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次方水墨”答问录

“次方水墨”赵红尘巡展

“次方水墨”赵红尘巡展

8

香港当代美术馆

已结束 8934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2/8952ae8c60be431d80738b84dceacafe.jpg



问/《东方早报》沈祎

答/艺术家 赵红尘

 

沈:你把这组水墨的作法称为一次“革命”,首先能否谈谈这次革命的“导火索”,即这种创作技法的灵感是怎么得来的?为什么叫“次方”水墨?

 

赵:当你了解了这种全新的水墨创造模式,你就相信称为一次革命是恰当的。这次革命的“导火索”应追溯到2013年8月14日至15日期间,当时向我家乡茂名恶狠狠扑来的十三级"尤特"台风成为我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老师,它在天上留下的变幻墨迹,让我照见五蕴,获得天启。我由此发现了一套独立的水墨创造模式,它颠覆了自有水墨以来的一切创作生态系统。“次方水墨”是什么?“次方水墨”是一种“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产生的暗水墨,一种完全区别于现有的新水墨创造模式,是这种创造模式创造的和而不同的同一幅作品的N次方孪生作品。这个创造模式很简单,灵感来自古人的叠纸游戏,将N张同样大小的宣纸整齐重叠在一起,然后在最上面那张宣纸挥毫,让水载着墨彩以“渗”的方式层层渗透N张宣纸,自然晾干后再层层揭开,完成N幅半是人为半是天意的水墨“渗画”。这种创造模式创造的每一幅和而不同的作品既“似非而是”又“似是而非”。“次方水墨”这种创造方式把水墨之水与水墨之墨的双重属性推到极致,造化出一幅幅意蕴天成的水墨画,并以N幅并列形态完整展示出来。

 

 

沈:上面提到“次方水墨”创作的偶然性,那么你认为这样的创作革新的必然性又是什么?

 

赵:我所理解的偶然包含在必然之中。没有无缘无故的偶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必然。偶然是必然因,必然是偶然果。进入艺术之初我就弄了一件玻璃钢雕塑来确立我对艺术的基本态度,雕塑取名“大破大立”。我认为艺术就像鸡蛋一样,不破怎么立呢?

 

一件艺术如何从艺术性、思想性、时代性和历史性四方面与艺术家的个性产生共鸣又共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如何从更广泛的层面与更广大的大众混成一杯社会浓缩液?我已经过了思考我是谁的阶段,谁是我也不是我现阶段要思考的问题,我和艺术的关系正转型成我和时代的关系……对此,我永远保持没有底线的清醒。

 

“次方水墨”在当代艺术的喧嚣与骚动中沉下来,一直沉到无心之心的底层,然后带着再生的无心之心上升,以无形之形的形式重新回到传统的顶层,通过“自然之手”和“人类之手”从传统的积淀中突围,以全新的创造模式把传统重新创造出来,它的弹性和灵性在和而不同之间把墨迹的蕴藏一层一层焕发出来,直至墨色有无中……

 

沈:你提到“次方水墨”是”自然之手”和“人类之手”的合作。有没有想过画家的身份会因此受到质疑?

 

赵: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不是最高境界吗?“人类之手”的局限性不言而喻,如何达到大自然那种无以伦比的天然,是包括达芬•奇在内所有古今中外艺术家的毕生追求。我把“人类之手”放在“自然之手”的后面,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它们的结果是一个共生的因果循环,来自“天人合一”,艺术终于在这个循环中孪生出来了。你只要看了“次方水墨”原作你就明白了我的说法。关于是否受到质疑不是我考虑的问题,事实明摆在纸上。我迫切要考虑并达成的是我想要的最佳效果。

实话实说,直到创造了“次方水墨”我才惊觉,好的绘画不是绘出来的,也不是想出来的,它像真情一样自然而然流出来,它源自内心,它的源头在内心,它从你的内心流过,流经你的手指,借助笔墨这种载体,流到了纸上……这时它还没有完成自我,还要借助万有引力,彻底脱离人为的控制,独立自主地走向自然,它以“渗”的方式在水和空气的作用下慢慢完成自己,就像呱呱堕地的生命,一经问世就无法更改。

 

沈:又或者,如果被人质疑这是一种“投机”或是“游戏”的创作,而不是一次严肃的艺术创作,你会怎么回答?

