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浅析文徵明的书法艺术

浅析文徵明的书法艺术
上海交通大学古书画研究班 李臣英
摘要:文徵明作为明代中叶重要的书法家,与沈周一同开创吴门画派的盛世局面。以勤补拙终身书课,擅篆、隶、楷、行、草诸体,且面貌多样。
本文选取部分博物馆馆藏精品为研究对象,按文氏不同时期,梳理文徵明书法艺术的特点,以供学习。
关键词:文徵明、书法

一、文徵明小传: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从土),字徵明,兄名奎,弟名室,都用星宿名(注释1)。42岁后以字行,苏州人,号“衡山居士”。出身仕宦,早年屡试不第,五十四岁以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院待招。三年后辞官回乡,专心诗文书画。其文学受业于吴宽、书法学于李应祯、绘画学于沈周(注释2)。与吴中名士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合称为“吴中四才子”。

二、文徵明的书法成就及特点:
文徵明一生勤勉,终身书课,从未辍笔。少年时曾因书法不佳而影响仕途,之后刻意临习,以勤补拙,终成为明代中期诗文书画集大成者。文徵明书法造诣深厚,兼擅篆、隶、楷、行、草诸体。至九十岁高龄犹能伏案做蝇头小楷,可见其非凡功力。(注释2)

文徵明仲子文嘉评云:“公少拙于书,刻意临学,亦规摹宋、元,既悟笔意,遂悉弃去,传法晋唐,其小楷虽自《黄庭》、《乐毅》中来,而温纯精绝,虞(世南)、褚(遂良)而下弗论也。隶书法钟繇,独步一世。”由此可见文徵明的书法成就并非一蹴而就,靠着“刻意临学”才得悟笔法。(注释3)
明代王世贞评文氏书云:书法无所不规,傲欧阳率更(欧阳修)、眉山(苏轼)、豫章(黄庭坚)、海岳(米芾),扺掌睥睨。而小楷尤精绝,在山阴父子(二王)间,八分如钟太傅室(钟繇),韩(择木)、李(邕)而下,所不论也。丹青游戏,得象外理,置之赵吴兴、倪元镇、黄子久坐,不知所左右矣。(注释6 )
文徵明书法近学李应祯(注释4)),后遍临晋唐宋元各家,小楷、隶书,颇负盛名,行书得唐·怀仁集王羲之字《圣教序》笔意,大字融山谷遗风。家刻本
《停云馆帖》、《莆田集》(注释5)。文徵明的书法影响明代后期几十年,学生门徒众多,其子文彭、文嘉、学生陈道复、彭年、陆师道、钱毂、周天求、王樨登等,都是从各种书体继承他的衣钵,可谓桃李满天下。

文徵明自小就异常勤奋,从少年时期“书法不佳”至耄耋时期的书法大家,享有高寿的文徵明晚年书法愈加精深。而仅从单一作品很难体会这种变化,需把文氏早中晚期作品放到一起比对,则不难看出其“人书俱老,越老越精”的突破。本文选取部分国内博物馆馆藏精品,分类比对,意在研习文征明的书法艺术的演变和特点。

三、文徵明书法风格的演变:
在文徵明长达七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大致可分为五十岁之前的早期(遍临诸家),五十至六十岁的中期(融会贯通),七十岁后的晚期(巅峰境界)。

文徵明四十二岁后以字行,故著有“文壁”款者均可视为早年作品,如三十五岁作《隶书跋范庵书石湖诗》(台北故宫藏后简称:台北)、《隶书毛先生践行诗》(天津博物馆藏)、三十八岁作《雨馀春树》题跋(台北)、《唐寅对竹图卷》题跋(台北)、三十四岁作《元赵孟頫尺牍二贴》(台北)、《绿荫草堂图》、四十二岁书《书太上常清静经》(台北);中期作品: 六十岁书《草书千字文》(台北)、六十岁《赤壁赋》(北京故宫后简称:北京)、六十六岁《四体千字文》(台北)。晚期精品:七十二岁《临沈石田金鸡图》跋(苏州博物馆)、八十岁作《自书七言律诗》(台北)、八十二岁《书醉翁亭记》(台北)、八十六岁《后赤壁赋》(北京)、八十九岁《书前后赤壁赋》(台北)、八十九岁《独乐园记》(台北)、九十岁《题宋高宗赐岳飞手敕词》(台北)。(注释:7)

