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孟舒:天地之心、自由之境是诗意人生之态度、生命哲思之沉淀

2022-10-07 10:40

2022年8月28日,“天地之心——孟舒当代玻璃艺术展”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将持续至11月27日。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艺术家孟舒近7年潜心创作的7大主题系列的当代玻璃艺术精品及大型玻璃艺术装置共计40件/组。本文采访了艺术家孟舒老师,让读者从艺术家视角出发,更全面了解孟舒的艺术创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26b9441f66dcd6c7bdf9c464d7d941f4.png

Q:孟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首先,请问您这次展览举办的契机是什么?

A:这次展览策展人李超德老师在澳门看到我的玻璃艺术作品后很欣赏我的艺术创作,推荐我去金鸡湖美术馆做展览,当我看到展厅的空间格局和尺度,认为很适合我的创作主题。后来就促成了这个展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f37712cccb991f3f6925307da68fd784.jpg

​展厅效果图

我出生在江苏,从我离开南京到杭州学习再到澳门,辗转近25年了。离开才更感对家乡的感情。多年后能以一个展览带着自己的艺术作品回到自己的家乡做一次大型的展览,心情、心境都不太一样。这对我来说是一次特殊的体验。

Q:为什么展览主题叫“天地之心”?这样的一个展览主题带有一种神秘主义色彩?

A:2008年我从中国美术学院硕士毕业后就去了澳门工作,组建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担任艺术设计的教学工作。在我们人文艺术学院楼上,有 “月球与行星科学实验室” ,现在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很幸运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很多国际著名的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特别是太空科学。在科技大学有很多自然科学领域的讲座,讲者都是非常杰出的科学专家。他们研究的领域、他们治学的态度和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方式都深深影响着我的认知,让我逐步开始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的深层联系。所以“天地之心”(The Universe in Us)并不是一个突然就有了,很形而上的、很玄学的展览名称,而是自己将这么多年逐步对科学和艺术的观察和思考关联性沉淀下来之后,才形成这样一个展览主题。

“天地之心”我并不是想表达为天地立命这样的人生使命感,而是更多的是想表达人如果拥有了能够感怀天地这样的心境,我们就会让自己更多地感到一种自由,回归到我们自己的本心。当然,这个“本心”不仅仅是朴素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地、人的关系。现代人接受到了太多全新的当代科学思维以及前沿的科技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都不断的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跟外界的关联,从而产生对“本心”的重新认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b03eec3a553b74baf064c1006173d118.png

主题句  

关于您提及的“神秘主义色彩”,我认为在我创作的思考起点上,并没有宗教神学的色彩和被称之“神秘主义”的概念。相反,我想您看到我展览上的主题句了(注:爱因斯坦语“我们所能拥有的最美的体验就是神秘,它是萌生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的情感之源”),我之所以引用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来做展览的主题句,是想表达“神秘感”这种情感的可贵。我认为“神秘感”和“神秘主义”不是一回事。神秘感并不是把东西神秘化,而是把人最重要的生命体验放置于可以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以情感来把握的本源,这个“本源”让我们得以去接近“真相”(Truth)、真理。所以,从古至今,科学是孜孜以求的去接近真相,艺术也是希望探索生命的真相,二者本质相通。我们永远在不断地接近它、追求它,努力去把握它,但是我们不可以企图“得到”真相/真理。我想,人类只可以把它放在一个神秘感上去感受未知的无限可能,才会让自己自省,而不会狂妄做出傻事!

Q:哲学与艺术是一个很大又是一直以来无数艺术家都在讨论的话题,您对此也比较关注?我们注意到您本次展出的作品,如《天穹》系列(Celestial Sphere)、《太虚》系列 (The Universe)、《同尘•和光》系列 (With Dust, With Light)、《归尘》系列 (Dust to Rebirth)、《自然礼赞》系列 (Hymn of Nature) 、《游目骋怀》系列(Wandering Observation, Carefree Soul),这些作品的名称以及展厅中随处可见的出现在空间中的文字充满了浓浓的哲学意味?

A:“天地之心 自由之境”,“心境”是意境,是诗意人生的态度,是人生哲思的沉淀。你看到的展厅中墙面的文字有我自己的思考,也有我在日常阅读中非常欣赏的诗句,以及我认为具有极高智慧的格言。15年来,我一直在大学工作,教学和研究这样的一种职业的需求,我必须让自己更多是研究性地阅读和思考状态。我喜欢文字逻辑的精妙,但我知道大多数观众在文字阅读感到到思维乐趣是有限的。所以我设计展览的展示方式时就想,能否让一个在当代性空间中的艺术展览不仅仅是文本层面的阐释和补充,更是和作品、展陈空间共构出的意象世界,能够带给观众更多启发性的思考呢?中国文化进入和接受的审美方式就应该是诗、书、画,文字、画面、场景,共构的,对吗?

