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明画全集·第四卷·沈周》(全5册)
重磅出版
📚浙江大学出版社
《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全5册/浙江大学出版社
《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共5册,共收录海内外52家文博机构递藏有绪、著录详明的沈周作品194件(套),凝结了这位吴门巨匠早、中、晚不同时期的代表画作。
从现存纪年最早的作品——天顺五年(1461,35岁)创作的《山水图》(又称《仿王蒙山水图》,瑞士苏黎世瑞特保格博物馆藏);到清代帝师翁同龢五世孙翁万戈先生(由其侄翁以钧出面)于2019年1月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青绿山水《临戴进谢安东山图》(1480,54岁)。再到沈周临摹“元季四家”黄公望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故宫博物院藏,1487,61岁),以及《沧洲趣图》(故宫博物院藏)、《铜官秋色图》(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等一大批沈周佳作!
《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全5册/浙江大学出版社
《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5册),画面精美,题跋、印章清晰,集鉴赏性、学术性、收藏性于一体,为厘清沈周绘画提供了清晰、权威的传世图像,是目前研究沈周以及明代吴门艺术的“百科全书”。
《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全5册/浙江大学出版社
吴门画派泰斗、“明四家”之一、“明兴第一手”沈周(1427-1509)
佚名/《沈周像》/明正德年间/图片来源于网络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苏州府长洲县相城里(今属江苏苏州)人。终身不仕,隐逸高洁,工诗文,尤以书画名重。
其山水出入唐、宋、元诸家,晚年尤醉心于吴镇,笔墨粗放遒劲,气韵雄郁浑厚;花鸟以水墨写意见长;书学黄庭坚,遒劲奇崛。沈周上承元代文人画传统,下开吴门画派源流,对明代中后期文人画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明 沈周 《沧洲趣图》/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王穉登《国朝吴郡丹青志》“神品志”,仅列沈周一人,并云“先生绘事为当代第一。……信乎国朝画苑不知谁当并驱也”。其他时人亦言“启南画,于北苑、巨然诸名家,无不撮其胜而奄有之。……真明兴第一手也”,“启南先生画,法高一代”,这些充分表明沈周在明代画坛的崇高地位。
沈周的家世与生平
沈氏原为长洲望族。沈周曾祖沈良(1340—1409),字良琛,号兰坡,立身端谨,且精通书画鉴赏,与“元四家”之一的王蒙有交。祖父沈澄(1376—1463),字孟渊,号介轩,晚又号繭庵,品格高逸,工诗善绘,精鉴赏,富收藏,终生以诗书为业,诗名响于江南,与当时诸多文人名士过从密切。伯父沈贞(1400—1482 以后),字贞吉,号南斋,又号陶庵,澄长子,能诗善画。
明 沈周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父亲沈恒(1409—1477),字恒吉,号同斋。工诗,体裁清丽,著有《同斋稿》;亦善绘,“画山水师杜琼,劲骨老思溢出,绝类黄鹤山樵一派”。沈氏家族自沈良始,经沈澄,传沈贞吉、沈恒吉,至沈周为止,历四代百余年,最终形成了隐逸高洁、雅好文艺的家族传统,“三吴间一时论盛族,咸称相城沈氏为之最焉”。
明 沈周《落花诗书画》/南京博物院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沈周生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天资聪颖,自幼好学,“凡经传、子史百家、山经地志、医方卜筮、稗官传奇,下至浮屠、老子,亦皆涉其要,掇其英华”。七岁始从陈宽学;十五岁,代父为粮长,听宣南京,户部主事崔恭试以《凤凰台歌》,援笔立就,词采烂发。
