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Homage to Smithson, ”向螺旋码头致敬“ ,花花,50cm x 66cm, Pastel/watercolor, Hana Jiang, 2019年
花说画:向螺旋码头致敬
花花
艺术的形式千奇百怪,而各类形式中的比较著名的留存作品,我猜测,起码以千、万件计吧,甚至更多。你不太可能看遍所有的作品,也不会对太多的作品有很深的印象;而让你为之感动、激动、久久也不忘的更是极少。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的大地艺术 “螺旋码头“ (Spiral Jetty) 便是这样一种作品。第一眼便被它吸引,第二眼陷得更深,第三眼后它就出现在我的梦里了。它实在太独一无二,从构思、形式、造形、建造的本身和地点都没有第二例或是相近的,以至于我痴迷地想知道史密森为什么、怎么会有如此奇想,并且是如何找到那么一个合适的地方把他的构思 “倒在” 那里的。它就那么静静地躺在杳无人烟的犹他州大盐湖的浅滩上,那浅滩神秘地粉红着,说是阳光和一种特殊藻类给予的,里面充满生命。它有着古老的图腾象征,也有宇宙星河的寓意,但史密森将传统的顺时针螺旋反过来,逆转,便又赋予了它一股 “撅撅” 劲儿。
大地艺术(Earth art, Land art,Earthworks)其实是史密森把他的极少主义创作从被他称之为“艺术陵墓“ 的画廊里搬到了户外,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实现他终极自由的艺术精神。当时(1968年)他正在底特律的一家画廊展出他的主题为 “非地点 – 地点不确定” 的极少主义装置艺术。这是他临行前的思考:里或外、此处或彼处、开或闭、分或合、自然或人为。当时世上所有的人包括最激进的先锋艺术家几乎没有以这种方式思考艺术。
None Site/Site Uncertain, “非地点-地点不确定” ,底特律艺术学院,1968年
这样富有哲理的思辨在一年后的 – 大约是他的第一件大地艺术 “沥青流下“ 中又明确体地现出来 – 时间的结晶比流逝更长。在罗马郊外的一个采石场中,他向陡峭的路堤上倒了一卡车滚烫的沥青 – 乌黑而厚重的液体顺坡缓缓流下,冷却并硬化。最终的结果可以看作是时间冻结,或者是无限的时间里又一个沉积层。
Asphalt Running Down, “沥青流下” ,罗马,意大利,1969年
1970年一月,史密森开始了他的另一件大地艺术作品。他得到俄亥俄州肯特大学的同意,雇人将二十卡车泥土半埋了校园里一个被废弃已久的小木屋,以此制造一个行进式的自我衰落过程。他说,他希望这件作品将获得 “自己的历史”,一幕消亡的历史。 “半埋”小木屋的脊梁于1982年断塌,于1985年寿终正寝 – 夷为平地。
Partially Buried Woodenshed, “半埋”,俄亥俄州肯特大学,1970年
接下来便是 1970年4月的著名的 “螺旋码头.” (图4)我无法得知史密森是如何从自己活动的范围 – 纽约 – 为起点,展开搜寻活动直到找到隐没在山里的没有公路的犹他州里一个叫大盐湖的过程。他一定感觉到了命运鬼使神差的指点令他站在粉色的湖边想象着即将实施的命题。他之前构思的图案一定不是“螺旋码头”,因为在快结束时他又命施工队改变了原来形状至今天的形状。工人们不得不又花了三天时间重新挪动建好了的7000吨岩石。施工承包商菲利后来似乎理解了史密森的意图并常常得意地讲述那个施工故事,开头或结尾总是这样的:“我所做过的著名的工程中,那个螺旋是唯一的一个摆在那儿啥目的也没有的东西” 。
Spiral Jetty “螺旋码头”,4.572 m × 457.2 m,Rozel Point,大盐湖,犹他州,美国,1970年
大概是对螺旋形的迷恋,史密森于次年1971年又创造了一件题为 “断圆/螺旋坡(Broken Circle/Spiral Hill)” 的作品,这次他跑得更远了,在荷兰艾曼(Emmen)找到了理想的地点。这个二合一作品更显示出他对科学、宇宙空间、人文和科学的兴趣。
Broken Circle/Spiral Hill “断圆/螺旋坡”, 艾曼,荷兰,1971年
罗伯特∙史密森并没有多少机会,甚至一次也没有,回头去欣赏自己最杰出的作品 - 螺旋码头,因为两年后,由于水位升高,它沉了下去。随着时间流逝人们似乎也忘却了它,直到30多年后的2002年水位降低,重新露脸至今。
螺旋码头完成的三年后,1973年7月20日,史密森于一次将要实施一个新作品的最后勘察中飞机失事殉命,时年三十五岁。
螺旋码头就是这样一个作品。
航拍照片,显示大盐湖北岸的“螺旋码头”以及与其相连的Rozel Point景观
经授权转载自“亚洲艺术研究所”
亚洲艺术研究所(RHAA)成立于2008年8月,它是一所在美国注册的非盈利艺术机构,坐落于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以提高美国民众对亚洲文化艺术的认识为使命,并致力于促进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对话与交流,增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文化艺术在国际上的认同。亚洲艺术研究所与芝加哥艺术学院、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等学术教研机构展开广泛合作,策划和组织以当代艺术史,理论和批评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会。2012年5月,亚洲艺术研究所画廊正式开放,至今已举办了20多场当代艺术所关切的主题艺术展览。亚洲艺术研究所将持续关注来自于亚洲的新兴当代艺术家,为其提供专业的画廊展示空间及交流机会,使亚洲当代艺术的杰出创作成果进入美国公众的视野。同时,亚洲艺术研究所还主持学术研究书籍出版等公共项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