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主流美术对现当代陶艺的影响
现代陶瓷艺术,俗称“陶艺”。陶艺是一种兼跨着容器和雕塑,实用性和非实用性,工艺美术和纯美术等不同范畴的、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通过拉坯、手筑、压模或注浆等不同手段,或不同装饰、烧成方法,陶艺作品可以达到许多丰富多变的造型、色泽和效果,甚至仿制各种物品的质感和肌理效果。陶艺还可以称为是绘画和雕塑相加的艺术。同时,陶艺的材料价格低廉,制作方便,因而吸引了许多美术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
欧洲现代艺术大师的尝试
近百年来,许多欧洲现代派艺术大师罗丹,印象派绘画大师德加,雷诺阿,后印象派大师高更,马蒂斯,毕加索,夏加尔,米罗,康定斯基,雕塑家贾科梅蒂等人都曾涉足过陶瓷材料的创作。其中毕加索的陶艺创作可能时间最长,数量最多。
1943年,62岁的毕加索(Pablo Piccaso,1881-1973)与画家弗朗索娃一起来到法国阿尔卑斯地区具有悠久制陶传统的小镇瓦洛锡(Vallauris),结识了制陶作坊的陶工,开始学习以陶瓷为媒材的艺术创作。三年后,他在小镇建立自己陶瓷作坊。刚开始他仅是作些陶盘彩绘。例如在陶盘上画一些简练的变形的动物和自然景色。约在1952年开始,他请陶工根据他的设计制作了大量与器皿形体相结合的“猫头鹰陶罐”与“女人脸”陶器。之后,晚年的毕加索又搬到穆然(Mougins),建立了一个新窑,创作了大量以西班牙斗牛传统为题材的陶艺作品。据称毕加索才他生命后期的30年中总共制作了近3000件陶艺作品。至今在欧美的许多博物馆里还可以看到毕加索的许多陶艺作品。
美国民间陶艺作坊的传统与发展
早在18世纪,一些欧洲民间陶瓷手工艺者移民美国,就将欧洲的制陶工艺带到了美国。最初是在美国东南部地区出现了不少家族式的民间陶瓷作坊。较著名的有乔治亚州的米特斯(Meaders),北卡罗莱纳的高尔斯(Coles)。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陶器从制作工艺,装饰手法到烧成都依旧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的某些特征,并对现代陶艺创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1950年代初日本陶艺家滨田庄司(1894-1978),日本民间艺术的创导者柳宗悦与在日本长大的英国陶艺家伯纳特·李基的美国之行同时影响了陶艺雕塑类与实用器皿类的两大阵营。实用性陶艺家中的热情追随者有北加州的玛格丽特·维登汉(Marguerite Wildenhain),明尼苏达州的凯·福戈森(Ken Ferguson),伍伦·麦肯西(Warren MacKenzie),以及纽约州的罗伯特·特纳(Robert Turner)等人。美国早期的这些实用器皿类的陶艺家的创作混合了日本民间陶瓷,美国民间陶瓷与鲍豪斯的设计观念,作品颇有新古典主义的风格。1960年代的陶艺家约翰·葛立克(John Glick)等人的创作则倾向于抽象表现主义的风格。
任教于明尼苏达大学,并坚持以日本民间艺术哲理为信条的伍伦·麦肯西(Warren MacKenzie,1924--)周围聚集了一大批追随者,被评论界戏称为“民艺苏达” (Mingeisota),一个将日本“民艺”(Mingei)与明尼苏达(Minnesota)两个名词相混合,创造了这个新名词。
陶瓷生产制作,原料坯体堆放,特别是陶瓷烧制时候的温度与气体释放等需要较大的空间,陶瓷作坊一般都建立在郊区或乡村。美国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美国地缘辽阔,木材资源丰富,为个人陶艺作坊提供了良好条件。根据1979年一次全美陶艺大会的统计,当时全美国的独立的民间陶艺作坊已经达到一万两千多个。
主流美术对现当代陶艺的影响与美国“西海岸陶泥运动”