沈周一生雅好诗文书画,放旷林泉,遍交名士。成化三年(1467),建有竹居,耕读其间,“佳时胜日,必具酒肴,合近局,从容谈笑。出所蓄古图书器物,相与抚玩品题以为乐”。成化七年(1471)左右,长子云鸿始代父持家,产业日丰。
明 沈周 《江村渔乐图》/佛利尔-塞克勒美术馆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故沈周在四十五岁之后的三十年间,“日从事笔砚,寄笑谈,一不问其家”,数游江南名胜,行迹遍及常熟、杭州、嘉兴、南京、镇江、宜兴、无锡等地,游历或记于诗,或绘于画。这使他交游日广,声誉渐隆,终于名满天下。
绘画风格
沈周于画道具有全方位才能,王穉登曾评价他“山水、人物、花竹、禽鱼,悉入神品”。沈周少承家学,以师古入门,一生摹古不辍,博采众长;又于师友之间,频繁切磋,兼收并蓄;加之自然山水的启迪,终“心源”独得,自成一家,达到师古与师造化的和谐统一。
明 沈周 《临戴进谢安东山图》/ 上海博物馆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沈周绘画,尤以山水见长。其弟子文徵明概括其山水画风:“石田先生风神玄朗,识趣甚高。自其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模临,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外,始拓为大幅。粗株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规度点染,不复向时精工矣。”又言:“先生早师叔明、子久,继入董、巨之室,愈造愈深,莫可端倪。”
李日华则以师法对象的变化将沈周绘画划为三期:“石田绘事,初得法于父、叔,于诸家无不烂熳,中年以子久为宗,晚乃醉心梅道人。”
明 沈周 《临戴进谢安东山图》/ 上海博物馆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沈周早期绘画,主要借鉴“元四家”画法。如一般认为成于早期的《芳园独乐图》(上海博物馆藏),山峦浑厚,皴笔松秀,为典型的黄公望风格;而底部山石笔墨凝练浓厚,则取自吴镇画法。
此际沈周取法最多的就是王蒙。其“细沈”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本于王氏繁密深秀之风,主要特点为构图缜密完满,用笔纤劲内敛,墨色明润秀致。作于天顺五年(1461)的《山水图》(瑞特保格博物馆藏),应是沈周传世绘画中最早的纪年之作。此图以高远法构图,山体画法学王蒙,用其标志性的牛毛皴,略加湿笔晕染;苔点精细,松针繁密,亦取法于王蒙。
明 沈周《仿王蒙山水图》/佛利尔-塞克勒美术馆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沈周四十一岁(1467)时所作的《庐山高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布局深幽,笔墨细密,亦深得王蒙笔法精髓。两件作品相互参照,可一窥沈周早期仿王蒙山水画风格的脉络。
明 沈周《仿王蒙山水图》/佛利尔-塞克勒美术馆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中年的沈周博学唐、宋、元诸家,作品风格日趋多样。此际,沈周对黄公望笔法的研习尤为深入。如在作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故宫博物院藏)尾纸题跋中,沈周记述了自己曾收藏黄氏《富春山居图》,后被友人之子“干没”,便凭记忆摹画此作,这足见其对黄氏画风着力之深。此背临本布局与原作基本一致,但笔墨相异。与原作用笔虚和灵动不同,此本笔法圆浑雄健,展现出较为成熟的“粗沈”风貌。
明 沈周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此外,在沈周现存画作中,还可见其对“布意立趣,高闲清旷”的董、巨风格的取法,如《仿董巨山水图》(故宫博物院藏)、《虎丘送客图》(天津博物馆藏)等。沈周此类作品,实际走的是由吴镇上溯董、巨的回溯师法路线。成化十年(1474),沈周作仿吴镇《峦容川色图》,其上题跋便透露了个中消息:“绘事必以山水为难,南唐时称董北苑独能之,诚士夫家之最。后嗣其法者,惟僧巨然一人而已。迨元氏,则有吴仲圭之笔,非直轶其代之人,而追巨然几及之。”在追摹、借鉴宋元诸名家的过程中,沈周对笔法的探索愈加深入,集前人大成又运以己意的艺术风格渐趋成熟。
