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绘画

摘要

    中国绘画是体现文化的一种客观形式,其内涵是文化本身。不是简单的再现自然,油画自传入中国始就展开了是否在文化下发展的讨论。假设绘画来争论文化问题,那将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记得有位画家说过,“如果中国再次成为世界人向往的地方,那将是文化的力量,而绝不是其他(原义)”。让一个中国人去画油画是画不出西方人的味道的,中国人就没长那“肤色”。中国文化追“从心所欲不逾矩”强调“天人合一”与“极高明儿道中庸”的传统高度。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接近于大自然之美的形势,不真实近乎真实,因为有真实的心境与情感的象外意味;不抽象尽是抽象,大自然大于人类,抽象是对大自然的不能够表达,是一种虔诚与自量力,更是一种大智慧与大形。美的存在不会因他包揽形象的多少而改变,画的意味、表现的自然、画品的永恒才是我们追文化的理想艺术形式。

关键词:文化大自然绘画形式国画油画

一、中国绘画观是追文化的一种体现

艺术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丰富着文化,渗透着文化。从魏晋时期顾恺之的线描人物以线立意传神达情的意味就已经看到中国绘画在文化而发展。《尚书》中说:“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的“极高明而道中庸”至今仍影响着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宋代朱熹在注释“时中”说:“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齐白石对其画说过,“似与不似”,不简单描摹自然,追逐的乃是真似,画有心生,每一笔都是心灵与现实的对话,物我两相合,此“合一”之境乃是中国诗人画家书家终生追逐文化的高度。

论语中讲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一种追求,人到七十的年龄处理事务才能做到从心所欲,但到了七十的人未必都能做到,所以是种追求;其二:说明人只有到了古稀之年,那种心境的高度才能够够得上与自然平心静气对话。明白中国书画的人都知道,中国书画很有意思,有时候我在想,中国没有科学的素描造型,科学的色彩研究,为什么就会处理得那么融合,那么美妙。从民间年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其色彩不是简单的太阳光色彩,而是自然中的大色彩,自然是美的,融洽的,它的色彩自然也就是和谐的。看到年画很多画家都会说好,"好"字其间,是否包含着对传承、发展的理解,对形与色其象征意义的理解,只其表象就够人叫好,其并非年画之精髓,它的精髓所在是一份真挚和美好的向往,是文化的高度体现

任何事物察其表象,皆谓肤浅。故中国艺术中会出现“形神兼备”“传神达意”“应物象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词,形的重要在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种重要性不容忽略,也不便加大,忽略就变成了漫无边际的抽象,加大就真正成了形式主义。其“神”其“意”才是绘画的本体。观其绘画中不凡之作,皆有神、意之境,西方油画亦是如此。西方的写实准确的说应该是具象,它也只是一种绘画形式,对于外表的形,国画与油画并不能做出孰高孰低的论断。

二、东方绘画的实用性与西方绘画的实用性

毫无疑问,东西方绘画的产生均有其实用性的存在。像西方的教堂壁画中国的石窟、年画、画像砖等等,任何事物发展之始都是其实用价值居其先,但是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够摆脱其实用性,分流出的独立存的形式也并非能够真正独立的生存,它要依附着文化本体。纵观中国优秀艺术作品《兰亭序》、《祭侄文》、《书谱》、还有陆机的《平复帖》等等,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不能不去思考它的产生情感条件,不具备这样的情感与心境即使是王羲之与颜真卿本人也无法复制出第二个《兰亭序》与《祭侄文》这又是为什么?

