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花盆成为入室殿堂的高雅器物,应该始于宋代赵姓皇帝的喜好,这个记载准确无误。公元1117年,宋徽宗大兴土木“艮岳”修建花园,曾御旨均窑日夜赶工,定制了一批花盆。留下的那些仰钟式、葵式且盆底带数字的花盆,到如今都还屡创同类器物的拍卖纪录。清代宫廷的花盆式样和材质,更是丰富多样,不同材质的又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金银铜玉的供殿堂室内陈设,一般不作实际养花使用;而瓷质花盆则供后寝生活区和皇家园林使用,康雍干三朝清宫档案和书画多有记载。
乾隆五年《活计档 记事录》载:十二月二十一日,司库白世秀、七品首领萨木哈将唐英烧造得各种有连(奁)磁花盆二十四件,各种无连(奁)磁花盆四十二件持进,交太监高玉等呈览。奉旨:着将有连磁花盆八件,无连磁花盆十二件交南花园,其余各种磁花盆具交圆明园园内总管王进忠栽花用,不必收贮”。钦此。
到了晚清同光时期,浅绛彩瓷集诗书画印于一体,曾经兴盛并绘写在当年景德镇各种瓷质器型上,花盆也不例外。从我国国内第二大博物馆一一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浅绛彩瓷来看,许品衡、张子英和周子善等绘制的配诗花鸟花盆,成为这个小品种的主流器型,也为我们理解这些浅绛达人,为何兼职御窑厂画师,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我收藏的这对缺奁花盆,已经有七八年了。记得店主是当粉彩卖给我的。花盆折沿口外撇,直壁微垂,口内壁上施寸釉,圈足直颈,底部施釉,留单水眼;胎体洁白细腻,烧结状态匀称,造型简洁优美,古朴典雅大方,是传统的仰钟式样,叩击尤传铛铛声响。
平铺瓷绘画面别有一番风味。这对作品从画意上看,应该叫浅绛彩无名氏八百春秋图花盆,盆高近20厘米(合六寸),直径却有27厘米(合八寸),单只瓷画面积达1点2平尺。然而作为家中厅堂的作秀者,这些年我也没有让它闲着,一直当做套盆在用。我会在不同季节放置不同的花卉,变换不同的角度以期有更多的认识和发现,浅绛彩文人瓷画面上那种喜庆、欢畅、祝福、吉祥的气氛一直在厅堂中荡漾。
堪称浅绛油画。这是我收藏的浅绛彩作品中,用料最为浓郁艳丽的一件,釉面上挂彩烤焙的翠绿、深紫、淡黄、乌黑等颜色,保持完整,可以说是一点儿彩都未掉,这在讲究浅绛淡雅的文人瓷中,可能算是个特例了。这一套两件,抚摸画面都有严重的彩料凹凸,有点嵌入瓷胎的感觉,非常像西方油画的做法;但用彩也有浓淡之分,这说明两只花盆绘制时,可能是分两次调色绘制而成,是上午、下午还是昨天、今天就不得而知了。这种作法,比起那种后期红店的偷工减料来,不知要多费多少彩料工时啊!由此也可看出画师具有的工匠精神。我曾经有过一个想法,把这一类彩料甚浓、通常为花鸟类题材的作品,叫做浅绛油画。
寓意寄托美好愿望。作者在洁白如玉的弧形瓷面上,熟练运用浅绛通景(展开画面长度达73厘米)手法,绘制晚清流行的花鸟图案,在绿色粗壮的木本藤蔓间,绽放着秋季的红、黄、白色菊花,于有情的石头草木之中,蝙蝠起舞定格,八哥成对欢唱,寓意八百春秋。我想这应该是为祝寿祈福制作的特别贺礼,体现了绘制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瓷画功力。虽未落名头,但当年发在雅昌艺术论坛,资深网友怀柔居士一眼就识得,十有八九是出自朱少泉之手。画意“八百春秋”这个典故,出于对中华民族先贤颂扬——传说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寓意长命百岁,祈福千秋万代。
今年初夏疫情期间,我通过联拍在线,收藏了一件任焕章作于光绪壬午(1882年)年的,浅绛人物长题诗句花盆,凑巧的也是仰锺式器型。典型的仙风道骨捧书高士,典型的何绍基体行书长题:书漏沈沈永,簪毫许看花,千枝春有韵,一院静无哗。翠幄明如锦,红阑灿似霞,庭幽来舞蝶,扑密少唬鸦。
在我看来,一百多年前留下来的这些保存完好的花盆,不管是什么釉色形状的,其实后来都慢慢的脱离了实用功能,成为了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文化载体,保存完整、成套成对、胎釉型好、画工甚佳的已经很少了,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2020年6月30日于沪上岳阳公寓 邱放(文丘)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