明 沈周 《天台山图》 /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沈周晚年的绘画,技法上继续兼采诸长并糅合化用,同时注重取法造化,写生状物。这一时期,沈周尤醉心于吴镇笔法。故宫博物院藏《卧游图(十七开)》“秋景山水”一帧墨法齐备,层次分明,墨气苍润淋漓,可谓深得吴镇画法精髓。
沈周深入汲取吴镇笔法,且化为己用,最终形成并完善了“粗沈”的笔墨风格。自中年起,沈周还常以写生的形式表现其游历的实景,如《东庄图(二十一开)》(南京博物院藏)、《西山纪游图》(上海博物馆藏)、《虎丘十二景图册》(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等。上述一系列佳作,实现了师古与师造化的完美融合。
明 沈周《湖山佳胜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如《东庄图(二十一开)》描绘其友吴宽之父吴融的庄园,或写木屋石径,或写清溪曲池,或写麦丘稻畦,取法自然,构图多变。山岩用笔多取黄公望、吴镇之法,圆润苍劲,设色清新秀雅。全册生动再现了东庄各处幽谧之景,表现了吴中文人隐逸山林的闲适宁静。
与山水创作相同,沈周的花鸟作品亦是博采前人笔法而兼撮其胜。沈周早期花鸟作品传世者寥寥。上海博物馆所藏《九月桃花图》,据画风和书体可知为沈周较早期的作品。此图受元代钱选的影响,设色柔和秀雅。以浓墨勾皴枝干,花瓣以胭脂轻晕,花叶用花青、赭石两色淡染,属没骨画法。
中年之后,沈周的花鸟作品由工笔偏向写意。作于成化十一年(1475)的《蜀葵图》(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还为兼工带写之法。卷中山石以墨笔写就,勾皴点染较工稳。花叶晕染细润,设色文雅秀淡,颇具元代王渊、张中等人遗风。作于成化十六年(1480)的《松石图》(故宫博物院藏),则纯以水墨写松树。以墨代色,浓淡分明,墨韵酣畅,展露出苍中带秀的风貌。
沈周状物精微又具文人雅韵的写生风格于这一时期趋于成熟。相比宋人注重表现动植物的自然天性和笔墨的精准性与完整性,沈周更为强调笔墨的趣味。
明 沈周《石榴图》/四川博物院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沈周晚年的花鸟作品愈发返璞归真,格调高逸。如《辛夷墨菜图(二段)》(故宫博物院藏),前段写水墨白菜,墨色酣畅,笔简意赅;后段辛夷两枝,以没骨绘出,设色清妍秀雅,满纸灵韵。正德三年(1508),八十二岁高龄的沈周绘《菊花文禽图》(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写菊下雄鸡戏蝶的田园小景,造型质朴天真,笔力豪放苍劲而无纵横之气,用墨浓、淡、干、湿、焦兼备,极具野逸之趣,为沈周晚年水墨写意花鸟的代表佳作。
明 沈周 《花果图》/上海博物馆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吴宽评沈周花鸟“随物赋形,各极其趣”,“当独步于今日”。董其昌则言 :“写生与山水不能兼长,惟黄要叔能之。……我朝则沈启南一人而已。”从上面这些评价,足可见画坛对沈周花鸟画的推崇。
艺术成就与画史地位
沈周承袭元代文人画传统,开辟吴门画派源流,是明代书画大家。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全面复兴。其宁静平和、风雅藴藉的画风和取法诸家、师古不泥的创作方式影响了诸多后辈画家,使吴门画派最终得以取代院体与浙派的画坛主流地位,进一步推动明代中后期文人画的发展与兴盛。
元末苏州曾为文人画中心,然而由于明初的政治整肃与经济钳制,苏州“尚意趣,精笔墨,饶士气”的书画传统几乎被摧毁殆尽。在明皇室与金陵贵族的支持下,继承南宋院体风格的浙派迅速崛起,并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
虽有王绂、杜琼、刘珏、姚绶等人承袭元画之余绪,但直至沈周出现,方才真正使衰微的文人画与苏州的绘画传统得到全面的振兴。此际,苏州地区的经济得到极大的恢复,民间结社雅集、诗画往来、观藏品鉴活动频繁,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全面复兴。沈周以其渊博的学识、深厚的书画造诣、丰富的鉴藏经验及广泛的交游,迅速成为吴地画坛的核心人物之一。
