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日本艺术品收藏界

对于日本民间收藏界和流通市场,我们也只是从媒体上了解一些,但日本的几大博物馆的瓷器与书画是极具富有的。

对于日本收藏界,我们不能用狭隘的眼光去看待,还应用大视野的历史角度去对待。

 

 

资料:

19世纪末日本古董界

    日本的庆应、明治、大正时代(公元1865~1920年),日本上至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财阀富商,对于收藏中国陶瓷珍品是无上荣耀的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专门经营中国古陶瓷的古董商应运而生。

    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4年),山中定次郎到北京,在崇文门内开设山中商会北京支店。之后,茧山松太郎在北京崇文门内麻线胡同四十四号,开设龙泉堂北京支店。这是日本古董界最早在北京开设的支店,主要收购中国古陶瓷器。龙泉堂及山中商会北京支店一直延续到1945年,延续了长达50年之久。这期间,经历了大清帝国的光绪朝十四年,宣统朝三年。

    辛亥革命爆发后,大量清宫藏品流入市井,北京的清王朝王公贵族纷纷变卖家产旧藏,千百年来秘不见人的赵宋官窑、永宣青花、清三代官窑名品得以流入民间市场。当时在北京的山中商会、龙泉堂北京分店,正赶上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从1911年至1945年,山中商会、龙泉堂北京支店收购了大批中国历代陶瓷珍品,用船运回日本,获得了相当丰厚的利润,使日本收藏界的中国陶瓷收藏提升到高水准。

------------------------------

 

媒体如是说:

收藏习惯阻挠本国艺术品发展

 

  日本艺术品市场疲软,最直接因素是经济不景气,但另一方面也与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缺乏买家的现象密切挂钩,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据统计,在日本,民众每年参观博物馆的频率是世界上最高的。森美术馆作为东京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示中心,每年吸引游客约120万人次。

 

  普通日本人还不太习惯购买收藏艺术品,他们欣赏艺术品的最普遍方式就是去博物馆。森美术馆馆长南条史生在剖析现象背后原因时说道。有别于中国或印度买家不断进行低吸高抛炒作的心理,日本人喜欢在家中收藏古董和茶道茶具等。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1980年代,日本曾一度出现艺术品购买的热潮。艺术品被展示在百货公司的艺术廊中,商家借助展示受欢迎的大师杰作,来拉动刺激销售。

 

  百货公司几乎形成了展示西方艺术作品的传统,长期以来人们下意识受着这种视觉刺激。南条说。

 

  2003年开业的森美术馆,已建立起了当代日本艺术品收藏。藏品绝大多数来源于艺术家在此举办的展览,而非市场。

 

  东京新当代艺术博览会东京101”将于今年4月亮相。这也是日本近年来首次举办的当代艺术品大型展示活动。期间将有一系列规模较大的卫星展,展览出售从古董到版画等各类艺术品,目标受众为平日里较少光顾画廊的普通日本人。东京艺术博览会会长说,她本人也是艺术品收藏家。我们鼓励人们由原来的观看艺术品转变为购买艺术品。东京街道随处可见的小型画廊,也让外国购买者对投资充满信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艺术品市场相类比,日本在八九十年代经历过资本随行入市的艺术品市场高峰后,拍卖造假、请托等现象屡见不鲜,最终日本国民失去了购买艺术品的兴趣,从而使市场进入长达十多年的冰河期,至今也未解冻。

 

 

目前日本市场的中国文物价格比国内更低。与国内艺术品市场相比,许多日本卖家不熟悉行情,价格因此也低,而且日本民间文物收藏者中有把文物作为家用的怀旧心态,这就使得日本中低端文物市场更接近旧货市场。但是在更为现实的中国商人看来,这些文物购到中国都将增值,商品交易上就是买低卖高,即资本趋利,这种文物回流现象其实就是资本逐利的表现。

 