1940年代后期,抽象表现主义与奥蒂斯陶泥革命(Otis Clay Revolu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美术的中心已从巴黎转到了纽约。纽约画家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借用超现实主义的自动主义(Automatism)结合墨西哥壁画般的大幅画面,提着颜料桶,站在画布上,以自发即兴的运动,用甩,滴,泼,溅等方法创作绘画。他力图向传统绘画挑战,展现创作过程中的能量,速度,活力。他认为无意识的自动可以将个人的冲动,毫无拘泥地表现在画布上,而不会因繁杂的技巧和冗长的时间束缚了这种短暂而强烈的创作灵感和行动。这就是美术史上称之为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又称行动画派(Action Painting),纽约画派(The New York School)。抽象表现主义是第一个产生于美国本土的现代美术流派,在1950年代晚期发展到顶峰,对美国当代美术史产生了很大影响。
1950年代初,彼得·伏克思(Peter Voulkos, 1924-2002)主持的阿基布雷基金会(陶艺工作室)担任长驻艺术家,邀请了英国陶艺家伯纳特·李基(Bernard Leach),日本陶艺家滨田庄司(Shoji Hamada)和柳宗悦(SoetsuYanagi)一起到那里演讲,创作表演。日本民间陶艺中的即兴随意的风格与西方现代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画派碰撞以后迸发出一束奇妙的火花—抽象表现主义陶艺。
1954年,伏克思应聘在洛杉矶奥蒂斯学院任教,与他的学生保罗·苏特纳(Paul Soldner 1921-2011年)一起开创了抽象表现主义的陶艺风范。伏克思将拉坯成型,泥片成型或盘筑成型的坯切割,堆叠,做成高耸的凹凸起伏的泥柱。他的作品改变了陶瓷以容器或女性味过于浓重的小装饰品的的传统。他反对陶艺创作中拘谨,匠气,过分强调工艺性的风气,主张反朴归正,即兴发挥的风格,主张陶艺创作中不规则,不对称,甚至瑕疵,开裂都可以接受的美学观。1950年代中期以伏克思为首活跃在洛杉矶奥蒂斯学院--南加州的陶艺群体被称为现代陶艺催化剂的“奥蒂斯陶泥革命”将美国陶瓷艺术从传统工艺范畴带入了纯美术的雕塑范畴, 点燃了美国现代陶艺的星星之火。
为了摆脱伏克思的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梅森和布拉斯走向了另一条道路。他们吸收了主张理性,排除任何个人情感的,造型简洁的极少主义的美学观。
1950年代,极少主义(Minimalism)的影响
伏克思有两个学生,保罗·苏特纳与约翰·梅森(John Mason 1927--)。但是梅森与前两位伙伴走上了风格绝然不同的创作之路—极少主义陶艺的出现。极少主义(Minimalism),又称极限主义。极少主义与抽象表现主义唱反调,主张艺术创作拒绝个性和感情,放弃表现主义,主张艺术创作的简洁,冷漠与理性。极少主义的作品以简单的几何形体著称,大量运用了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圆柱形等几何形体及最简洁的造型,颜色和肌理。
梅森与布瑞斯是极少主义在美国陶艺界的早期代表人物。在这此后的数十年中,虽然极少主义作为一种美术运动早已过时,但是,极少主义风格的在世界当代陶艺领域的追随者却大有人在。
1960年代,怪怖艺术运动(Funk Art Movement)及其领袖安纳森
如果说,伏克思是抽象主义陶艺的泰斗,那么,安纳森就是具象主义陶艺的领袖。南北加州的两波陶艺活动群体被后来的史学家们称为美国“西海岸陶泥运动”,对全美国,甚至全世界的现当代陶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960年代以来,电视机的普及,汽车工业的发展,快速食品的流行,摇滚乐的兴起,传媒广告的涌现,彻底改变了是现代商业社会和大都市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正是滋长波普艺术的土壤。大众文化,都市生活和商品社会的种种形象,都成了罗勃特·安纳森(Robert Arneson,1930--1992)的创作素材。1963年,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任教的安纳森应邀参加加州雕塑家联展,他的“怪怖约翰”(Funk John)作品是一件满布着排泄物的,令人作呕的抽水马桶。这件作品最后被责令搬出展厅。
安纳森将达达派,超现实主义与波普艺术相结合,以令人恶心的“粪土味”形象来讽刺社会现象。这位以丑术出名的艺术界的“坏孩子”因惯于运用强烈的煽动性的形象与“震撼战术”,富有粗鲁,非礼的反叛精神,被评论界推上了“怪怖美术”领袖的宝座。怪怖艺术(Funk Art)的名称来自于安纳森的作品“怪怖约翰”。 但是他自己并不喜欢这个名词。他把自己称为“反规则”和“制造麻烦的人”。安纳森于1992年去世,他造就了许许多多的追随者。