您说您看到了很多“空间中的文字”,我觉得这个说法非常好,就是说文字让观众感觉到它存在于空间中,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已经产生了对文字的意象的把握了。

在现场我发现,很多观众会非常认真地阅读我的手稿,他们也会主动地将文字和作品结合拍摄去理解作品传达的主题意象。当观众将作品与空间联系起来,这时候他会对整个空间产生追问,这个空间想呈现什么?他自己有一种主动的把握。或许,这是这个展览吸引到无数观众喜欢原因吧。比如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我发现很多观展的观众其实需要这种引导性的让他自己去产生这样的追问和联想,他也不把这些文字作为作品直接对应的阐释。作为一个面向公众的艺术展览和艺术教育的场所,这种来自审美主体主动获得的艺术体验,对于观众自身形成艺术判断是非常可贵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558701a895d9672b8bada37019286610.png

展览现场(序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606c45be40b94fce69622cfd4a42bd76.png

展览现场(艺术家手稿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5cecab5724b32b7cbe81b83ab5928177.png

展览现场 观众仔细阅读艺术家手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02517dffb7412d0cac2106900deebb02.png

展览现场 《天地之心》(玻璃艺术装置)

这些空间的文字中,我一方面用了哲学的一些语义或者逻辑,另一方面,也大量呈现了诗歌。我觉得诗与我的作品所表达的意境最契合:极度简约,意象无穷。如“自然礼赞”,以诗礼敬自然,这是对自然之美最高的赞颂。所以我引用了用了中国古代的诗词,用了奥地利剧作家的诗句,还有葡萄牙、印度的诗歌。我想诗是我这次展览文字中最重要的部分。至于您所说的哲学意味的文字,更多可能是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比如,对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洞察和理解、创作状态和生命状态的关系这些吧。

Q:您能跟我详细聊聊您的作品《天地之心——迁徙》以及《太乙湖》嘛?

A:来金鸡湖美术馆的第一感受就是整体建筑体完全是西方式的空間和結構性的表達:美術館展廳6.4米高的金色大門,高大狹長,16米高的门厅,巨大环形的空间有一种包围感,讓我直接想到西方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的門。我想到安德列﹒紀德的《窄門》意象。于是我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整个展览的空间序列应该是:进窄门,见微光:循“星汉灿烂”,“游目骋怀”,俯仰天地,“尽精微,至广大”, “自然礼赞”、“同尘和光”,人自然而然会豁然开朗,俯仰自得,以感受“天地阔远,自由之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d6861eda8761cd8f0560709de38ea0cc.png

展览现场

这也就是你在展墙上看到的一些文字内容。我希望我可以有一条“暗线”,引导观众去发现。

基于这样的一个巨大的空间,我必须要有两件搭建在现场去搭建完成的装置,来实现我这次展览。俯仰天地,所以作品在墙体、天花悬垂、地面作品是相互关联的。展厅的序厅由弧形墙面构成围合空间,由于面积非常大,高度有16米,所以我希望营造出宇宙阔远的感受。《太乙湖》位于正厅地面,观众一进门就能看到。观众进门之后首先被眼前巨大的主题句的墙所吸引,墙面喷绘是《太虚—迁徙》的放大图片。紧接着他们会注意到《太乙湖》这件作品。设计展览的时候,我想这个展览和苏州的关联点。苏州给我的印象是自古繁荣,从商业到文化,苏州园林具有极高美学价值,而且还是科学家之城。但我更感兴趣的水文、地理形态和城市文明的发展。我们如何从更抽离宏大的时空去理解太湖和城市形成的故事呢?科学解释也有一层浪漫的神秘故事。所以我自己想象了一个关于太湖和天外来客的一个传说(陨石撞击),五块女娲补天的五彩石坠入凡间,太湖不凡,本原名“太乙湖”,一切却是秘而不宣而又被清晰篆刻在一块北宋的石刻星图上,保留在苏州,太多的神秘,等你去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277047e14b94a11cd886c61ba59cbc81.png

玻璃艺术装置《太乙湖》(局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bee9560a934d8f7e307404f3e0f34734.png

《天地之心-迁徙》(主厅墙面喷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610553fcdcc7d8884ee1558cb1143517.png

