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刘晓林

原文: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字意双解:
“道”,万物的荫庇之所。善人与不善的人都要珍重它。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更好与他人相融洽。人不好的地方怎能才能舍弃呢?所以说,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时,虽然有拱壁、驷马等不同礼物敬献,哪里比得上把这个“道”进献给(天子)呢?自古以来人们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原因在哪里?不同的人都可以得到益处。因此天下人都对“道”珍重。

旁注:
在老子的心目中“道”无所不在,它隐于万物之中。一个人得道胜于得万物,因为万物若失道则万物不存。得了道的人,他的“不善”自然消失。对于下属来说,给管理者敬献礼物哪里比得上把“道”呈献上呢?这是一种事实的理想化。道究竟是什么?我在解老子《道德经》第四篇就提出,全面的道包括客观、主观及主客的最大限度的“渗透”。如果给管理者呈献了“道”,而管理者不理睬会怎么样呢?退一不讲,一个人自己要遵循“道”。同时,把“道”传递给别人时也要遵循“道”,否则便道不为道。

 

作者:刘晓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