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美学标准之清奇】画家眼中的海与评论家眼中的海

十六、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

可人如玉,步屟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清奇中的奇同样要有精神内涵,而内在的精神又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和基础的,这种现实的基础越扎实,清奇便越有价值和意义。

英国画家透纳曾在画中多次描绘海上的暴风雨,当其中一幅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出时,评论家们对于类似于“肥皂沫和白色液体”的大海感到大惑不解,透纳不禁感慨道:“我不明白这些人心目中的海是什么模样的?但愿他们真的到过海上……”

评论家心中的大海只是他们假想的大海的模样,或者说只是大海的众多面目中的一个,而有过亲身的海上经历的透纳,无疑看到了大海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当其用不同于传统的技法将之呈现到画面中来,便打破了人们对于大海的一种固有认知,推动了认识的深化。于是我们发现,绘画技法的创新其实是和认知的创新相互统一的,当新的认知用原有的技法无法充分表达,便会要求技法上的突破,这也是为什么说印象主义众多的技法革新背后有着一系列认知的进步作为基础。

如果脱离了现实生活,一方面,人的思维可能会走向非理性的荒诞,也即在想象力的带领下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想象力与实际生活结合的越少,其怪异性和虚幻性便越强,最终可能将人们的思维带入一片混沌之中。

另一方面,人们的思维又可能会沿着纯理性的方向发展,对事物不断地进行抽象提炼,损之又损,复至于道,最终获得了对于世界哲理性的把握,但同时也会因为对于丰富的生命活动的否定而生出寂灭虚无之感。

这两个方向都是与清奇从而与艺术的追求背道而驰的,艺术是精神的展现,而精神是抽象和具象、理性和感性、认知和现实的结合,艺术性便体现于它们的某种对立平衡之中,而平衡的破坏无疑会导致艺术性的削弱甚至消失。纯理性的推演可以形成一种科学理论或哲学理论,但不能构成一种趣味十足的艺术。这就像黑格尔的《小逻辑》代表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高峰,但很少会有人真的喜欢去读。因为它过于偏重理性和抽象,缺少具象和感性的内容,或者说它缺少与现实生活内容相结合所产生的那种趣味性。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东方美学标准」怪异之奇、豪放之奇与清奇之奇,艺术中奇的分类

「东方美学标准之清奇」神清气和,剖断如流,得其雅致高妙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