中国有很多珍贵的文物是被列强掠夺出去,国家也一直在根据国际公约的原则,通过外交、法律的手段,追索一些流失出去的文物,像从美国、英国都追回非常多的文物,不过,这样的手段效率不高。主要是流失海外的文物大多已经过去几十、上百年了,在海外经历了很长的传承过程,经过倒手甚至拍卖,所有者已经和当时的掠夺行为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很多文物已经出现在市场上。而想让这样的文物回来,目前只有通过协商购回,私人外出购宝与国家的讨还、回赠并无矛盾,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过去一百年日本近代画画家的成就比不上中国,但一直以来,日本近代化的大师,像东山、奎宜、寐员屯三郎等画家比中国大师级的画家的画价格贵那么多,我总结了两个原因:一,日本近代画没有很大的市场,但日本呼吁的人和企业比中国人对艺术品的兴趣浓厚,收藏家也比较多,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供求原因。另外,日本对艺术品的鉴定很严谨,专家的声望和社会地位也很高。我在日本住过一阵子,他们扶持的艺术品很受欢迎,像二神社的复制品,绝对是一个楷模,但日本画的赝品比较少,日本收藏家的欣赏水平颇高。

  总的来说,日本艺术品市场的运作是值得我们参考的模式。从一个收藏家、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如果工业人造钻石越做越好,假可乱真的话,如果连专家都面临困难,是分辨真假的时候,真的钻石会很快、并且没有收藏的价值。全世界和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运作对收藏家和消费者来讲是不公平的,如果因为女士去法国名牌的路易威登本店去买产品,这位女士要负责自我鉴定本店的产品是真货还是赝品,那是难以想象的,也是消费者不可以接受的。就如我们去一家银行提款,银行客户要自己负责验自己提取的钞票是真是假,这也不能说是不合情合理,这也是规矩。作为一位热心的拍卖人士来说,香港的佳士得拍卖到凌晨12点多,我坐了十二个小时,买了一件艺术品。拍卖行拍卖中国画是战战兢兢的事,无论是佳士得,无论是中国著名的拍卖行和收藏家用真金白银买了不好的东西,大家说这是艺术品游戏拍卖的规矩,愿者上钩,就像香港的股票和房地产,愿者上钩不是一个好的运作模式,幸亏中国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艺术品的鉴定很有造诣。

 

 日本的艺术发展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61年到62年是日本经济的泡沫期, 63年以后,艺术品价格突然上升。然后到64年东京奥运会结束以后,经济回落,艺术市场也急剧下跌。现在北京刚开过奥运会,跟六十年代的东京是非常相似的,虽然短期内会有一个大的波动,但是在今后二十年、三十年还是会一直上升。

 

 

 

7080年代,日本进入了另一个经济的高度成长期,但是其中经过了两次石油危机,到了90年代经济泡沫以后,艺术品市场下滑。这跟供求有很大关系,在60年代到70年代是日本人口的成长期,人口增长拉动了艺术品市场的需求。但到了90年代日本艺术品供应量巨大,但是购买的人很少,与西方的操纵没有关系。

 

 

凸现生机的日本当代艺术市场

 

  随着亚洲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日本艺术品也逐渐进入了人们关注的视野,其当代艺术品日益走俏。2008年香港佳士得524"亚洲当代艺术夜场"总成交额为30151.48万元,成交率为94%,其中推出的5幅日本当代艺术作品,4幅作品成交,每幅作品成交额都在300万元以上,最高价位作品为奈良美智的《你的童年》,以616.31万元落槌。此件作品仍属于他的漫画人物作品系列,表现了儿童时期的一些特征,富有天真与反叛的双重特征。

 

  天明屋尚的作品《RX-78-2 Kabuki-mono 2005 Version》以456.71万元的价格成交,这幅作品是艺术家于2007年为在日本重要当代美术馆巡回举行的GUNDAM展览所创作的,主要以日本动漫《机动战士高达》中的RX-78-2型高达为原型,巧妙结合了经典动画中的英雄形象与艺术家对日本传统艺术的追求。