艺术装置《天地之心-迁徙》(C厅)

其中一件大型装置名为《天地之心——迁徙》。地面是十几条大小不一的柏木枝条,最长的近两米,小的仅十几厘米,是我多年自己收集的;空中悬吊了一件吹制玻璃的平盘,玻璃投影在地面的空间,形成“天眼”星云的意象。这件作品指向远处墙上的一首诗句就 “我们漫游于远方巨大的物体是容易的,但抓住眼前的孤独是难的”,这是奥地利剧作家格里尔帕策的。当观众沿着地上匍匐嶙峋的树枝往前走到黑色的幕墙看到“抓住眼前的孤独是难的”的时候,我希望观众能够感受到一种悲壮的荒凉:人类从洪荒一路往前走其实是漫长的。《迁徙》(Roaming)词义是丰富的:表达的其实有徘徊、流浪、畅游、漫步、、、可能暂时会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但最终人类还是会有一个方向一直往前走。这是人类命运的诗意和不屈。玻璃盘如天象星盘,影子投射在大地,如同我们看到的日月星辰和电闪雷鸣这样的自然现象。人类科学发现的过程都是从对自然的现象的观察中受到启发,从而去把握生命周期的自然律法。早慧的中国先哲早已感知到从宏观上看我们如蝼蚁般渺小,所以我们希望有“鸿鹄”之志,不断去追求自由的境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871fc92af453952cefb8c0b1a60dfe28.png

艺术装置《天地之心-迁徙》(C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84e8fdc6f2ccbe2aa99077e744ee7392.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62532359e153d0df0cc91717e24670e6.png

作品《白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10d4bef2845e99fe5f78f0a92b3de91b.png

展览现场(作品《太虚》)

Q:在世界艺术史的进程中,玻璃艺术似乎是一种比较边缘的艺术种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玻璃艺术的?

A:关于玻璃,首先玻璃是一种材料,我们经常讲陶瓷也是一种材料;但玻璃在今日科技应用中的最先进的材料,包括我们的光纤,包括我们各类型上天入地的交通工具和大量的建筑玻璃;第二玻璃是一种工艺,至今手工工艺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又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第三玻璃它是日常生活中大规模使用的日用品,早已形成大众的认知,如香水瓶、酒杯等;第四就是作为创作媒材的玻璃艺术,玻璃成为材料语言,形成独特材料美学,创造出玻璃艺术品,和玻璃工艺美术师和玻璃艺术家。 玻璃在西方生活中非常重要且被普遍使用,就跟中国的陶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间的普遍应用一样,不管是审美还是普及程度,认知度极高。特别是教堂的花窗玻璃到日用器皿,玻璃在西方人的人之中和光的来源以及宗教意识有关。由于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水平和生产能力成就太高,玻璃没有在日用器中占有一席,所以玻璃品和玻璃艺术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比较边缘的。感觉上好像玻璃艺术在中国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但玻璃绝对是一种国际性的工艺材料和艺术语言,具有国际普遍的认知,因为玻璃艺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8e4bf617d013eb99d93aecab869c4c3b.png

作品《夜的眼睛》(吹制玻璃,孟舒)

我本科阶段我是版画专业,我痴迷铜版的精微。后来2006年读硕士在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有一门选修课是玻璃接触到这个材料,我就很想了解玻璃的各种工艺,考察过一些铸造和生产的工厂。但真正全心投入去学习制作玻璃,吹制玻璃工艺应该是从2015年开始。我第一次去到山东淄博的工厂之后我就没有再停下来,一直在研究玻璃这个工艺,我基本上只研究吹制玻璃。因为仅一种吹制工艺太多的记忆可以让我去把我无限的想法表达出来了。当然,我需要解释的是,我在这7年中间选择用玻璃来表达我的艺术观念和我的生活状态,但我希望被定性为玻璃艺术家,事实上在这次展览中有很多其它综合材料的作品,比如《天地之心——迁徙》。只是目前玻璃是能满足我的一种表达方式或者说创作媒介。玻璃的材料特性跟我现阶段的生命状态相关,我现在还追清澈通灵,它的材料特别合适。另外,玻璃的工艺特性也特别吸引我,它烧的时候1000多度是个大火球在手上,根本看不见做的什么颜色,等它冷却了颜色才显现出来,然后有可能所有东西都在打磨的时候,它还有可能完产生完全的意外,整个过程是不可确定的,但是一旦成形后它又是坚固的,所以玻璃烧制的整个工艺过程是很有意思的,当然也非常艰苦。所以它是萃炼出来,然后热熔冷塑,热的时候熔化,冷的时候塑形。选择这种材料进行创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Q:您之前在一个采访中说您更愿意说自己是一个面向大众的艺术教育者。如何面向公众开展艺术教育,是美术馆、博物馆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您能谈谈您对此的理解和想法吗?

