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旅人回忆录|王沐尘Ryan Muchen Wang专访

2023-03-23 14:14

王沐尘(Ryan Muchen Wang),视觉艺术家、电影导演,哥伦比亚大学视觉艺术硕士。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和雪城大学等高校讲授电影和影像艺术课程。目前常驻纽约。他的电影和影像作品通过一种将剧情、纪录片和实验等不同电影类别结合起来的拍摄方式,来讨论场所、流散和回忆的矛盾本质。其近期的影像作品和装置艺术也试图探索和建构不同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类型。王沐尘擅长通过捕捉事物动态过程的影像作品打破虚构和非虚构的边界,呈现出一种先锋的、如散文诗般的模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078d08d83ee6a53f60b5de3f431ff1b3.jpg

王沐尘

对他来说,作品中火车站、机场和汽车站等意象的反复出现,彰显了过渡性场所承担的连接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记忆的责任。而正是这些动态影像中出现的自然和城市景观,映射了人物的内在心理,给观看者提供了思考和探索自己情感的空间。

关于To You/异乡人:

短片To You/异乡人是王沐尘在2022年拍摄完成的作品。影片讲述了一个异乡旅人在雪花纷飞的冬天穿越城市的各个角落时,通过书信叙述了对于家人,故乡和记忆的反思。纽约市的雪景图像、私人的回忆、城市交通的轰鸣声和道路上迁徙的人群,共同表达了对家的永恒渴望。充满情绪的视觉旅程作为一种隐喻,象征着在遥远的土地上的旅行者和他们的家人之间的距离。这些画面则取材于2021年他在疫情期间每天看到的景象:那时候他还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从家里坐火车到学校的工作室是他日复一日的路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2f258895c93e206ca2b46ff79abe1aee.jpg

I Once Saw a Time Traveler, 

2022  4K Video, Sound, Black and White

Duration: 07:5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153851f44b66ec999b4c469f19c9325c.jpg

I Once Saw a Time Traveler 

(Installation View) 

Lenfest Center of the Arts, 

Columbia University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d657279918aaa2c0ef3ee72412bfc04f.jpg

To You, 2021 

4K Video, Sound, Color 

Duration:21:56

关于Recollection/回忆:

Recollection/回忆是王沐尘正在进行创作的系列作品,将由四到五集构成,每集8分钟左右。这些短片延续了他对场所与记忆的探索,以及通过散文诗般的旁白打破虚构和非虚构边界的模式。作品每一集都聚焦一位旅行者,运用不同的国别语言拍摄强调其旅人身份。在这些短片里,被建构出来的记忆展现出关于流散、家乡和欲望的主题,而正是在对人类情感的捕捉中,王沐尘企图再现一种人的情感景观图。他用移动图像中的自然和城市景观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也为观众提供了沉思和探索自己情感的空间。目前完成的两集分别为I Once Saw a Time Traveler和On a Usual Night。未来,该项目还将会被制作成影像装置作品中的一部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fd16b0c99699b778eb54649cd746cf2d.jpg

On a Usual Night, 2022 

4K Video, Sound, Color 

Duration: 08:57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957add3a832a0e7117787348300c4150.jpg

On a Usual Night (Installation View) 

Lenfest Center of the Arts, 

Columbia University

在某种程度上,王沐尘的影像作品呈现了他寻找答案的过程,仿佛一部情绪奔涌形式却异常沉静的意识流文学作品:回忆在不间断的独白里缓缓展开,也借此转化为生活经验的一部分。不同的是,王沐尘借助一个异国他乡的旅人的身份,拉开了人和回忆之间的距离。主角在反复前往火车站、机场和汽车站的过程中,回忆因为移动和远离被一次次重塑。对王沐尘来说,回忆或许在重构中不再真实,却毫无疑问是经过深思熟虑和自省的。但他探寻的路径不是一种向内的单向挖掘,而是通过“出发”这个行动将情绪融入在了不断变化的城市景致和自然景观中。因为实际上人们的情绪就是在这些地方产生的,城市和自然景观包裹着人类的情感,容纳着无穷无尽的变幻,提供着分叉迷宫的可能性。

Q=景炜

A=Ryan Muchen Wang

Q:您的影像作品里,回忆是被反复探讨的重大母题,是使我们不断去回溯甚至重构我们的生活的源流,也是最私人的生活经验之一。能谈谈您对回忆的真实性和虚构之间关系的看法吗?以及又是怎样衡量作品虚构和非虚构性之间的界限呢?