1960年代以罗勃·安纳森为首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北加州怪怖艺术中心兴起。安纳森将达达艺术,波普艺术,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融合在一起,他的陶艺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与讽刺性。他以非礼和粗鲁的精神及 煽动性的作品形像登上了“怪怖艺术”(Funk Art)的领袖的宝座。
1970年代,超级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陶艺的兴起
我们也许可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判断这两种艺术风格的视觉上的差别:超级现实主义就是追求“逼真”,从色泽到肌理均可达到肉眼难辨真假的相似;而超现实主义常常是一幅局部逼真,整体荒诞错乱的画面。
1970年代,一种全新的美术流派-超级现实主义在美国粉墨登场。超级现实主义(Super-Realism),又称超级写实主义,或照相现实主义(Photo Realism)。陶醉于怀旧情怀,以陶瓷材料仿制各种旧皮货的玛丽莲·莱文(Marilyn Levine 1935-2005)一鸣惊人,迅速成为超级现实主义雕塑领域的一个世界级的代表人物。
超现实主义起源于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1924年葡藉法国人布莱顿撰写了“超现实主义宣言”。超现实主义艺术主张为:纯粹的精神自动主义,不受理性控制,不依赖任何美学与道德偏见左右的创作,建筑于对梦幻的无限力量的信仰之上。当时曾经有不少美国学院派陶艺家的创作受到超现实主义画家玛格丽特的绘画风格的影响。
1980年代,美术装饰派与装饰性陶艺及多元风格的后现代主义兴起
美术装饰派(Art Deco)是1930年代在英、美流行的一种现代艺术流派和设计风格。装饰艺术派结合了机械图形与线条来歌颂工业革命的成功。美术装饰派大量地运用了扇形,辐射形,齿轮形,流线形等几何形图案或线条。同时,美术装饰派善于在设计中注重表现材料的质感、光泽,强调运用纯色、对比色和金属色,以达到强烈的颜色表现形式和绚丽灿烂的装饰效果。
装饰性陶艺是指现当代陶艺中的一种风格。抽象艺术或变形的人物动物造型。这些作品往往在陶瓷工艺技术上堪称一流,造型,线条,色泽,肌理等方面都相当完美,整体感强,具有十分强烈的装饰效果。这类作品一般在艺术市场上颇受大众喜爱。美术装饰派与装饰性陶艺至今仍是当代陶艺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1990年代以后,多元化的后现代主义,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现代美术逐渐被淹没在主流美术的舞台。然而,现代美术对陶艺创作风格的影响却依然存在。一时间,各种美术流派:光效应,观念艺术,象征主义,综合材料,装置艺术,多媒体等也都可以在当代陶艺界找到其代表人物。一些陶艺家的创作中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风格,一些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中采用了陶瓷材料。主流美术与当代陶艺产生了相互渗透的现象。
2000年以来,在陶瓷艺术的领域里,陶艺家们凭借陶瓷科技的发展,陶瓷原料的选择,成型工艺的不断突破,借助机械成型,模具翻铸,丝网印刷,贴花工艺,尝试不同的釉料配方和烧制方法。早年被视为制作廉价工艺品的模具注浆,陶瓷贴花等工艺也登上了大雅之堂。今天的陶艺创作已经发展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陶瓷艺术已经从1950年代从“只讲过程,不求结果”的抽象表现主义发展到21世纪的“只求结果,不讲过程”新时代。
可以说,就世界现当代陶艺范围内,多元的艺术流派,丰富的主题内容,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制作工艺,没有任何主导的风格就是今天现当代陶艺的现状。
作者:美国周光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