每个人都有其潜在的能量,其潜在能量是平时学习修炼的一种意识能力,积累与沉淀的潜在能量的高低就决定了在爆发时的程度,潜在能量的爆发而且是需要条件,例如所谓的灵感,是潜在能量对现实事物的一种感知。中国的艺术形式其实是一种潜在能量的积累过程,所以才会有“大器晚成”这样的现象,我们去思考书法,思考诗词,思考绘画,学习一段时间都会明白重要的不是练了多少个字,画了多少幅画,背诵了多少首诗,这些都是一种方式,不能没有,但是锻炼的重是能够掌握或者说能够把握其潜在能量的发挥程度与境界。

    中国古代有这样的思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人始终以天地为大,以圣祖为大,故自身为小,易·说卦》:“乾为天……坤为地。” 《孔子家语·执辔(pei4)》:“倮(luo3)虫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此乾巛(chuan1)之美也。” 都说明了人小于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天地的敬仰与认识可以从诗文中得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见天地是有生命的,我们在表达自然喜欢用“拟人”的手法,其实是小瞧了自然,应该说成是“人拟天地”。

   自然之美方为大美,自然这个词不能简单翻译成nature(自然、大自然、本性、性格、性质、种类、类型),就好像“境界”这个词不等同于智商、情商之和一样。自然在中国的语言中是个模糊词,或是说多意次,能够指代的意思有十多种有一层意思是指自然界“自然”含义多,就足以说明它不是一个能够说得清的事物,所以我们在它面前没有必要较劲,人永远都是居于自然下的。人只有追,最后看到的就是去掉色彩,去掉外形的东西,既是《道德经》中所讲到的“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道”。一种形式与自然交融,仿佛独居于自然之中,通天地之气,心平气和,这就是中国画家到了老年画为什么没有色彩的一个原因。

三、中国文化如何在油画材料上实现

   在此仅谈材料,其实材料的产生与绘画语言的追求是有关系的,西方的具象绘画中制造出油画与中国的绘画思想产生出毛笔、水墨、绢、宣纸是一个道理,中国人并不喜欢太油的东西,包括油画在内,但是油画的表现力,正是西方形式下的追求。中国人喜欢山,喜欢水,有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中国画以山水居多的原因了。中国人对水的理解在《道德经》第八章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可以看得出。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这正是心境的一种追求,这样就不难理解水在人心中的心理情感体现了

    我始终相信一点,任何事物来不得半点虚伪,真大智慧,其真实又非同具象油画那样的真实,在画家面前,都应该具有“写实”的能力与精神,这里所说的实是真情、是真实,不是表象的形式,而是心灵的真实。

我看到过很多讨论“油画中国化”的问题,甚至还专门开过这样的研讨会。其实大多讨论的都是一个概念问题,谈来谈去毫无意义。前面说到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下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抛掉文化只谈概念,无功之举。一个只画画不学文化的人如何去谈论“中国化”的问题,隔靴搔痒是看不清问题的,中国化的绘画不是简单形式下的绘画,不是简单的概念问题。是画者追求文化的一种心境,也是一种品德。绘画是大文化下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具备大文化的情怀谈何中国化。《傅雷家书》中在傅雷给傅聪的信中这样写道:“先做人,后做艺术家,再做音乐家,最后是钢琴家”,在这个众家纷的时代,好似商店的一顶帽子,一个穷极一生也许不能够做到的境地可以随便戴在一个人的头上。不修身,不养性,“家”何言哉!因为这些东西不等同于一纸概念形式,就像对待问题时,明白不一定想得到,想得到不一定悟得到,悟得到不一定做得到,做得到不一定是潜意识的,其间的“道”的差距就不言而喻了。一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不会幼稚到去区别油画与国画形式的问题,大文化下的东西是分不开的,即便能做到的也只有外在的形式,想想何苦,一生总打外围,却久久不能够聆听城内美妙之所在,且言勤奋,且言追求,且言花甲之年已不足以,倚老卖老,年轻的思想也很难介入与生长。

在中国谈论绘画,只谈文化就够了,不能够有大文化心境的人也不能够做到大绘画。终言,介于具象与抽象的绘画只是表现形式。油画中国化的关键在于文化的认识,而不是形式的追逐与模仿。


参考文献

[1] 《尚书》 《论语》 《易经·说卦》 《道德经》

[2] 《傅雷家书》

作者:马照辉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