 

  会天诚的《虚无的丰碑》成交额为509.91万元,作品高达6米,画中的女主角裸着身体肩扛清酒酒桶,散发着一种独具英雄魄力的美感与壮丽。在这幅作品中,艺术家蓄意建立一个没法荣耀任何东西的人像,并借以讽刺现今过度膨胀的消费主义和虚无论。

 

  此外,艺术家西尾康之的作品《明斯克》在此次拍卖中也以342.71万元的价格成交。在525"亚洲当代艺术日场"中日本艺术品的拍卖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拍卖中的这些特点印证了日本艺术家作品日益走俏的发展趋势。目前,日韩及东南亚等地区艺术品价位不断上升,许多投资者和收藏家把目光转向于此。

 

  目前,国际艺术品市场中出现的购买日本当代艺术的热潮,这与日本当代艺术价位相对中国当代艺术等比较低、作品欣赏价值高等息息相关。日本艺术在20世纪90年代后其市场价值一直被严重低估,但随着亚洲艺术市场的迅速发展,日本艺术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点。其主要买家为中国内地、台湾地区以及韩国人,并且这种趋势目前正从日本周边地区向全球蔓延。在纽约亚洲艺术节上,日本当代艺术品得到了各地买家的关注。

 

日本十九家画廊走向联合,组建了一个新的艺术品拍卖联合公司——日本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这家新的实业公司总经理实际尼奇多(Nichido),画廊的主要负责人赫塞戈瓦(Tokuhichi Hasegawa),他是日本最知名的尤伽(Yoga)艺术品收藏者之一,同时也是日本西方绘画风格的代表画家。这家联合公司的主席是辛·穆拉可希(Shin Murakashi)他是穆拉可希画廊的总负责人,以收藏尼宏迦(Nihonga)的侧面肖像画而知名,也是日本绘画风格的典型画家。

  赫塞戈瓦说:我们使九家画廊走向联合,试图重建日本统一的艺术市场,以增强在国际艺术市场中的势力,树立良好的形象。他还解释说:过去的十年,艺术品的投机活动大大损害了日本艺术市场的形象,仅靠单方面的努力很难扭转这种局面,摆脱危机。

  赫塞戈瓦和他的同伙大学时同学深信:新的开放的时常的机制必将取代旧的封闭的艺术市场机制,且不会产生很大的冲突。收藏家门也深有感触:公开的拍卖活动有助于确立艺术品的真正价值,从而取得收藏家的信任,鼓舞新的参加者的一起来繁荣日本艺术市场,使日本艺术市场体制尽早与世界艺术市场体制接轨,逐步走向一体化。


  日本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的第一次公开拍卖是在东京比特苏(Bijyutsu)俱乐部,这家俱乐部是日本东京艺术品收藏家的中心组织。这次拍卖会共展示100多件作品,大多数作品是首次与公众见面。其中包括尤伽、尼宏迦等人的作品;类型很多,有雕塑、版画、工艺品、素描、速写稿等,依然在世的艺术家的作品将不作为拍卖品。

  日本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虽不是首次在国家的倡导下组建的,但组织者的势力和声望已经说明它是很成功的,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92年法国巴黎的拍卖公司寻求合作,组建拍卖公司集团如亚可、巴里斯等,已经是很成功的一例。在日本,改革这中制度的尝试是在1989年末,发起者是那卡穆拉(Morltaka Nakamura),他是一个产业丰富的势力派人物,常于收藏。那卡穆拉认为:西方这种统一的公开拍卖的制度对日本的当代艺术进入世界艺术市场是非常必要的。他的公司东京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代世界和日本的艺术家身上。