明 沈周《无声诗图》/上海博物馆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弘治之后,沈周的绘画更被推崇备至。王穉登《国朝吴郡丹青志》“神品志”,仅列沈周一人,并云“先生绘事为当代第一。……信乎国朝画苑不知谁当并驱也”。其他时人亦言“启南画,于北苑、巨然诸名家,无不撮其胜而奄有之。……真明兴第一手也”,“启南先生画,法高一代”,这些充分表明沈周在明中期画坛的崇高地位。
沈周作为山水画宗师的地位,确立于明代末期。万历二十二年(1594),詹景凤将山水分为“逸家”与“作家”两派。“逸家”始自王维,并以荆、关、董、巨、“二米”为嫡派,“而后有元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远接源流。至吾朝沈周、文徵明,画能宗之”。
王世贞亦云 :“赵子昂近宋人,人物为胜 ;沈启南近元人,山水为尤。二子之于古,可谓具体而微。” 以上二者所论,皆简要阐述了中国山水画史的风格演变,并肯定了沈周在继承宋元山水传统上的成就。
明 沈周 《西山秋色图》 /吉林省博物院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晚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进一步追溯画史世系,将沈周列于文人画正脉之中。“吴门画派”的概念及此派成于沈周的观点,亦肇于董其昌。其跋杜琼《南村别墅图(十开)》(上海博物馆藏),首提“吴门画派”的概念,并溯其源流曰:“沈恒吉学画于杜东原,石田先生之画传于恒吉,东原已接陶南村,此吴门画派之岷源也。”
清初人多将沈周与文徵明、仇英、唐寅四家并列,如王时敏云:“唐宋以后,画家正脉,自元季四大家、赵承旨外,吾吴沈、文、唐、仇以暨董文敏,虽用笔各殊,皆刻意师古,实同鼻孔出气。”可见此时沈周已被纳入中国画史正统代表人物的序列,也显露出人们对其吴门画派领袖地位的认同。之后此论逐渐以“吴门四家”“明四家”的概念确立下来,这是对吴门画派成就的认可,亦是对沈周吴门画派宗师身份的推崇。
关于吴门画派的含义、成员归属问题,现今美术史界仍存分歧。但沈周开创吴门画派,重振自明初日渐式微的文人画传统,进一步开拓文人山水画、花鸟画表现领域的艺术成就,一直为学界所公认。
明 沈周 《临戴进谢安东山图》/ 上海博物馆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沈周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深远。其对诸家笔法的融会与创造性开拓,为同辈后学树立了典范,“证明了这些古人的画风不仅可以临摹,其本身更具有丰富的生命力;……艺术史式的绘画并非一定具有艺术史式的停滞,它本身仍能有自我发展的能力”(高居翰)。
沈周作为吴门画派开山宗师,其画风与绘画理念在吴门内部影响极为广泛。沈氏友朋、后人、弟子甚多,最著名者当属文徵明与唐寅。沈周山水画风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吴门画派,其对吴门以外地区的画家亦多有启迪,如江宁(今江苏南京)画家李著“初从学沈周之门,得其法”。另苏州画家谢时臣,亦从师法沈周入门,后糅沈周画风与浙派戴进、吴伟风格于一体,笔墨纵横苍郁、气势雄逸。
除山水外,沈周富于笔墨情趣的花鸟作品亦对后世文人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水墨花鸟开逸放之先河,为陈道复、徐渭等人所承,其没骨画法也为恽寿平所取。沈周去世后,吴门画派进入文徵明时代,其子侄、学生兴盛,画坛师从吴门者较沈周在世时更多,终汇聚成明代画家群体最为庞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文人画派。
《明画全集·第四卷·沈周》(全5册)
-目 录 -
《明画全集·第四卷·沈周》第一册
《明画全集·第四卷·沈周》第二册
《明画全集·第四卷·沈周》第三册
《明画全集·第四卷·沈周》第四册
《明画全集·第四卷·沈周》第五册
《明画全集·第四卷·沈周》(全5册)
-作品实拍赏析 -
明 沈周 《临戴进谢安东山图》 上海博物馆藏
本图作于成化十六年(1480),绘谢安游东山之事。据史书记载,谢安曾寓居会稽东山,“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几次拒绝朝廷招揽。
明 沈周 《临戴进谢安东山图》/ 上海博物馆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沈周传世的青绿山水较为少见,本图是其代表作之一。