 

赵:其实我上面已经正面回答了。因为方式并不重要,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对我来说,作品就是结果,结果怎样就怎样。其它的诸多纠缠,我认为真的并不重要。

 

沈很多艺术家往往对于自己的创作技法“避而不谈”,为什么会选择公开“次方水墨”的创作手法,如果有很多人仿效,是否会降低水墨画的“门槛”,同时也降低这一“创作手法”的艺术性?

 

赵: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决定公开这个创造模式,让更多的同仁受惠。尽管身边的朋友和股东一致反对,但反对无效。我知道他们想什么,但我不那么想。我还是决定公开这种全新的创造模式,因为这个创造模式适合所有从事水墨创作的人。理由很清楚,这不是我的“发明”,这是我首先发现并应用,我不能私吞独有!况且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除了技术,更重要的是境界、思想、造型和个性。这是一个共享的互联时代,创作手法是一回事,你的思想、你的境界和你的创造力又是另一回事,即使同一句话经过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也会不同,更何况你的整体造型及造型后面的意义谁也代替不了。

 

“次方水墨”只是无限水墨有限的一种,各司其因,各得其果。在这个创造生态系统,我毫无保留地持开放态度,否则我就不会选择公开这种创造模式了。真的,越多人效仿我会越高兴;越来越多人效仿说明了这种创造模式的普适性,越来越多后来者超越我,这是他们的功力和造化,我必须认输。恰恰相反,我认为不但不会降低门槛,反而会提高水墨创作门槛,不是吗?!

 

沈:作为一个艺术家,你如何看待“技巧”的重要性(或次要性)?

 

赵:“技巧”当然是艺术家的立家之本,没有技巧何来艺术?!但仅有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技巧对艺术和艺术家是一把双刃剑,角度一定要选择正,分寸一定要拿捏好。技巧最讲究“度”和“分寸”的自控力。在有关技巧方面,我认同李可染的说法:首先要打进内部,更重要是打出来。而我的看法是:学习技巧,忘记技巧,创造并形成自己独有的技巧。

 

沈:你在关于创作的自述中提到“这种创作模式近乎克隆,但不同于克隆”,不同点在哪里?

 

赵:四个字:和而不同;八个字:似非而是,似是而非。

 

沈:如果有人将这种创作方式和波普艺术中的“复制”联系在一起,你怎么看?

 

赵:“次方水墨”是孪生原作,与“波普”艺术的复制品绝不是同一概念!

 

沈:在“次方水墨”的创作过程中,不同层的宣纸都会诞生一幅作品。你觉得每一层的作品,在艺术性上有差别么?这些作品是可以单独来看的么?还是只能作为一组组画的概念来理解?

 

赵:当然可以独立来看,而且独立来看更佳,更不可思议。由于这次展览是“次方水墨”问世首展,为了更好突出“次方”的N次性,因此以组画的形态呈现,让置身现场的你能够豁然开朗,一目了然。

 

“次方水墨”创作的核心秘密只有一个字:渗。就像时光层层渗透一切,在一切中没有任何雷同。这种相互渗透遗留下来的岁月沉淀之美绝对是上帝的杰作,绝非人力所能企及。在水的帮助下,墨色藉形的存在抵达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某个命定时刻(上帝庇佑),我居然越过上帝的肩膀看了一眼,于是“次方水墨”这种包含偶然也包含必然的创造模式在飓风中轻轻诞生了!

 

沈:在整个概念诞生和创作的过程里,有没有什么困惑?

 

赵:困惑像影子一样始终陪伴我的艺术创新,我现在最大的困惑是:怎样解决困惑,从而再没有困惑。


在此,我想补充说明:自从2012年完成了我的艺术成人礼作品《主》后,我内心的创作年龄就越过了不惑之年,于是我转身寻找内在的突破囗,我希望打开天窗,打破当代艺术常见的那种危险的平衡。以前我是寻找一种危险的平衡,现在我要打破它,达到真正的大破大立。我要从传统与现代中同时突围,为此我又回到我的艺术起跑线水墨创作上。上次那个“万物副本——赵红尘水墨之诗”展览就是一个探索,朝向色彩的两极冲刺,并且首次对《心经》进行了图像仪式的解读。这次“次方水墨”展览是一次“天人合一”的高峰体验,我试图用“一生”解决“一”的问题,用“形而上”解决“形而下”的问题。一次偶然,一个天启,我发现了一种水墨画的全新创造模式,用这种模式创造出来的水墨作品非常惊艳!我几乎消灭了手与笔的遗憾,即使你画到99岁,笔触与大自然相比仍然是不自然的。

