高和大取胜,而应以艺术取胜。欧洲的许多建筑能够保存下来,往往是由于建筑中的雕塑和壁画,才使建筑成为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艺术品。”壁画作为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体现着文化的品味,美化城市的同时,可以缓解人们紧张的心情,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熏陶。
北京地铁19号线 牛街站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场景图
对于广大受众以及国家文化整体的发展,刘秉江认为我们应该更好地宣传古代壁画,提高壁画保护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进行宣传和弘扬。除了中国古代壁画,外国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世界文化遗产壁画在中国也应该做到更广泛的宣传。
刘秉江谈到了目前的美育现状,他认为中国美育相对缺失。在他提供的资料里我们发现了一篇《壁画之殇与祉》(发表于由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办的《新美院》2002年6月7日第12期),其中写道“今年十月2001中国当代壁画艺术座谈会在与会人中做了一个统计,竟有25幅壁画已经香消玉殒、踪影全无。”对于这些壁画的拆除,我们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应该做深刻的反省。
作为中国文明的见证与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壁画如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山西运城永乐宫壁画在世界都享有盛誉,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北京地铁19号线 牛街站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局部
在刘秉江《<创造·收获·欢乐>及其他》中写道“绘画(包括壁画)是应用美的形态通过载体显现于公众面前,让人欣赏,让人共鸣,同时也教会人们如何运用美的观念去思考,而不是孤芳自赏的清高,不是故弄玄虚的标榜,不是剑拔弩张的张狂,不是远离公众的自我炫耀,同时更不是一件欺世的‘皇帝的新衣’,一切都是可以评判的,可以捕捉的。”
北京地铁19号线 牛街站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场景图
结语
在满足基本物质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壁画作为公共艺术,体现着城市的精神文明程度,对人们的审美引导和精神引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在当下,艺术与城市的融合将成为新的世界潮流。在聆听了壁画的故事后,再次站在19号线的壁画面前,你是否会产生新的感受?从简单的拍照打卡,到深入探寻刘秉江“创造”并“主宰”的这片乐土,体会壁画中人与自然的相依相从,感受丰富、奥秘,永恒的自然与人结合的宁静王国。
作者:王丽静,陈徽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