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孤城系列〉的评论片段》

《即将消逝的城14》     布面油画     190cm×150cm    2009年

《孤城系列:新景观》    布面油画      150cm×150cm     2008年

 

天乙:

作品《即将消逝的城》:第一次上劲松画室,看到了近半年以来的潜心作品,很受感染,尤其是所作的《孤城》系列,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记忆痕迹,画家的动荡情绪与飘忽心境全在作品中流露。黑白的巴山渝水衬托出垒卵般的积木之城,记录的不仅是那一方水土,还有这样一个时代,当然,这也是劲松先生的自我“记录”。我为画家的勤奋与创作成果感到非常兴奋,特别祝贺。

拜读。不仅个人内心的孤独,而且这是一种生命的蹂躏和反诘。作品的审美倾向在于雄浑的大地与脆弱而艳丽的积木所构成的轻重和谐、对比。

作品《建构与毁灭》:想法很好,切入也很巧妙,在作品中流露的是人类的生存活动中的建立与破碎,包括人本身。

作品《大城》:城市是人的异化的产物,人们城市企图的所有方面都在日益消解,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异化日益显著。人们追求快捷却日益缓慢,追求社会化却日益个体化,追求生活的丰富多彩却日益单调乏味......

艺术家关注社会,并非生活在社会之中,这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即人人即社会”观念,真正意义的关注社会是需要进入社会的历程、事件,而不仅仅是观察、感觉和随机接触。正如一些中国画画家所言:谁说中国画画家不接触社会?画家不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吗?所以,艺术家关注社会,的确需要深入社会。

欣赏《孤城》系列作品。我觉得这组作品给我最直接的冲击在于艺术语言的鲜明与极度的指代意义,在于作品对于城市社会意义的消解从而使城市变得异常脆弱,尤其是中国三峡水库沿线城市的消失,一直使人联想到中国城市的价值和意义的特殊性,它就像人民公社一样可以一夜之间出现而又在一夜之间消失,在城市的价值中,唯一被掩盖的是人。

 

田涌:

有责任而有深度的思索和画作,空洞的城市自然变成人间游乐场,犹如波特莱尔所描述的恶之花般绽放。劲松这样善思的画家难得了,继续之。

英二

没有感应的风雨,也没有意象的汹涌,作品果然有一种不凡的气质。

田月玲

当我看着城市的车水马龙,灯火溢彩时,我一点不兴奋,更多的是孤独与悲凉。同感!因为城市不是我们的家,在城市里找不到家的感觉。

晴子

世界就是互相架构的积木。孤与不孤全在内心。

 

 

《劲松的孤城》选段 

文东

劲松像一个多愁善感的抒情诗人般回到了家乡重庆,在重访母校四川美院,与旧识老友重聚一番后,就枯坐在画屋里开始寻找自己的艺术出路。我猜想这大略就是《孤城系列》创作背景。

从最熟悉的地方开始画,看起来是最自然,也最容易上手的事,于是就有了这一系列巴山蜀水与积木城市。山水可以写实,而积木需要创造。积木的出现,反映了一个专业画家的野心——独创一套属于自己的视觉语言。至少现在看来,它已经略具雏形。而把山水处理成冷灰调子,以衬托鲜亮的积木,初衷或者是一种反讽,而潜意识里似乎也流露出一种得意,一种朗诵性质的表达,目的是要强调语言本身。同时,我感觉,在中央美院接受的扎实的训练(也许还有性格因素)使劲松有强烈的写实冲动,不过他巧妙地通过对抽象形体(积木)的写实,来冲淡背景山水的传统写实风格,使作品更具当代感。我想这也是大多数在学院内接受过严格的传统美术技法训练的人常用的手法。与“写实”相对的“表现”在国内美术院校教学中获得正式地位,是并不太久之前的事。

………背景冷灰的山、水和树,才是劲松真实情感的流露,虽然他一直在压抑这种流露。至少在我看到这些画的时候,是它们打动了我。作为四川人,我太熟悉它们,而在画里面,它们神形俱似,勾起了我内心“朴素的乡情”,让我在北京寒冷的冬天里被那冷灰的色调温暖了。作为一个有严重乡土情结的人,劲松在画这些山水草树时,我相信是投入了很丰富的感情的。这感情里面,当然也包括了无奈与激愤,以至于把它们画得如此黯淡,黯淡得接近于愤怒。他也知道,这愤怒来自土地上的“积木”,但没有积木,这一切又太过平庸单调,因而也不免于无奈。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自尊与焦虑”,这就是这系列画真正的主题。它们实际上并不是对城市文明、现代文明的抨击,而是一种抒情诗人式的柔弱敏感的内心挣扎。这是一组忧郁的抒情诗。

真正有力量的是最后一幅《构筑与毁灭2》。劲松在博客里说,这是为汶川大地震而作。不管他的初衷如何,在我看来,用这种孩子气的手法来表现一场举国震惊的巨大灾难,极其耐人寻味。它同时具备了反讽的力量和歌颂的力量;它的内容可以暗示一种解决“自尊与焦虑”的方式,它的形式还可以构成一种新颖的隐喻(博尔赫斯说,比喻的模式其实也就只有十几种)。比如我可以说,它同时象征了四川人的悲痛(积木全都倒了)与乐观(老子重新搭起来就是)。

我想,只有当积木倒了后,劲松才会变得大气与深刻。

 

 

作者:彩色油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