明 沈周 《临戴进谢安东山图》/ 上海博物馆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除本图外,另有《桐荫乐志图》(安徽博物院藏)、《桐荫玩鹤图》(故宫博物院藏)、《青山红树图》(天津博物馆藏)、《桐荫濯足图》(首都博物馆藏)等。
据翁同龢的日记,光绪二十八年(1902)翁氏归里后,旧仆李元为其在北京购得本图。2019 年,翁以钧携夫人柳至善代表翁万戈将本图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同年,本图在上海博物馆公开展出,并入编图录《莱溪华宝——翁氏家族旧藏绘画》。
本图所临戴进原作《谢安东山图》现已不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凌利中指出,柏林国家博物馆所藏戴进青绿山水《携琴访友图》与本作有诸多联系,可作参考。
明 沈周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作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沈周时年六十一岁。由题跋可知,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曾为沈周收藏,后因请人题跋,为其子“干没”,“其子后不能有,出以售人”,沈周无力买回,痛惜之余,凭记忆背临此图。
明 沈周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后被焚作两段。本图布局与原作被毁以前大致相仿,局部结构略异,故对探索原作本貌具有重要意义。
全卷多用粗笔中锋,山石长、短披麻皴兼用,坡岸处偶用侧锋皴擦,卧笔点苔。黄氏原作用笔虚和灵动,本图则圆浑雄健,展现出较为成熟的“粗沈”风貌。
沈周在原作基础上复施花青与淡赭,沉厚雅润。虽言仿作,实乃对黄公望风格的重新诠释,诚如董其昌所赞:“信可方驾古人而又过之。”
卷上除沈周跋文外,另有姚绶、董其昌、吴宽、文彭、周天球、谢淞洲之跋。本卷先后为樊舜举、谈志伊、董其昌、王时敏、汪士元、徐世昌等人所藏,1996 年入藏故宫博物院。著录于吴升《大观录》、吴历《墨井画跋》。
明 沈周 《沧洲趣图》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以平远法布局,绘丘陵山舍、江渚烟树、闲舟飞鹤,一派淡逸悠然之景。笔法取诸家之长,山石披麻、雨点、斧劈、折带皴等并用,充分彰显了沈周对前人笔法的精熟与贯通。墨色浓淡相宜,气韵苍中带秀。
明 沈周 《沧洲趣图》/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画无年款,依其笔墨风格,或为沈周晚期作品。画幅引首柳楷题书“沧洲趣”。“沧洲”为历代名士吟咏的隐逸之地,亦是山水画题材之一,沈周或藉此以表达淡泊宁和的生活理想。画幅尾纸有沈周与李东阳题跋。沈周自题 “董、巨于山水,若仓、扁之用药,盖得其性而后求其形,则无不易矣”等句,表现了他对“师古”与“师造化”的认知——绘画要得山水真性,应以取法自然为先,拘泥于前人成法,只能求得表象。
明 沈周 《天台山图》 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 《天台山图》 /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明 沈周 《吴中山水图》 上海博物馆藏
明 沈周 《吴中山水图》/上海博物馆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明 沈周 《西山秋色图》 吉林省博物院藏
明 沈周 《西山秋色图》 /吉林省博物院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明 沈周《柴桑招隐图》 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明 沈周《柴桑招隐图》/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明 沈周《椿萱图》 安徽博物院藏