下面我们分不同的书体来看文氏书法风格的演变和突破:
1、隶书:早、晚期变化不明显;
文徵明的隶书在当时颇有盛名,王世贞评其隶书:“得钟繇、梁鹄之法。”其隶书作品传世不多,早期作品如三十五岁所作《隶书跋范庵书石湖诗》,结构严整,转折平硬,圭角锐利,挑笔、捺笔笔端出现分叉;后受唐代徐浩及元代吴睿等书家影响,法度严谨,瘦劲圆润,如《隶书毛先生践行诗》。

undefined

图一 《隶书跋范庵书石湖诗》 《隶书毛先生践行诗》

2、小楷:成就最高;
文徵明的小楷名誉海内,其子文嘉云:“文氏小楷虽自《黄庭》、《乐毅》中来,而温纯精绝,虞、褚而下弗论也。”(注释9)。可知文氏小楷取法晋唐,而精研诸家笔法。苏轼曾曰:“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洁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注释10)指出小字书法贵在开阔中不失间架结构。文徵明在《停云馆帖》的跋文中,也有这样的认识:“小字贵开阔,字内间架,宜明整、开阔。一如大字体段,诸美皆具也。”(注释11)另外文徵明一生勤勉,每日书课不辍,九十岁高龄犹能于灯下作蝇头小楷(注释8),可见书法功力深厚。

文徵明的小楷,早期宗法钟繇、二王,结体宽拙、尚留隶意,如三十四岁书《赵孟頫尺牍二帖》跋文;四十二岁书《书太上常清静经》入赵孟頫笔意,起笔及横捺处尖细,结体宽舒秀逸,笔法灵动多变;四十四岁作跋《欧阳修付书局帖》近钟繇、倪瓒、结字宽正,笔势劲利,竖笔开头与捺笔中段常带有赵孟頫风格的装饰性弧线(注释12);文徵明中期小楷如六十岁作《前赤壁赋》结体宽博,脱隶意而出高古气韵。晚岁小楷如八十二岁作《书醉翁亭记》结体严密,疏密有度,力透毫端,似有率更之险峻,更有铁画银钩的晋唐遗风,为晚年精品。又如八十六岁作《后赤壁赋》结体瘦劲,圭角尽去,简质精妙。

undefined

图二 左到右依次为:34岁书《赵孟頫尺牍二贴》;42岁《书太上常清静经》;44岁《欧阳修付书局贴》;
60岁《前赤壁赋》;82岁《书醉翁亭记》;86岁《后赤壁赋》。

关于文徵明在楷书历史上的地位,万历时的(注释13)《五杂俎》曾作出过中允的评价:“古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国朝文徵仲线上,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3、行书及行草书:传世作品量最多,风貌变化最大。
文徵明传世草书作品较少,存世伪作最多。而流传量最大,风格转变最明显的是行书。文徵明的行书宗法宋元各家,得二王、智永笔法,兼融苏、黄、米、赵(孟頫)、及《圣教序》笔法。资媚遒劲兼而有之,自成一体。

文徵明早期行书多署“文壁”款。如早期“文壁”款《松下听泉图》跋文;三十八岁作《雨馀春树》跋文,四十四岁所作《疏林茅屋》跋文。三幅书画上的跋文均为早期书法,笔触清秀细弱欠沉着,提按不明显,字势拉长,圈转牵连处显得局促而生涩;中期作品如:六十岁作《草书千字文》、六十岁作《秋葵折枝》跋文、七十二岁作《临沈周金鸡图》跋文,运笔渐沉着稳健,线条变化多样,牵丝自然;晚年作品尤精,如八十五岁作《行书西苑诗》,书法回归二王笔意,遒劲中带姿势,结构严谨。八十九岁书《独乐园图并书记》,结体宽舒圆润,去尽少年圭角,牵丝黏连,圆转映带,飞白自然不失沉着,温润而遒媚,为晚年难得之精品。而九十岁所作行书《张一川小传册》则辞世当年所书,结体疏朗,行笔流畅,提按分明,无丝毫怠意,更现实出文徵明业精于勤的书课精神,令人佩服。

