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那是辛卯之秋,我与内人江岚卜居在颐和园景福阁下之益寿堂内。此处绿荫掩门,院中古柏参天,其回廊画壁,古雅而恬静,乃园长阚跃先生之安排也。随即派人陪我浏览全园。数日后,心中已储存如许框架,唯觉颐和园实在难于描写,因其园略呈方形,且周匝一圈遍布精致景观,欲从何地切入,是谓难题也;若将前山景观与后山景观画在一起,须得作成大俯瞰式散点透视,然却失去那山湖映衬之风采,遂成一导游图式之图版画也,若自西向东移动散点法描写,又由东转北,渐渐转向西去地如许布列,遂在一卷之中出现两座山峦,乃不合理法也。吾即反复构思,决定打破传统长卷自右至左展开之格式,分别绘成两卷,即前山卷与后山卷,前山卷自南宫门入手起笔,以自右向左之视角写之,依次将绣漪桥、凤凰墩、景明楼、玉带桥、十七孔桥、南湖岛、石舫等等逐一画至排云殿、佛香阁,吾即一变视角,转为自左向右视向写之。为将看山楼一带描写完善,唯以此变换视角之法描写较为合理。接着所写之知春亭、文昌阁以及大戏楼至仁寿殿与东宫门,写来较为顺手。故是卷之卷首在右,自右向左展开。在写生中,我手执一本十六开铅笔速写簿,一路上随手作些人物速写,以备正稿中作点缀之用。至以昆明湖中之水波,吾曾作过一番设想:若把湖水画得平波荡漾,似乎不够内涵;回顾这二百多年之历史,自清漪园至颐和园几番风雨沧桑,此湖中水能否平静乎?观其万寿山上下重重景观之载布,若将湖水轻描淡写,是谓难以压住山景。一日临晚,吾已回益寿堂休息,忽而间院中古柏梢头呼呼作响,想必此刻湖面风浪骤起,乃观察湖面浪涌之机会降临也。吾独自赶赴湖畔,果然,湖上风波漫卷,又值暮烟苍茫,意境萧旷壮阔,正是吾意象中之场景也。吾不作速写不持相机,佇立于湖畔一刻时光,其波澜涌动场景即已撷取在胸。当临创稿时,遂即涌现如是氛围,逐一付诸笔墨。后山卷即在“紫气东来”城关起笔,接着写谐趣园、霁清轩、澹宁堂,沿溪画至苏州街,再往西一直至如意门结尾。故是卷之首在左,画卷自左至右展开,此卷中其郁茂深秀之古木,吾时而细写,时而以淡墨将以烟岚烘染,以成虚灵幽深之境,四大部洲在烟岚中明灭闪烁,谐趣园、苏州街以半工半写之法写之,几处乾隆时期之遗址,亦以重实之笔写出,最后结尾在烟波微茫之西堤古柳深处。两周后,园中景观全将揽入眼底,即回画室创稿,此间,曾三次复进园中,以核对一些景观之细节,虽此图纯属艺术创作,然必须与实景符合,好让后人有其史料考查之依据。半载后,我终于作成,前山卷六米二长、后山卷七米八长;宽度皆为四十二厘米。是为记。
2012年6月 吴蓬于北京
作者:吴蓬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