A:对于回忆或者记忆的讨论,每个短片都会不同,比如异乡人,它的故事就是基于主角对故乡和家人的回忆,他在疫情期间的个人回忆,也与当时环境下集体的记忆有一定的联系,很多的情绪比如思念和疏离感是普遍的。回忆的过程也与时间的概念密不可分。我对 “绵延” 这个时间概念一直很感兴趣,柏格森提出的时间的绵延相对于钟表度量的时间,是互相渗透的整体,现在总是包含着过去进入未来。异乡人里的时间和回忆有受到这个概念的启发。对于虚构和非虚构的问题,我一直都希望可以问观看的人,作品是虚构或者非虚构对于观众来说会带来什么不同的影响吗?

Q:那么关于To You/异乡人,是什么样的创作契机让你想要讲述这个故事呢,与你之前的创作经历又有怎样的连续性呢?

A:我在三年前搬到纽约。刚来的时候,纽约的疫情还很严重,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公寓。街道上也很少有人。那是一个特别的纽约,冬天下雪的时候,晚上街道很安静,和现在完全不同。安静的城市可以让人静下心来,会更多的观察周围的人和环境,更容易感受自己的情绪,心里的情感也会有所放大,比如说身处异乡时对家人的想念,我想每个人都有体会过。很久没有回国,平常会和家里人发信息联系,疫情时候爸妈发信息的数量还有频率比以前多了许多,也从他们那听说好多家乡的消息。那段时间里,对从前家里发生的各种事情有了些不同的理解与体会。我想可能在离开一个地方的时候才能够客观地看待那里发生的事情。在纽约的两年,城市里的疏离感某种程度上让人更加的想要与他人述说。异乡人就是那样开始的,想要向一个朋友述说一个故事。异乡人是我拍的第二个短片,在那之前有在尼泊尔拍一个纪录片。我发现自己偏向于纪录片类型的拍摄模式,这种制作模式对之后的拍摄也有很大的影响。

Q:To You的中译名异乡人难免让人想起加缪的《异乡人》,而这个作品也通过人的不断出行关注人的内心情感的流变。相比加缪笔下人与人之间呈现出一种冰冷麻木的疏离,您作品中那个潜在的主视角,无论是在回忆家人还是望向他人的时候,都似乎流露出一种温情的态度。能否谈谈您的影像作品中呈现出的对存在主义困境的思考?

A:我不清楚作品与存在主义之间的具体联系,但对于异乡人的拍摄,我作为拍摄的人,尽量想体会短片人物的情感。我们的情绪是很类似的。异乡人里的画面大部分都是我每天经过的地方,那时候每天的路线重复不变,从家里出发,坐一号地铁去学校的工作室。异乡人里的很多情感,比如对故乡的思念,是很多人都有的体会,在中国城附近,看到路上的行人走进画面,有时候感觉他们就成了故事里的角色一样。