明 沈周《椿萱图》 /安徽博物院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明 沈周《湖山佳胜图》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本图为沈周存世的晚年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山水长卷。卷首绘草亭台榭、高士行吟、童子携琴之景;卷中层岩迭翠,楼殿巍峨,烟云浩渺,渔樵自乐;卷尾峻石峭崖,小斋密林。
画中诸高士,或拱手作揖,或亭下对谈,或策杖前行,或休心坐忘,意境悠远散逸。
图中山石披麻与雨点皴并用;树木枝干或湿笔勾勒,或干笔皴擦;树叶或浓墨点染,或细笔勾勒,形态各异,生机盎然。全卷布局开合有度,设色体重气清,墨韵沉厚而不郁滞。在近十米的卷幅上,旖旎秀润的湖山佳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明 沈周《庐墓图》 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庐墓图》/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明 沈周《秋泛图》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秋泛图》/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明 沈周《无声诗图》上海博物馆藏
明 沈周《无声诗图》/上海博物馆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明 沈周 《花果图》 上海博物馆藏
本图作于弘治八年(1495),沈周时年六十九岁。图绘牡丹、荷花、菊花、石榴、枇杷、葡萄、莲藕、茄子等二十余种花果蔬菜,应物写神,凝练质朴。
明 沈周 《花果图》/上海博物馆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全图纯以水墨写就,勾勒点染,浓淡干湿,变化丰富。笔墨虽粗简,但自具文人画雅逸之韵。
明 沈周 《花果图》/上海博物馆藏/图片摄自《明画全集 第四卷 沈周》
本图曾为顾文彬所藏,著录于《过云楼书画记》。顾文彬(1811—1889),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庵,元和(今江苏苏州)人。道光进士,收藏巨擘,著有《眉绿楼词》《过云楼书画记》。
《明画全集·第四卷·沈周》(全5册)
- 凡 例 -
《明画全集·第四卷·沈周》在编辑上充分体现入编作品的整体与细节,通过整体图、原大图和局部放大图三个层次进行展示:
一“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中国古代绘画总集,现入编作品上起先秦,下至清代,为纸、绢(含帛、绫)、麻等材质画作,壁画、版画及石刻画像等暂不收录。《明画全集》(以下简称《全集》)为其中断代集成之一。
二《全集》入编作品均为海内外文博、宗教等机构藏品,按画史脉络,以代表性的画家或风格、地域流派分卷。对于生卒跨朝代的作者,一般以其主要活动或成名时间为依据,入编相应卷册。
三作品入编原则沿用收藏机构着録或意见(包括作品真伪及相关信息),个别作品采用新近研究成果。其中国内的絶大部分作品已经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鉴定。在本卷作品说明中,凡标入编《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的,当时被定为真迹;入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的被定为佳品;入编《中国绘画全集》的被定为精品。
四各卷册作品编排大体按作者生年(不详者以主要活动时间)先后为序,同一作者按作品年款时间先后为序,无年款及佚名作品按收藏机构名称的中文音序编排。作品构成复杂者,酌情而定。
五作品图版按整体图、局部缩小图、原大图(或局部原大图)、放大图(或局部放大图)编辑。手卷题跋中若有大段空白,以三毫米图版间隙标示。
六作品基本信息包括时代、作者、作品名称、材质、水墨或设色、尺寸、收藏单位、图版摄影者等内容,以中、英、日三种文字,标注于作品整体图的图版页。
七各卷设“概述”,介绍本卷相关内容;部分作品撰写说明。作品款识、题跋均释文列出;作者署款以原大或缩小单独列示;印章以原大刊印并释文。
八各卷参考文献列于卷末;各册索引列于册尾。
购买方式 扫码即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