  1990年,一家大的艺术品拍卖联合公司——辛瓦(Shinwa)艺术品拍卖公司由来自东京、奥萨卡(Osaka)等地的五家中等画廊出资成立的。这家公司成立以来,对拓展20世纪日本艺术市场的广度起了重要的作用。同年九月,在艺术市场活跃时,辛瓦拍卖公司总经理还拉娜(Tatsuo Hirano)在东京大胆组织了第一次拍卖活动,总收入竟达4020万美元,创下了记录。两个月后,东京势力雄厚的艺术品收藏家库拉第威(Cooperative),也举行了他的第一次拍卖会。这次拍卖会是西方拍卖方式与传统的日本保守拍卖方式谨慎地结合,结果不是很理想,但这种尝试是很有影响的一步。然而1991年冬,日本新闻界暴露了一些艺术界的丑闻,致使艺术时常顿时的瘫痪,因此字19923月举行的第二次公开拍卖又以失败告终。鉴于这种情况,辛瓦公司被迫取消已制定的未来发展计划。

  辛瓦公司现已在进行大力广泛的宣传,以树立公司的形象,且每年定期举行四次公开拍卖活动。1992年以来未拍卖率一般杂百分之三十三左右徘徊。1993年冬,出现了个人作品价格上升的趋势。19945月在日本蒂芒得宾馆举行第十四次拍卖会,证明有了相当的成效,总成交额达273万美元。海拉娜说:辛瓦公司的前景是乐观的,他正不断健康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他还进一步认为:艺术品拍卖公司的开放竞争,走向联合是推动日本艺术市场发展的必要动力。

 

 

1989年,日本开始改革艺术市场体制,发起者是那卡穆拉(Morltaka-Nakamura)他在改革宣言中说:西方这种统一的公开拍卖制度对日本的当代艺术进入世界艺术市场是非常必要的。他的东京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代世界和日本的艺术家身上。为此,日本.十九家画廊联合,组建了艺术品拍卖联合公司——日本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正如画廊的主要负责人赫塞戈瓦(Tokulhichi Hasegawa)说:我们十九家画廊走向联合,试图重建日本统一的艺术市场,以增强在世界艺术市场中的优势,树立良好的形象,仅靠单方面的努力是很难扭转这个局面,摆脱危机。”1990年,日本又组建了一家大的艺术品拍卖联合公司——辛瓦(Shinwa)艺术品拍卖公司,是由来自东京、奥萨卡(O 2saka)等地的五家中等画廊出资成立的。公司一运作,就起到了不同凡响的市场效果。同年9月,在东京举行的第一次拍卖,就创下了历史记录,总成交额高达4020万美元。这对拓宽20世纪日本艺术市场的广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辛瓦公司拍卖后的2个月,东经势力雄厚的艺术品收藏家库帕拉第威(Cooperative)以西方拍卖方式和传统的日本保守拍卖方式相结合举行了一次拍卖,结果不很理想。辛瓦公司总经理海拉娜(Tatsuo Hirano)后来在总结经验时说:辛瓦公司的前景是乐观的,她正不断健康地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艺术品拍卖公司的开放竞争、走向联合是推动日本艺术市场发展的必然动力。

 

 

1989年苏富比拍卖公司与日本西武百货公司联合举办近现代版画拍卖,开创了拍卖行与跨国企业之间合作的新局面。这次展览共有作品134幅,拍卖现场设在东京日比谷的豪华帝国饭店,拍卖取得了空前成功,成交额达到12亿4275万日元。毕加索、夏加尔、米罗等在日本极受欢迎,他们的版画全部顺利拍出,并刷新了历次拍卖记录,这在日本拍卖史上是空前的。这次拍卖也大大激活了日本的艺术市场,大一些的公司和金融业界开始投资艺术品。1989年日本金融业界的爱知一森下集团在国际艺术市场上旋起了一股狂风,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在世界范围内对艺术品的大胆投资。爱知森下集团拟订了一个3000亿日元的庞大投资计划,从20世纪80年代末,他们就开始在海外拍卖市场上大量购进艺术品。198911月,森下花费120万美元从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买走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名画《母爱》。更早一些的时候,森下一次性就购下了20余幅毕加索的作品。下面一组数据更能说明日本人在国际拍卖时常上兴风作浪。

