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 | “接力者”沈浩

2022-10-28 19:40

按:10月22日,“方寸·万象——林海钟、沈浩、潘汶汛作品展”在杭州黄龙饭店瀚阳艺术中心启幕。这三位参展艺术家,恰是当下中国艺术从传统“转”向未来的重要亲历者。某种程度而言,他们的表现、能力,甚至见解,代表的便是中国艺术前行的风向标。

2022年,诸多可知变未知,更多未知猛蝶变。此现实境遇下的“他们”,无疑身兼着多重期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06c64958f06ee374964e33608c5faa38.png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浩

艺术百科:沈浩

“我不是领跑者,而是接力者。”

面对书法史长链,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的睿智既在聪慧,亦在通透,更在洒脱。

六岁习书,沉浸书法世界已四十余年的他既有名师亲授之机缘,又有多年创作经验,且始终勤奋砚耕,笔下自然流露的正气潇洒让观者油然而生向往之绪,诗意盎然之际,竟隐隐透露几许天地之心。

他更是深谙着“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和责任,借力管理经验期翼赋予书法学科全新拓展方向,在新世纪努力向前。

1963年,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等老一辈艺术家们感叹于当时中国书法面临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开创了新中国首个高等教育书法专业;1979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在全国首招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开辟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和当代书法发展的崭新格局;2021年12月,“美术与书法”合并为一级学科,为中国书法在新时代的开拓创造了有利条件。

即满六十年之际,经过转型阵痛的中国书法不仅进入全新的黄金时代,也亟待完成一波核心践行者的交接。因此,如何“接好”这份“有为之学”是关键。

毕竟,这其中,不仅包括“接好”,更内含“传好”。

近日得幸与沈浩长谈,所涉颇广。特摘部分访谈内容成文,以若干关键词为小标题,期待一窥沈浩亲近书法三十余年的独家感悟。

言:沈浩

撰:邹萍

前有榜样 后有追兵

学校(中国美术学院)给予我的最好财富,就是前面始终有榜样,后面持续有追兵。

老先生们为中国书法事业鞠躬尽瘁,为我们打下最扎实基础,而他们当年坚守的生源标准始终没变,所以每年都有全国最优秀的学生进来。教学相长,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成为一名好的学生。高校能分享给学生的是规律,至于探索部分,可能学生是我的老师。

我们要善于向任何人学习,向生活学习,这是特别难得的方法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7f77f59ea0e640626c4ca9e9735dede4.jpg

这些年的行政工作经历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做一件事情,首先会想目标是什么?要达成这个目标,中间需要过哪几个节点?用什么办法度过?要思考。所以相对而言,因为这样一个工作经历,让我不得不站在更大的视角下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只专注或津津乐道于眼前的学问。

今天的我们始终要考虑今天的优势、今天的问题,这既无法回避,又很难立刻解决,需得一步步来。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借力与打通,艺术原本就不是仅为艺术而艺术,艺术就是生活,可谓无处不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4be13b121f78dbd7b8c12eb25b0e31d6.jpg

中国美院对传统的把持已经形成了一种群体共识,对前沿的探索则是勇往直前。教育管理层面,我一直坚持本科阶段注重传统,研究生阶段提倡拓展可能性,因为学院既需要扎实的基础养成,也需要一定的探索性,即“有所为”“有所不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87d899bafeca05279af0220dfd66f397.jpg

我始终觉得对于传统的把控不能一味求多,而在于能精。读书也是这样,核心在于读深、读通、读透,不仅要了解今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今天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对传统的深入无止境,对经典的学习不偏倚,都是砥砺个人发展的基石,只要坚守这两个基本标准,都有无限可能。

书 法 是 ?

首先,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浓缩和一类精髓,其以文字为载体,文脉基因天然浓缩其中。

其次,书法也是一种视觉艺术。今时常有人热议“文化的书法”“艺术的书法”,我们觉得可能都不全面。

“文化基因和视觉艺术”两类特性决定了“书法”拥有两方面的内核。其不带有民族偏见或所谓的指向性,和全人类对美的追求一致,所以国外友人不仅喜欢,也能真正与其中的律动美共情。这份共鸣,是抛开了所谓文明的羁绊,回归人类本质对美的感悟和审视。

而随着书写工具的改变和读屏时代的到来,书法介入时代已成为必然,当代的书法工作者或创作者也已不再是个体概念。那么,今天的我们学习经典是为了什么?是让自己有一种底气,有一种高度,有一种眼光,有一种视野,由此再看周边一切,就会有清晰的判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59111b5d70fc03abc79d32bee8f7da9a.jpg

我进入专业领域至今已经31年,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一步步加深。从最初希望跟古人亲近,到拼命接近经典,再至抽离又进入,是愈来愈希望有自己的修为,并最终实现自己的风格。但这绝非为风格而风格,而是于进出之间不断否定之否定的漫长过程。

从事艺术的人胸怀很重要,我从书法中最得力的也是胸怀。书法史的格局太丰富了,今日所有的热闹在整个书法史里实际都关联着某种指向。乡野儿女,庙堂正气,关键是你希望从中得到什么。

任何艺术体验对个人而言都有好处。

人生的正面是教材,反面其实也是。

自然书写

书法之论,最终要落到“道”。

今人为何难以驾驭毛笔?因为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不熟悉古人的书写工具,也不理解古人书写的具体情况,这都造成今人对书法的认知难度。实际上,所有艺术形态都跟“材料”深度吻合,今天很多的困难都是因为脱离了具体材料,脱离了实际背景。当年,二王不需要写大字,作品也不需要挂在展厅里;王羲之写的一定不是今天的宣纸,毛笔也不是我们用的羊毫,而当今天的我们用这两样东西去写同样的字、把作品挂在大厅里时,难度自然增加了。当然,这并不是提倡回到那个时代,而是要知道其中的缘由,要努力克服困难,寻求跟时代匹配的物质条件,最后舒适顺应今天的大环境,最终让我们的书写形成最自然的状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3fe2f6e1706e67b05dcf2175f7952682.jpg

时代艺术,本就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协调融合。“技法”原是一种自然之法,材料、心境和书写是一种心手相合的状态。今天的我们首要克服的便是因为材料不匹配而造成的困难。手的动作多了,技法就会无限度扩大,没法达到自然状态,创作上就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尝试从“材料”这一路径去解决历史链不匹配的问题,试图把常规认知如“风格”“形式”等表面泡沫撇开,回到最根本的材料差异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578979d813641393fef10ff053c72d6c.jpg

我希望60岁退休时,能够回归书写的自然状态。

人总是要在获得生活滋养后才能厚积薄发。书法给予我一种包容,能装进多少,就是自己“修”和“养”的过程。

对我而言,艺术最重要的标准是“真善美”,这是超越法度与载体的核心。所以,能持久在美院研习书法很幸运,因为接触到的都是对美的追求,而这些美好最终都会回馈到“我”这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a5823941041686eb965b71e533e056eb.jpg

方寸·万象 ——林海钟、沈浩、潘汶汛作品展

策展人 | Curator

冯黎敏Feng Limin

学术主持 | Academic Host

林书传Lin Shuchuan

策展团队 | Curatorial Team

黄天歌Huang Tiange 安奕桥An YiQiao

展期 | Duration

2022.10.22- 2023.01.06

主办 | Organizer

 瀚阳艺术中心Hanyang Art Gallery

地点 | Venue

杭州西湖区 曙光路120号黄龙饭店 西大堂

The Dragon Hotel, No.120 Shuguang R.d, Xihu District, Hangzhou 


作者:邹萍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