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柳骨名珍——神策军碑

2016-02-19 10:06

  [摘要]:神策军碑刻于唐会昌三年(843年),由翰林学士承旨崔铉撰文。拓本中,从“皇帝巡幸左神策军”起至“来朝上京嘉其诚”止,约有七百余字,但现存拓本中的文字不足原碑的一半。根据残存文字推敲,前段主要赞颂了唐武宗李炎的德政,叙述了他在会昌元年祭祀的盛况,后段则叙述了回鹘衰败及大首领嗢没斯来降等事,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在国家图书馆,珍藏着一部传世珍品——宋拓版《神策军碑》。这本宋代《神策军碑》拓本有着特殊的来历。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又被称为《柳公权神策军纪圣德碑》,原石刻于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

  那么何为“神策军”?为什么要为神策军刻碑?它记录了些什么内容,又有着怎样的来历呢?下面让我们来一点点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图一:国家图书馆藏宋拓版《神策军碑》(局部)

  唐朝安史之乱(755年12月——763年2月)之后,唐中央内调中原的原西北和东北边军,组建了新的禁军,这就是神策军。神策军曾有两次大规模的扩编,贞元年间(785—805年)扩编后神策军的兵力达15万人,可以说达到了全盛时期,成为了一支英勇善战的武装力量。神策军既是中央禁军,又是一支中央直属的作战部队,承担着对内警备京师,对外讨伐藩镇叛乱的职责。

  和其他军队相比,神策军有着显著的特征。它有着自己独特完整的组织和指挥体系,在生活、法律和将吏升迁上享受特权,单是给养就是其他军队的三倍。除此之外,神策军还有一个最为显著、最为基本的特征,那就是它以宦官为最高统帅,并受其绝对控制。

  由于神策军是宦官代表皇帝统率的一支军队,因此它在政治舞台上处于何种地位发挥什么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和宦官之间的关系。

来源:中国文物网书法绘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