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日常的仪式》展评丨图像的后朋克

展评


日常的仪式-

Daily Rituals


壹ART艺术机构(合肥)

合肥市蜀山区大象哆艺术街区壹处三楼

2021.09.19 — 2021.11.18







图像的后朋克

——写在《日常的仪式》展之后

魏志成


一张贴在玻璃橱窗上的菱形红纸写着大大的“福”字;围桌而坐的几位悠闲的老年食客;某个秋日的昏黄午后——这是正在壹Art艺术机构展出的《日常的仪式》展览海报。策展人用这张看似平淡无奇的图像将我们引入一场风格多元又意涵丰富的展览,海报看似无关的图像让展览有着一种要从庸常现实中显现真理的意味。

友人嘱我为此展览写点感受,应该说《日常的仪式》所带来的都是有自己明确工作方法和创作理念的成熟艺术家,他们已声名在外,相关评论也多见于各类专业媒体,我本不必置喙,然而友人的盛情难却,因此在这里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方家读者海涵!对于他们各自广阔而深入的创作理念及实践,这些文字显得过于单薄、力不从心。壹Art举办这样的展览所针对的更多是安徽本土的创作状态,合肥作为在文化和艺术上希望迎头追赶的城市,需要让专业观众看到更多国内外的优秀作品,需要更广泛地吸纳和融入多元的艺术品味与创作理念。

罗荃木 《大工厂》 布面油画 182×248cm 2021 


包忠 《敦煌》 布面油画 68×68cm 2019


作为一个创作者,我更关注作品本身,很难从策展的角度去诠释展览的逻辑。每一位艺术家在材料、图像、媒介、语言和观念等层面的方式方法都会通过作品缓缓展开。《日常的仪式》展所呈现的艺术家有着多维的创作面向,但在这复杂的背景下依然能够清晰地辨识出某些明显的地域特征。本次展览的合作机构——陶谷公园是一家来自古都南京的画廊,他们所带来的几位江苏籍艺术家都有着清晰明显的江南气质,我把这看作是此次展览的一种底色。罗荃木和包忠都长期生活于南京,他们的作品以架上绘画为主,无论是罗荃木的“大工厂”还是包忠作品中那些造型相似的图像都传达着江南文化中某种克制柔和的语调,他们的作品没有太多激烈的表达与冲撞,而是隐含晦暗不明的美学指向。在游移而滞涩的笔触下呈现了冷寂寥落的心灵图景。他们的绘画源于某些旧照片或日常图像,但却抽身远离于客观的真实,呈现出模棱暧昧的文学联想。江南美学中含蓄与冷峻的特质蕴含于他们的作品之中,携带着某种关于绘画本体的思考,有着细腻敏感的特质。南京是重要的文学城市,又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包袱,在这片土地上产生的当代艺术似乎天然带有某种后摇滚冷静、深邃、复杂、游离的分裂气质与文化底蕴,如果再大胆一点,一言以蔽之——可以将这个城市所孕育的诸多视觉作品概括为——图像的后朋克,江南文人一般不愿做那种揭竿而起的宣言性作品,而更多是向内心的更远处去行走。


董文胜 《波澜恣意 - 端木书台》 收藏级艺术微喷 76×96cm 2010 A.P. 1/3



与此种美学形成关联的是关于山水这一主题的当代表述,在中国古典传统中对山水的联想一直是潜行于文化深层的重要母题,中国当代艺术在经历了激进的西方化探索之后,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种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反思逐渐进入当代艺术的话语体系。在此次展览中董文胜和屠宏涛的作品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们对这一主题的回应与思考。董文胜的《波澜恣意》系列摄影以一种智慧的方式将摄影语汇与古老东方的绘画题材进行了巧妙的勾连,时间中留下的光影痕迹与马远绘画那飘逸玄远的精神旨归在此偶然相遇,东方绘画古今的千年时间似乎在这一点临时交汇,又重新沉入各自历史的浩渺之中。屠宏涛的创作也经历了从残酷青春到文人精神的激烈转型,他近期的作品有着明显的中国山水图式以及传统卷轴绘画的形式架构,在绘画语言上似乎参照了东方绘画“以书入画”的笔触运动方式,书法直觉性语言的引入让他的绘画与伟大山水画的历史文脉相互沟通,使作品游离于具象、抽象和表现之间,呈现出庞杂混合的样貌。