 

因为自然法则无时无刻告诉我,再没有比水载墨色自然渗透更自然的了。“次方水墨”这种半是人为半是天意的创造模式几乎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沈:二十多年的诗歌创作对于水墨创作有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

 

赵:众所周知,我把艺术视为诗,又把诗视为艺术。所以我有理由第一个这样说:不是我在画画,是诗在画画;不是我在写诗,是画在写诗。

 

沈:未来的创作生涯中,是否会继续这样的创作方式,还是会继续寻找其他的方式?最后,我想问一下:这次“次方水墨”跨年巡回展览,你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赵:如果你了解我的创作历程,你就知道我是一个不断求变的艺术家,我的艺术世界永远在不变中求变……一成不变,多无趣呀!

 

这次巡回展,我认为重要的不是作品而在于为艺术提供两个可能:无为绘画与有为摄影。前者暂时以水墨为载体,我让水回到水,听任水的自流,水带着墨彩去到它想去的地方,帮助我完成一幅幅前所未有的“次方水墨”。是的,我和水有明确分工:前半部分是人事,后半部分属天意,所谓“尽人事,听天意”。后者“有为摄影”即“水墨摄影”,以一幅将干未干的水墨画为背景(连背景也是人为),从光的角度切入,产生一种全然的摄影……

 

(注:原载2013年10月30日的雅昌艺术网,后收录于2013年11月9日《次方水墨——赵红尘巡展》展览画册。)

 

 

沈祎简介

 

 

沈祎,80后,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媒体文化文学硕士。

2008,2009 连续两届获得香港“城市文学节”诗歌组冠军,被北岛评价为“是一位极有潜力的青年诗人。” 从大学时期开始影像创作,拍摄纪录片和实验DV,同时开始摄影。

2013年1月受邀作为唯一中国影评人评委参加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届法国国家电影节。

 2009年,组照《空椅子》参展丽水国际摄影节。

2011年,组照《拆散的笔记本》参展大理国际摄影节。

2011年12月,作为唯一入选的中国艺术家,带着《空椅子》和《Growing up with Shanghai》两组影像作品参加位于意大利A+A艺术中心举办的多媒体艺术联展。

2012年4月,《拆散的笔记本》被《跨越亚洲摄影杂志》(TAP Review)的女性摄影专刊推介。

2012年10月,在北京广州两地策划北岛首个摄影展《零镜》,并编辑出版画册《零镜》

2013年5月,《迷》参展上海女性摄影师联展

2013年9月,《拆散的笔记本》参展图卢兹女性摄影节。

现居上海,主职是影视制片人、编剧、影评人。担任编剧与制作人的电影包括《灰烬重生》、《掬水月在手》、《少女哪叱》、《大自鸣钟2作家》等。


赵红尘简介


赵红尘,独立艺术家、当代诗人、美育工作者。1968年生于广东茂名,先后求学广西师范大学、北京鲁迅文学院和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获过多次全国性诗歌奖;著有《酒神醉了》、《自转》、《新 娘寓言》、《生命的色相》、《素画》、《画诗主义》、《主》、《次方水墨》、《色彩的立法者》与《水墨摄影》等20余种诗画集。2007年探索“似非而是 ”的绘画之道;2008年自创“绣色画法 ”;2009年倡导“ 画诗主义 ”;2011年创立新画种“素画”;2010~2012年完成的多元艺术《主》是其艺术创作上的一次成人礼;2013年发明一种新水墨创造模式“次方水墨”并在国内外巡展 ,同年尝试水墨绘画与机械结合的“水墨摄影”。2009年以来在香港、北京、广州、深圳、上海和华盛顿等地举办过22次个人艺术展。其艺术囊括水墨、油画、素画、摄影、雕塑、装置、书法及绘画建筑等。其作品被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和香港等国内外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