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深度观展 | 威廉·肯特里奇《草书》:艺术家的视觉词汇库

图片

图片


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在香港的首场个展「泪之重」已于豪瑟沃斯香港正式揭幕,即日起展出至5月29日。


香港画廊现已开放预约观展,预约敬请致函hongkong@hauserwirth.com我们亦为展览拍摄了360度全景图像,您可通过下方二维码或原文链接,访问豪瑟沃斯官网,自由穿梭展厅,体验沉浸观展。


与之相伴,我们将于近日连载介绍展览中的核心作品。今日带您走进肯特里奇「字符」系列的重要作品《草书》


图片


图片

▲ 长按二维码,体验沉浸观展






图片



威廉·肯特里奇

《草书》

2020年

青铜雕塑,一组40件

整体层架:133.5 x 190 x 26.5 厘米

52 1/2 x 74 3/4 x 10 3/8 英寸

雕塑:尺寸可变



这些是有关文字、物件和字符的雕塑。仿佛你可以掂量一个字词,将它握在手中一样


——威廉·肯特里奇


《草书》(2020)是威廉·肯特里奇的「字符」(glyph)青铜雕塑系列中的第三组作品,展示了这位艺术家独特的视觉词汇库。「字符」系列概括了肯特里奇卓绝的多媒介艺术创作,以及他在二维和三维之间转换的巧妙技法。与他的大部分作品一样,「字符」起始于绘画——对这一系列而言,起源于字典书页上的钢笔或炭笔绘画。此系列的起源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字典书页上的绘画以视觉呈现了艺术家在系列初期的思考过程。



图片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草书》作品细节

谈及对于汉字等象形文字的兴趣,肯特里奇强调「字符」系列是如何受到这些文字所启发的,因为在这些语言文字中,字符不仅代表一个发音,更代表一个完整的单字,甚至是一个词语,可以任意塑造和改变字里行间的意思。而肯特里奇在《草书》里的铜雕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既是独立的物件,又象征着某个字词,例如“新芽”(sprout)或“行进”(marching),亦是大型组合作品里的组成部分,它们就像文本般可供“阅读”。

图片
▲ 肯特里奇的「字符」青铜雕塑在「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William Kentridge. Notes Towards a Model Opera)展览现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5年

图片
▲ 肯特里奇的「字符」青铜雕塑在「威廉·肯特里奇:一首不属于我们的诗」(William Kentridge. A Poem That Is Not Our Own)展览现场,巴塞尔美术馆,2019年

正如肯特里奇所说,这件作品犹如一个“五句话故事”,在五个架子上放着四十件铜雕,最终构成完整的作品:“我想为符号找到一个大致的对应物——字符,比如象形文字——同时亦需要容易识别。”肯特里奇强调,作品标题《草书》是有关于“手写而非机械印刷”,以及艺术家在其中如何赋予字符“重量、维度、体积,使你可以掂量一个个字词的重量。”

为了创作《草书》,肯特里奇把初始的绘画改变成黑色的剪纸和剪影,然后将其转换成泡沫板模型。继而将熔化的黑蜡涂在模型骨架上,塑造出每件作品的最终形态。这些蜡模型由手工雕刻和操作,随后亦被用于制作青铜雕塑的模具。这些雕塑是在肯特里奇出生、长大和工作的城市——约翰内斯堡的驮马制造厂(Workhouse Bronze Foundry)里铸造的,这里对艺术家和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片

 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与工作室里的「字符」雕塑,图片:艺术家,摄影:Stella Olivier


「字符」系列可追溯至2017年的作品《词典》(Lexicon),随后是2018年的《段落II》(Paragraph II)。其中的几个「字符」亦曾出现在艺术家的早期作品中,包括于2010年首演的同名歌剧中的《鼻子》(The Nose)、壁画《胜利与哀悼》(2016)里的一个头像,以及从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引用而来的、反复出现的马的形象。

肯特里奇提到「字符」中的一件树雕塑,可归功于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著名的女性背部雕塑,而其他物件的灵感则来自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的雕塑画。可见,「字符」里瑰伟的铜雕实际上源自于他通过各种实践建立起来的“肯特里奇符号词典”,当中不仅包括雕塑、绘画,还包括歌剧、戏剧服装、摄影、动画,以及他对艺术前辈们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 以上图片依次为: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词典》(Lexicon),2017,青铜,一组44件,整体尺寸:135 x 180 x 15 厘米 / 53 1/8 x 70 7/8 x 5 7/8 英寸;《段落II》(Paragraph II),2018,青铜,一组23件,整体尺寸:82.5 x 165.1 x 15.2 厘米 / 32 1/2 x 65 x 6 英寸;《树枝》(Branch),2010,青铜,211 x 81 x 60 厘米 / 83 1/8 x 31 7/8 x 23 5/8 英寸

关键是,肯特里奇「字符」的含义是普世且不断演变的。尽管青铜的厚重感可能意味着一种稳固的概念,而肯特里奇也解释过它们是如何成为他创作的“某种日记”,但艺术家同时强调,作品的信息应“由观众自己挖掘”,由观众去创造自己的语言。

《草书》既是一个永恒的视觉谜题,也是一个开放式的短篇小说;它是肯特里奇重要思想的一个卓绝汇集,也着重提醒着我们文字的分量。

图片

图片
「威廉·肯特里奇:泪之重」(William Kentridge. Weigh All Tears)展览现场,豪瑟沃斯香港,2022年3月17日–5月29日,摄影:Kitmin Lee





本周活动


图片
▲ 长按扫描二维码,预约讲座席位



威廉·肯特里奇
泪之重
William Kentridge
Weigh All Tears
展览时间:
即日起至5月29日
展览地点:
豪瑟沃斯香港
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 
H Queen's大楼15及16层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六
上午11点-下午7点
敬请致函 hongkong@hauserwirth.com 
预约观展


相关阅读 | 肯特里奇首场香港个展「泪之重」
相关阅读 | 「泪之重」展览现场
相关视频 | 肯特里奇导览影片
相关阅读 | 《典藏·今艺术&投资》二月封面:肯特里奇「非风景」的意象之海
深度观展 | 《泪之重》:影子、列队、泪水





全球展览
点击图片浏览展览详情

- 亚洲 - 

图片

- 欧洲 - 

图片

- 美洲 - 

图片

作者:HauserWirth(豪瑟沃斯画廊)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