屠宏涛 《霞光秋色》 布面油画 120×340cm 2014 - 2016


关于当代艺术对本土文化及图像资源的挪用与转译,在娄申义的作品中则以另外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显现。娄的作品有着“坏画”艺术中常有的机智调侃与直接果断,但从他作品的图像来源看,却有着强烈的本土化倾向——悟空、仙桃、翠竹、迎客松等视觉符号频繁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这些在乡土中国不断重复的图式被娄申义用高纯度艳丽的丙烯色彩涂绘出来,他用一种类似民间艺人的勾填方法完成作品,但却呈现出一种异于这些图像原初文化状态的陌生感,画家在创作中注入了某种当代性的因子——让作品既日常又陌生、既滑稽又严肃。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摄影家韩磊的作品,他把镜头对准底层中国的冰冷现实,将土地的沉重感与生命茫然无措的状态以一种朴实的手法揭示出来。他的创作根植于中国文化与地缘的内部,在当代多元复杂的语境中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精神指向。


娄申义 《害虫》 布面丙烯 150×200cm 2018


韩磊 《陕西省洛川县,1989》 收藏级艺术微喷  45×30cm 1989


相对于上述艺术家,闫珩、付帅、杨健这三位更为年轻,他们的创作从一开始所针对的就是全球化的当代语境,他们的语言更国际化,作品也更强调观念性。

闫珩的作品有着古典写实绘画中那种华丽而沉稳的技法语言,他所使用的黄灰色调极具个人特征,对造型和场面的调度能力也臻于完美,绘画和现成品的结合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工业时代的异化与苍白,碎片化的叙事让他的作品有着一种冷酷的诗意,这使得作品总能将观者的情绪调动到一个紧张的临界点,让那些横阔的宽银幕构图足以承载当代生活中某种带有崩溃感的“轻盈的”重力和加速度。


闫珩 《Poem Porn 1》 综合材料 138×138cm 2019


付帅近期的创作以铁笼和生锈的金属为主题,铁笼这个特殊的道具在形式上所包含的几何感与重复性使得作者可以游走于抽象和具象的边缘地带,结构严整的金属条框在他的笔下被转化为一种具有几何风格的硬边极简物体,复杂重复的图形是人眼“视错觉”产生的前提,而凝视所导致的眩晕成为此类作品让观者驻足良久的客观原因。另外,几何图形所具有的秩序感也提示着一种当代空间的规训、禁锢、挤压与冲突,而铁笼所形成的矛盾空间似乎也隐喻着现代人无往而不在的精神困境。


付帅 《铁笼 - 空间》 布面综合材质 140×200cm 2019


杨健是此次展览中唯一一位装置艺术家,他的作品的灵感来自于疫情期间长期居家生活所产生的厨余垃圾——鸡蛋包装盒,杨健善于在作品中使用人们熟视无睹的日常物品来传达某种观念,展厅中所呈现的装置作品轻逸而略带幽默调侃的因素,也暗合了此次展览主题中关于“日常”的某种想象。


杨健 《星云》 石膏,透明树脂,玻璃 2020


当代艺术是对当下杂乱状态的提喻与凝缩,它对现实的迷雾具有一种强力的穿透与敞开,艺术让真理在某个瞬间得以显现,这是对当代人精神领域最重要的开拓。此次展览的作品所呈现的丰富思考也必将为我们繁琐困顿的日常实施某种神秘的仪式。

                           


-END-







日常的仪式”开幕回顾




日常的仪式”展览阅读




“茎”青年当代艺术家档案库计划




艺术家驻留项目




壹ART艺术机构

“壹art”艺术机构创建于2017年,地处中国合肥市政务区,是一家以赞助人机制运营的非盈利性艺术机构,收藏家王贵东先生及其旗下的纪念日集团为该机构的主要赞助方。机构以“壹art”艺术空间、第8栋影响空间、国际艺术家驻留空间等空间矩阵和大象哆公共艺术街区为依托,以有品质的艺术为媒介,向公众领域传播具有审美鉴赏力和文化判断力的生活方式。
 
自成立至今,“壹art”艺术机构秉持着开放和流动的当代态度,持续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展览、讲座、工作坊、驻留项目,营造了实验性、多维度、跨媒体的当代艺术展示现场和当代文化交流现场,使之成为艺术和思想的容器。

Founded in 2017 and located in Hefei City, "Yi Art institute"  is a non-profit art institution operated by the patron mechanism---Collector Mr. Wang Guidong and his Memorial Day Group as the main sponsor of the organization. The organization relies on the space matrix of "Yi Art institute, the 8th Fnfluence Space, the International Artist's Space and the Public Art Block of Elephant Doo, and uses the quality art as the medium to spread the life style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cultural judgment to the public.

From its foundation to now, the "Yi art institute" has continued to launch a series of exhibitions, lectures, workshops and resident projects with academic value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creating experimental, multi-dimensional and cross-media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scene and contemporary cultural exchange scene, making it the container of art and thought.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