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徽州花事

图片

图片








徽州花事

孙可 舒少菲


徽派插花是融入徽州地域文化的中国传统插花流派,主要流传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古徽州历史悠久,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建郡之始迄今近两千年,历以商贾众多、文风兴盛蜚声海内外。徽商的发展繁荣造就了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徽派插花就是在发达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它流行于隋唐,兴盛于宋代,成熟于明清。徽派插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儒、释、道等哲学思想及中国绘画、文学、造园、盆景、民俗等影响,形成了崇尚自然、富于诗情画意、擅长线条造型、不强调对称式构图形式等独特的风格与特征,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据史料记载,唐宋以来,徽州人就有种梅、探梅、赏梅、吟梅、画梅、艺梅之传统,善于在徽派古典园林中以梅花组景,或松、竹、梅组成“岁寒三友”,或梅、兰、竹、菊组成“四君子”,仅《歙县志》记载就有“古梅窝”(南宋1265—1274年前后吴龙翰住处)、“梅花初月楼”(元末1341年前后朱升住宅)、“梅轩”等以梅称著的名胜。徽州种菊、采菊的历史也已逾三百年,“徽州贡菊”作为贡品供皇室宫廷品用。不仅在田地间菊花盛放,与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相互映衬,亦会在庭院、室内种菊、插菊、赏菊,作“金银元宝”、富贵高洁之寓意。宋代,中国插花艺术迅速发展,理论和实践都有了很大的突破,进入兴盛时期。在徽州,程朱理学的兴起,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也潜移默化地融入徽派插花当中。“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插花的最高境界,插花作品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其本质就是人工美与自然美的有机结合,是“天人合一”的结晶。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徽派插花力求表现花材自然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反对人为地刻意造作,尽量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一切追求顺乎自然之理、合乎自然之态、饱含自然之情、富有自然之趣。明清时期,由于徽商的繁荣与昌盛,造就了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州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徽州三雕等徽州文化表现形式。徽派插花在发达的徽文化大背景下,日臻成熟和普及,其展现形式大量体现在徽州古民居、古祠堂“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图案中,如以瓶插荷花,则寓意平安连年;如以瓶插牡丹,则寓意富贵平安。号称“南陈北崔”、人谓“明三百年无此笔墨”的明末清初大书画家陈洪绶,一生与徽州插花渊源颇深,其创作的《瓶花图轴》被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收藏。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歙县人罗聘与妻方婉仪、子允绍和允缵、女芳淑等开创的“罗家梅派”,有“瓣香绝枝属君家”之盛誉,其创作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徽派插花的影子。


图片

(宋)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徽派插花的工艺流程包括构思、构图、花材与容器的选择、花材修剪、固定、调整、陈设、赏析等诸多方面,其间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系统的插花理论、精湛的插花技艺与独特的赏花方式。在插花种类上,按所用花材性质不同,可分为鲜花插花、干花插花,以及人造插花;按所用容器样式不同,可分为瓶花、盘花、篮花、钵花、壁花;按使用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礼仪插花和艺术插花;按艺术表现手法不同,可分为盆景式插花、写意式插花与抽象式插花。崇尚自然、重形尚意、不拘于对称、天人合一是徽派传统插花的主要特点。它注重意境和内涵思想的表达,讲究“器可载道、花可明意”。在造型上以线条造型为主,追求线条美,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自然形态,因材取势,抒发情感,表达意境。在构图上崇尚自然,采用不对称式构图法则,讲究画意;布局上要求主次分明,虚实相间,俯仰相应,顾盼相呼。色彩以清淡、素雅、单纯为主,提倡轻描淡写。手法上多以主枝为骨架,高低俯仰构成各种形式,如直立、倾斜、下垂,等等。


徽派插花见证了徽州文化艺术发展的进程和历代风土民情的变迁,具有极高的史学与民俗研究价值。同时,徽派插花受儒、释、道以及诗、书、绘画、文学等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滋养,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其间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系统的插花理论、精湛的插花技艺与独特的赏花方式。徽派插花吸取了园林、盆景、雕塑、书法、绘画等艺术的精华,与花材和容器融合,不仅仅是手工艺作品,而且是一种既有形式美,又有思想美和意境美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活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徽派插花不但对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注重意境创设、简约环保的创作技法等,还被西方现代插花所借鉴,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徽派插花是多种艺术的融合,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意境营造方面,都给人带来一种美感。


徽派插花作为中国传统插花的主要派系之一,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从目前展现在徽州古民居、古祠堂“三雕”中的插花作品就可见一斑。如有“江南第一祠”和“木雕艺术厅堂”之美誉的绩溪龙川胡氏宗祠寝殿正面、两庑以及殿内两侧的隔扇门裙板之上的“百瓶图”,作为“瓶”主题的系列插花组合作品,题材鲜明、数量众多、工艺精湛、内涵丰富,堪称中国传统插花之徽派插花的活化石。然而自清末以后,包括徽派插花在内的中国传统插花日渐衰微。目前,我国传统插花形势严峻,随着西方花艺、日本花道的传入和普及,我国的插花文化更多地体现了西方和日本的插花传统和价值观念。因而,传承徽州传统插花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陆凯的诚挚情怀完美地凝聚在富有诗情画意的徽派插花上。“一枝春”,象征春天的来临,相信独具特色的徽派插花在中国乃至世界插花领域一定会再现辉煌。


图片

(明) 孙克弘 太平春色图 绢本设色

纵131厘米 横6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皆为中国传统插花传承人


(编辑:刘谷子)


全文刊载于北京画院《大匠之门》㉛期


图片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图片


作者:北京画院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