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962年生,1987年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大美术系,获学士学位。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秘书长,河南省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国画院画家。其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大型展览。
《家住黄土心自安》
作品“谁识当年旧主人”获全国当代第二届山水画展银奖,“梦回黄土原”获全国当代第六届山水画展金奖。作品连续参加1-11届“今日水墨”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1-7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作品“黄土吟”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并获河南省展区一等奖。作品“黄土颂”获河南省“群星奖”一等奖。
《黄土高原的呼唤》
出版有《林英印国画集》、《林英印山水画集》、《林英印山水画选》、《林英印作品集》等。为河南省委贵宾厅创作巨幅作品“嵩岳魂”,为河南省委迎宾馆创作巨幅作品“太行雄魂”,为河南省人民政府会议室创作巨幅作品“黄河颂”,为水利部门淮河水利委员会创作巨幅作品“旭日东 升”,为国家科技部会议室创作巨幅作品“太行浩荡”。河南电视台两次为其拍摄专题片。
《云从天边起 唢呐凄凄鸣》
《雪落黄塬溢清寒》
《黄塬颂歌》
林英印 / 文
日月经天,江河地行,各有其轨迹。用笔涂抹着执着,在水 墨世界里寻找真诚-寻找自己·寻找艺术“轨迹”.迷茫过、彷 徨过。铺在宣纸上的路.既然选定,那就无悔地走下去一一不回头。
作为一个画家-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首先应该经营好自己的位置,构筑好属于自己的艺术框架。在创作题材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切入点。最重要的是摆正自己的艺术观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前两年突然觉得自己不会画画了。
《秋染太行几度红》
痛苦的要命.时常在画室里一个人默默地抽烟、发呆、围着画案团团转,拍的脑门呱呱响,苦想一种能够更好的表现黄土高原的方式和语言。想久了忽而明白一个道理,不能为了创作去想出一个新的艺术观念来.艺术观念的形成和转变离不开画家长期深入生活的积累,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用自己的心胸去体验大自然的脉搏、用自己的情感与大自然对话,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大自然产生共鸣。才能够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来。
《城中千万户 此处两三家》
我的山水画取材大都是以黄土高原为主,很少画名山大川。我对那穷乡僻壤,浑厚、雄沉的黄土地情有独钟,对那平凡中潜藏着最富有生命特征和最深沉的自然形态,我似乎有着天生的兴趣。当我置身于这片肃穆、寂寥的莽塬大岭时,首先让我感动的是,这里的人们与黄塬野壑挣扎生存的精神。常言道:“孩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他们一代一代耕耘播种、繁衍生息于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无怨无悔.却能保持着一种原始的朴素和善良。那简陋的窑洞和在那高原上劈出的一片土地里,老牛、木犁、黄土汉子在辛勤劳作。使我深切地感受到黄土高原像是一首无言的歌,它在诉说着一段忧伤的往事,在诉说着人们的艰辛、执着和期盼。
带着黄土的芳香。捧着沟壑的深情.走进我热恋的黄土高原总是有一种难以控制的冲动。它永远给着我创作的激情。我对黄土高原的爱恋是真挚的。表现黄土地是我创作中的渴望和追求。
《故土热恋》
我虽然身居闹市。却总爱把感情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底层,热心沉醉于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深沉与朴实。所以我常常投入到黄土高原的怀抱,去聆听那远古而又原始的回音。去体悟黄土人的习俗。去品味黄土人的心酸。去感受黄土人的情-际,虽然那里的人们生活暂时还很清贫。但那里的人性是纯真、质朴的,那里沉积着厚实的传统,洋溢着清纯的坦诚。那古朴、雄浑、蛮荒粗犷的黄土高原.醇厚豪放的民情乡韵一一是我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厚土有魂》
我对黄土高原的热恋和偏爱。是十分固执的,爱名山大川的秀美,爱大漠戈壁的荒野。爱低谷浅洼的凄凉,我更爱黄土高原的苍茫、厚重。我所追求的是黄土高原“悲”而不衰的崇高精神黄土高原的那种苍凉、悲壮的博大气势。应该说这是黄土地在我心灵深处激起的强烈而又沉重的感叹。我对黄土高原永远是一往情深的,我永远热恋着这片黄土地。
《荒村人语稀》
《不知秋山暮 愁云暗几重》
《家住黄塬落照间》
《地老天荒》
《秋风夜搅浮云起》
《岁月如歌月如水》
《万壑有声含晚籁 黄塬无语立夕阳》
《一点明月窥人》
《走进黄土高原》
《野塬吟》
《野塬》
《乡土》
《万山重叠故人稀》
《树小风声细 破窑梦难圆》
《陕北日记》
《山色不言语 愁思落谁家》
《牧归》
《老屋》
《黄土塬上》
《黄土吟》
《春来黄塬醒》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