Q:在您的很多影像作品里,您很关注旅行者和异乡人这个概念,而人也正是通过汽车、火车和公交车等交通工具带来的移动,产生了不间断却又碎片化的回忆,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能否具体谈谈您对交通工具,场域,流离失所,回忆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A:车站、道路、机场这些中转的场所总会带给我特别的感觉,尤其是作为旅客的时候,会有无法言说的复杂情绪,可能是孤独感,可能是不舍,也会有对目的地的期待。喜欢到这些地方去拍摄,拍摄的过程就像一段旅途一样。在每段故事里,这些地方可能对于人物来说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在大二的时候,我当时还在人类学专业,没有转到电影专业。有次上课读到一篇马克奥吉写的关于“非场所”的文章。他提到像酒店房间,机场、高速路等都属于“非场所”。人在这些非场所里会缺乏认同,无法与之产生联系。我对这个观点很感兴趣。但是,如果某个人在这些非场所里,有过特别的故事与回忆,他们还算是非场所吗?在长时间的旅途,回忆往往就占据了大部分。

Q:对于回忆带来的沉重,为何穿梭在城市和自然的景观之中,会具备一种开解的作用呢?

A:中国的文学或是艺术创作中经常提到留白,提供读者或者观众想象思考的空间,我希望影像的画面也可以有这一部分的留白。电影里有个概念是emotional landscape,有些画面好像蕴含着某种情感,当人物在那个画面里,好像景观里的情绪和人物的内心建立起了联系,我想可能会让人物在那些场景中找到一些共鸣。

Q:我有注意到您的所有作品里,环境音都非常突出,无论是预示着离别的汽笛声,来自自然的雨雪的坠落声,还是作为意象出现在散文诗般的独白里,它们似乎承担着巨大的作用。在创作的时候对声音是有怎么样的理解和考量呢,剪辑时有对声音做什么特别的处理吗?

A:是的,我觉得天气和环境里的声音都很重要,他们就像电影中的角色一样。我一般都不会做太多处理,最多就是调整音量的大小。我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出去拍摄,声音都是录到相机上录音设备里,像拍摄纪录片一样。我不会特意的去回避任何声音,他们都是场景里的一部分,有时,一些意外出现的声音会带来很多惊喜。

Q:To You/异乡人是用个人的视角转述多人的故事,而在您新的系列作品里,On a Usual Night的讲述者开始由第一人称变成第三人称,由个人独白走向多人对话。因此不但叙事视角有了更多重的转换,人物也开始和他人产生联系。这是否是您未来创作关注的议题呢?

A:On a Usual Night是书写者的回忆。讲故事的人,故事中的人物,听故事的人,我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很感兴趣。

Q:看完您的影像作品,发现您很擅长运用象征或者隐喻。我想问您的作品是先有一个理念再去找到一个具体的情节来传达呢,还是相反,先有故事再去提炼?

A:文字和影像的出现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像To You是先有文字后再拍摄的影像,而Recollection的第二个短片I Once Saw a Time Traveler是在拍摄影像期间,完成的人物独白。在后期剪辑过程中,文字和画面同时有影响整个故事的形成,需要让文字和画面契合在一起。希望两者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

Q:在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位艺术家或导演对您产生巨大的影响?能谈谈他们吗?

A:研究生两年的经历对我的想法以及影像的理解有很大的影响,我是在视觉艺术专业,周围的同学有做雕塑,摄影,和油画等不同的艺术媒介,他们总能提出特别新颖的想法和意见。我很喜欢Pierre Bonnard的画,有时候在构图的时候常常会想到他的作品。Shelly Silver 和 Sarah Sze是我在大学时候的两个老师,他们对于影像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空间中展示,放映影像作品也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Q:或许最后聊聊影像记录和创作对您的意义。如果对您来说影像和声音的力量是如此之巨大,那您作品中出现的沉默,如To You中那五秒的沉寂,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思考呢?

A:最后把声音去掉算是一次实验性的尝试,我当时很喜欢这句话“ Can you hear my longing in the silence?” 现在看来这句话的情感表达有些太过直白了,但在当时的心境下,好像挺符合的,所以根据这句话把最后的声音去掉了。影像的意义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很难回答,感觉意义都在不断地变化,甚至每个作品都有不同的意义,现在只希望可以有足够时间,精力和经济资源让我继续拍。

作者:景炜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