 

 

日本之所以不能成为艺术品交易中心,主要受制于商业传统。佳士得到香港发展之前,先去了日本。日本商会结构严谨,只有成为艺术品中介组织会员才允许买卖,会员之间保护得很好,买家与卖家建立良好关系后,忠诚度极高。由于行会保护,日本艺术品交易永远发展不起来。日本有小型拍卖,但像我们的大型拍卖会基本做不到。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时,日资财团全世界扫货,推高西方油画价格到动辄上亿美元,不少西方艺术品的传世名作进入日本人的宝库;但时过境迁,此后20年日本经济风光不再,日资财团要将当年斥巨资买来的艺术品出手套现,要不就降价对折乃至更低,要不就继续收藏。可是财团们并未想当收藏家,当年买入艺术品是作为投资,不升值起码要保值,如今泡沫爆破,投资失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

 

由于受到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买家的推动,全世界艺术品价格近年来急剧飙升。然而就像日本经济一样,日本的艺术品市场却一直裹足不前,尽管日本拥有丰富的美学遗产和村上隆、奈良美智等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

 但是,随着日本周边地区的买家、尤其是中国人和韩国人追逐购买价值被低估的当代的艺术品,日本艺术品市场的这种状况即将改变。东京也通过艺术市场和艺术品投资基金等种种方式欢迎鼓励新进艺术家走上前台。

 东京Shinwa艺术品拍卖行行长的Yoichiro Kurata表示,“台北有一股很强大的购买力,”Shinwa拍卖行正在拍卖如前所述的草间弥生的绘画作品。她的“圆点画”和雕塑作品享誉全球。

 Kurata在韩国会见客户时,接受媒体电话采访称,“台湾人认为日本艺术品的价值很高,但价格却比韩国、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要低很多。”

 去年4月Shinwa拍卖行的艺术品拍卖会上,大量韩国人参与竞标。参加次拍卖会的四分之一的竞标人都是非日本的亚洲人。Kurata决定在从新加坡到台北的市场上大赚一笔。

 去年11月的拍卖会上,竞标人一般都是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韩国、新加坡的亚洲人,还有泰国人。西方买家只占一成。

 由于日元疲软,且经济发展趋冷,日本的艺术品价格相对比较便宜。不过日本历来缺乏国内买家也是造成其价格较低的一个原因。

 并不是日本人对艺术品没有兴趣——日本的博物馆是世界上参观率最高的。

 Mori艺术博物馆的馆长说,“日本人认为艺术品是不可以购买的,而是一种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的珍品。”

 与那些将艺术品视为个人“战利品”的中国或印度藏家不同,希望将遗产留在家里的富裕的日本人逐渐把注意力放在古董和茶道配件上,如比竹汤勺等。

 在10世纪80年代经济繁荣时期,日本人也买艺术品——大多数是欧洲印象派作品。很多商场里也陈列一些艺术品。为了吸引人群他们常常展出一些颇具吸引力艺术杰作。

  东京艺术博览会的负责人Misa Shin说,“日本的艺术品非常好,很多人认为现在是买进的大好时机。”Misa Shin自己也收集艺术品。“我们鼓励人们从以前的参观艺术品到自己购买。”

  她还注意到香港、韩国和台湾的艺术品收藏家对博览会的兴趣日益增大。尽管由于全球经济发展萧条导致人们对艺术品市场较为担心,但很多人依然认为投资者会将资金从股票和债券市场转移至替代资产,这样可以让艺术品市场获益不少。

  对于外国购买者来说,东京数以千计的小画廊能让他们有信心、并且有渠道购买这些艺术品。

  今年1月的一个周六,风格张扬的艺术品收藏家Johnnie Walker签着自己的大猎犬走过东京的后街小巷,随行还有一对银行家夫妇以及一名记者。Walker为这对想为自己在东京的公寓买一些艺术品的夫妇组织了艺术品长廊之旅。