晚年小字行草如嘉靖年间王世贞在《文先生传》中记文徵明学书“无所不规,仿欧阳率更、眉山、豫章、海岳,扺掌睥睨。”(注释14)晚年的行书,突破了早年结字细弱,提按变化少,连笔处纤弱不生涩等弊病,笔触日渐成熟运笔沉着稳健,其日日用功,以勤补拙,而能登峰造极,传为佳话。

undefined

图三:38岁作《雨馀春树》跋文
早年“文壁”款《松下听泉图》跋文
44岁所作《疏林茅屋》跋文

undefined

图四 60岁作《草书千字文》、
63岁作《秋葵折枝》跋文、
72岁作《临沈周金鸡图》跋文,

undefined

图五:85岁作《行书西苑诗》,89岁书《独乐园图并书记》,90岁所作行书《张一川小传册》

4、大字行书:山谷笔意。
文徵明中晚期的行草书,除了赵孟頫、二王一路唯美资媚的书体外,常有笔意稍纵的黄庭坚风格的行书,尤为大字行书。结体开张,运笔苍劲,有平正中求险绝的笔意。如九十岁作《题宋高宗赐岳飞手敕》作品为文氏暮年之作,以长笔外拓的山谷风格书写,苍拙遒劲,可知其耄耋期依旧苍劲有力,毫无涣散之态。

undefined

图六:90岁作《题宋高宗赐岳飞手敕》

undefined

图七:文徵明《行书尺牍册》(苏博)

5、尺牍:文人本色。
文人除了常见的书、画作品外,还常有一类称为“尺牍”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可能只是文人间的问候信函或者家书,后人作为书法作品保存下来,“尺牍”不类书、画作品,是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书写的,更能表现出书者本人的书风笔触。苏州博物馆藏《行书尺牍册》对于考察文徵明归隐后的生平有重要价值。(注释15)


综上所述:
文徵明精研各体书法,篆书取法李阳冰(注释:6 );隶书学习唐人而去其肥润,求古拙之美。行草宗宋元各家,得智永笔法,融合苏、黄、米、赵(孟頫)笔意,资媚遒劲兼而有之。小楷上追晋唐,成就最高。其结体修长妍美,笔法灵动者,学习赵孟頫、二王、欧、虞;而结字较宽,平正朴拙,略带隶意的作品则近钟繇、倪瓒的古风。大字行草率性纵逸,留山谷气息。文徵明早年书作芒颖甚露,晚年则尽去圭角,刚健秀劲,越老越精。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文徵明书法:于整栗遒劲中,不失虚和舒徐意致。文徵明承袭钟繇、二王、智永、赵孟頫的书风,又有别于赵孟頫轻柔圆浑的中锋,亦非苏轼、黄庭坚那样雄健,而在虚和舒徐中蕴含着文人坚韧的气质。再加上文徵明文坛领袖的个人魅力,又具诗、书、画、印之全才,故在明代中期蜚声海内,学者众多。


注释
1:清代同治时吴县叶廷琯撰《鸥陂渔话》卷一有一条题为《文衡山旧名》,详细考证文氏兄弟之名室星宿的字,是土壁而非玉璧。
2:王世贞《文先生传》
3:注释:文嘉《先君行略》、《莆田集》)。
4:李应祯初名甡,字应祯,以字行,号范庵。苏州人。景泰四年举人,选授中书舍人,以南京太仆少卿致仕。书法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自成一家。并精于鉴藏。文林在其墓志铭中评:“精识古书画,购拓明贤画像及金石书刻,不厌勤剧。官历三十年家无余货,死之日,惟书数千卷而已。”
5:《停云馆贴》为文徵明及其儿子共同刊刻的家藏从晋唐至当朝及文氏的书贴;《甫田集》为文徵明的文集。
6::出自《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八十三《文先生传》
7:李冰阳: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少温,汉族,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
8:图片取自《衡山仰止》(苏博)、《明四家特展-文徵明》(台北故宫);
9:文嘉《先君行略》
10:宋苏轼《论书》
11:文徵明《停云馆贴》跋文
12:引用《明四家特展-文徵明》(台北故宫)
13:谢肇淛:明代博物学家、诗人;
14:王世贞《文先生传》
15:苏州博物馆《衡山仰止》
16: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待诏以小楷名海内。”此评价文徵明当之无愧。

参考书目
1、启功《浮光掠影看平生》
2、杨仁恺《中国书画》
3、《衡山仰之》苏州博物馆
4、《文徵明-明四家特展》国立故宫博物院
5、王世贞《文先生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6、李维琨.明代吴门画派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7、周道振,张月尊.文征明年谱[M].百家出版社,1998.
8、《吴门四杰》文物出版社
9、《中国书画全集》第13册
10、《中国法术全集》第13册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