A:我从小接受的学院派艺术教育。从初中一直读到研究生,从专业美院毕业直接进入大学去教艺术设计专业。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出了一些问题:如果艺术是只为已经成为专业方向和职业选择的人来做,这只是一种艺术教育的可能性,将艺术设计作为职业和专业。同时,还有另一种层面的艺术,它是启智的、开启人心的,这样的艺术教育其实在社会层面上有非常多的需求。所以我在今年入职了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可能你很难想象在一个护理专业的大学开设开生命哲学和生活美学课程的意义。而在我看来在这些直面生命临终关怀的专业服务性医护群体中,他们更深刻和直接面对生命(生死)的命题,更需要艺术来重新平衡生活。

所以面向大众的艺术教育绝对不仅面向艺考生和将艺术成为职业的人,应面向更多的大众。这是我说的面向大众的艺术教育,艺术为生活,为生活的艺术教育实施的空间包含着从幼儿园到大学,包括社区、老年大学的所有学校,当然还有包括政府公共美术馆、博物馆和各类型的社区、私人艺术机构。 具体对一场面向公众的艺术展览而言,我认为参展艺术家是有义务去为观众做导赏的。艺术家作为创作者对作品的解读和阐释是重要的信息。观众对这样的服务反馈非常好。美术馆公共教育服务职能可以让艺术家参与和专业人士一起培训志愿者,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专业背景的观众撰写导赏词进行导赏服务,这是艺术教育的职能。但事实上,很多艺术馆这部分的服务还是不够的。我想可能一是博物馆、美术馆没充裕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公共教育版块;二是有些艺术家不善言辞,也不善用文字逻辑阐释作品,或者他们在意识上可能不喜欢做这样的事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188784fcb61136a1152f4eb90d31b88f.png

展览现场《手稿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e0bfdc94fc75e9026e498cbf2610ddb9.png

公共教育:现场导赏

但我不同。我在澳门一直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我周围太多热爱艺术的非专业观众(全年龄段),他们特别希望能在现场听到艺术家的导赏。他们的渴望和正向反馈加之我也有这一份心,所以十五年来,我在澳门一直为学生和朋友们导赏各类的展览和艺术活动,我心里很满足,我认为这是播撒种子的事,大学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在选修课和我一起去欣赏艺术活动和展览,成为他们非常难忘的体验。这里的学生毕业到世界各地深造或工作,再和我联系时都会说起这些回忆。他们往往说的是,我们后来看到很多这样的场景,我们也会去主动申请美术馆的志愿者。我相信以后我会做更多这样的事情,同时我也会邀请更多专业人士参与到这些社区艺术服务中间来。这是艺术教育重要的价值维度,不是吗?

Q:您接下来在创作上或者展览上有哪些规划?

A: 正如我展览中写的“人的思考有耕耘期,也有收获期。”这和农耕文明的智慧一样,一定要休农,养好土地,才会有更大的收成。展览本身是艺术家创作的阶段性总结,展览之后更是个人创作阶段的总结。整个人需要充足的时间沉淀,调适,才能再产生新的创作力及思考力。因此,展览结束后我希望能在工作之余有足够的时间整理从图片到影像以及文字档案,最重要的是编辑画册。之前2020年出了一本画册《同尘﹒和光》,但是现在又有新的思考和新的作品了,我希望能再以书本的形式沉淀一些思考,并留下来。在展览方面,今年10月到11月我策划了澳门第一个“国际玻璃艺术嘉年华”主题活动,包含国际艺术玻璃展、国际玻璃论坛和玻璃工作坊的活动,特别将中国传统琉璃工艺技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带到澳门,和澳门、葡萄牙、英国的艺术家交流。澳门根本没有烧制玻璃的厂房、工作室,所以推广和普及玻璃艺术起步很辛苦,但起步性的工作是一定要有人做的。我很荣幸今年作为第一个拿到“国家艺术基金”个人艺术创作项目(工艺美术类别)的青年艺术家。策划和执行工作是我的一份责任。能够利用澳门国际性的视野和交流平台汇聚到几代“玻璃人”一起交流定会有精彩的碰撞。

明年,我将在日本东京有一个新的玻璃艺术展览,现在筹划中。希望一切顺利。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