   Walker曾是一名经纪人。他组建了日本当代艺术展Artist Residency Tokyo,为崭露头角的艺术家们提供支持,在城市的某些地方向他们提供免费的展览空间。而通常情况下大多数艺术家展出自己的作品都是需要支付陈列费用的。

 “这里能淘到超值作品,”他在一个画廊里指着一幅标价55万日元(5124美元)彩色玻璃窗,上面的图案是坐在石头上的骷髅。“6个月你把它拿出来拍卖,价格就能翻一番。”

 日本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经济经历了巨大的滑坡,艺术市场也随之下跌了很多。但是最惊人的例子发生在90年代。从1990年到1994年,以“艺术100指数”衡量的主要市场艺术品价格下跌了52%,另一个关于19-20世纪雕塑品的指数则下跌60%。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高度成长期,经济繁荣的日本人把激情洒向了梵高、莫奈等西方一流艺术大师。1900年是印象派拍卖的最高峰,1990以后,日本经济泡沫崩盘,整个印象派的绘画价格下跌超过60%。凡高的《加歇医生》1990年成交价为8200万美元。90年代经济泡沫以后,艺术品市场才下滑,这跟供求有很大的关系。因为20世纪60和70年代是日本人口的一个成长期,人口增多,艺术品的需求增加。据估计,在1987年到1990年间,拍卖会上40%的印象派作品都落入了日本买家之手,这4年间日本从西方进口了138亿美元的艺术品。到20世纪80年代晚期,日本银行大力鼓动客户贷款购买艺术品。银行家们称艺术品是绝佳的收藏。日本的企业和商人花了大钱购买画作。安田火灾和海事保险公司买下了凡高的《向日葵》,付出了3900万美元。大昭和纸业公司董事长齐藤良平在1990年5月15日花1.606亿美元收购了雷诺阿和凡高的两幅画,其中雷诺阿那幅7 810万美元,凡高的《加歇医生像》8 250万美元,创下油画交易史上的最高价。日本人的疯狂购买把艺术品价格推上新高。但是到了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以后,日本艺术品的供应量太大,炒价太高,而买家趋于稳定,所以造成价格大下跌。

  20世纪晚期的日本,艺术界余震波及全世界。据日本画商最乐观的估计,当年以50亿美元购入现仍保存于日本各银行手中的画作如今最多能卖出14亿美元。美国艺术品市场也经历了从1987年的繁荣到1990年的萧条,许多艺术家的作品价格都下跌了30%-60%,而下跌幅度最大的几乎都是那些在20世纪80年代“一夜成名”的艺术家的作品。

  如同股市一样,艺术品市场已成为整个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并有其特定波动周期。这个周期大体是6至8年,虽然艺术市场不是单一的,不同艺术种类混杂其中,但每个周期都对艺术品种类有其特定的偏好。众所周知,日本经济泡沫的消解也连带着它带动起来的印象派市场的急剧下滑,使人们把矛头指向了日本。事实上,印象派市场在这个周期内的下跌并不是一组人的购买行为所造成的,如同每个周期一样,特定周期的市场是全球性的需求构成的。在印象派市场即将跌到极限的时候,也就是说这个跌幅周期即将被结束的同时,也就是新的势力开始酝酿的时候。

  从整体的客观环境而言,2008的艺术品市场正处于经济危机后最易受波及的时期,从大量事例来看,已经有许多艺术品价格开始下跌,这是市场周期决定的无法逃避的客观事实。市场具体会受波及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观测。但是就艺术本身来讲,能够保持住长远价格的只有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波普艺术家沃霍尔说:“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因为艺术世界就像一扇旋转门,艺术家转进去获得承认之后,转出来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美国学者科可纳的一项研究认为:“在今天创作和出售的绘画作品和雕刻作品中,只有0.5%在未来30年中能够保持市场价值。下跌的同时也蕴含调整的良机,正是淘涤出真金的时候。”

作者:js20268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