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解构与建构——傅中望结构雕塑的意义

  一定是因为经历中的某个契机,傅中望将传统建筑的立柱、横梁、斗拱、牌坊等变体形式转换为他的雕塑,但是,也一定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现代主义思想对艺术家的开启和导致的实践,让傅中望能够毫不怀疑地利用传统木制建造方式,来创造没有任何功能目的的雕塑。围绕雕塑家榫卯结构的作品,我们当然可以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以及思维方法去分析他的作品,将雕塑家的作品同西方现代主义雕塑区别开来,可是,打开雕塑的结构方式与制作方式的窗户这个基本的开放性思想来自现代主义给予的解放。榫卯穿透的结构方式,自然容易与中国木质结构的功能构造对象联系起来,不过,他的确将这种功能性转换为了一种取消实用功能的美学样式,并且在这样一种思路上,延伸他的雕塑实验——例如“异质同构”。实际上,傅中望开放了一种雕塑的方法论,按照榫卯结构的可能性,他的雕塑可以朝着解构雕塑朝着装置的方向自由延展。因此,傅中望是雕塑家中摆脱象征、寓意和结构自足性束缚的一个有价值的范例,与那些通过变形、改变材料以及单纯强调结构的雕塑家不同,他提供了一种即便在西方雕塑中也没有的方法,而这个方法来自自身传统的启发,所产生的结果是,使“榫卯结构”成为当代雕塑的一个无法回避的术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史意义的贡献。

吕澎 批评家、策展人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

载于《轴线》,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年7月

作者:吕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