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3-05-18 10:15
近年来,随着公众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高的关注度,逛博物馆、看展览成为观众最直接的接触传统文化的方式。
一直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体系由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构成,近期,为了打造更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精品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基本陈列和部分专题展览进行全面修改调整。
据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工作部主任赵永介绍,三大基本陈列和部分专题展览已进入了全面修改调整期,在内容结构、表现形式等方面都进行调整完善,其中位于北17展厅的“中国古代陶瓷展”、位于南12展厅的“中国古代书画展”改陈工作完成并已向公众开放。近期将进行的,则是“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佛造像”的改陈工作。
展览海报(设计:刘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古代卷轴书画近万件,形制齐备,品类丰富,既有珍如拱璧的宋元法书名画,也有体系完整的明清书画名家作品;既能够呈现中国古代艺术衍进的内在关联,也可以反映出历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多样图景。
最新改陈的“中国古代书画”展厅,此次以“明清绘画中的山水行旅”为主题,精心遴选馆藏五十余件创作于十五至十九世纪的山水画作精品,通过“实景·佳致”、“溪山·怡情”两个部分,突出展示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实”与“虚”两方面——画家的山川游历、行旅感怀与笔墨风格样式之间的互动关系,藉此探究古代中国人体察人生、观照世界的图像方法与思想观念,在古画与今人之间搭建起通畅的对话路径,完成一次中华美学的视觉与精神的山水旅程。
第一单元 实景·佳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画科,其描绘的对象是山川自然景致,但并不仅是对山川自然景致的模拟复制。
实景图传统古来有之,战国时期《荀子·天论》中就提出“形具而神生”的观点。作为描绘自然的山水画本是以仿似真景为主要诉求,由于形神观念的影响,山水画在创作与自然实景间一直存在着微妙和深意。本单元呈现出古人如何将“形神”观念具体化为图像,并用不同图式方式来表现“实景感”。
第二单元 溪山·怡情
明清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转型期,作品在精神意蕴表达、文化内涵呈现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延伸,文人以山水画作为人与自然沟通的媒介载体,绘出“徜徉于天地间”的隐逸山水。
山林之乐是幽人隐士的情思寄托,在描绘自然之际,注重云霞、雾气、瀑布、幽谷等表现,凸显画面中山水的旷远悠长,实则追求的是主体与客体的融合相参,寓情于景,达到情与景的生发与升华。
王绂《燕京八景图卷》之 金台夕照
王绂《燕京八景图卷》之 太液晴波
王绂《燕京八景图卷》之 琼岛春云
王绂《燕京八景图卷》之 玉泉垂虹
王绂《燕京八景图卷》之 居庸叠翠
王绂《燕京八景图卷》之 蓟门烟树
王绂《燕京八景图卷》之 卢沟晓月
王绂《燕京八景图卷》之 西山霁雪
王绂《燕京八景图卷》 明(1368—1644) 纸本水墨
王绂明代画家,工画山水,风格苍郁清润。此卷各幅标题篆书,按顺序分别为:金台夕照、太液晴波、琼岛春云、玉泉垂虹、居庸叠翠、蓟门烟树、卢沟晓月、西山霁雪。墨色淋漓,构图严谨,艺术水准很高,具有的鲜明写实特征,应是亲自到过八景实地,并摹写自然真景而成此卷,属具有实景元素的作品。
郭纯《赤壁泛舟图轴》明 绢本设色
郭纯,明初宫廷画家,擅用“大小李”之法作金碧山水,直宗北宋宏伟风格,布置茂密。得明成祖赏识,赞其“谨厚淳朴,无矫伪”。此轴绘一扁舟泛于江上,舟上有六人,似描绘东坡游赤壁之故事。山石以青绿着色,近景树木似“李郭”蟹爪枝画法。画中奇峰危崖耸立,崖下近树数株,湖水深沉幽静,崖上松柏葱郁。连绵山峦间楼阁掩映,一江两岸式的辽远构图尽显清旷之意。此画构图新颖,浓淡相称,富于变化,为郭纯金碧山水之佳作。
查士标《邗江放棹图轴》清康熙九年(1670) 纸本水墨
查士标“新安四大家”之一,其山水师法黄公望、吴镇、倪瓒、董其昌,笔墨疏简,格调秀远,书法受董其昌影响较大。此轴绘一河两岸,溪水从樾荫下流出,画中虽未见人迹,但旁有茅屋数间,增添了些许生意。此作是学倪瓒萧疏幽静之风格,构景极简而笔甚老练,用墨较清淡,极得清冷隽秀之致。
董邦达《邓尉香雪图轴》清(1644—1911) 纸本水墨
董邦达,清雍正十一年进士,后入职南书房,以礼部尚书致仕。曾参与编纂《石渠宝笈》《秘殿珠林》《西清古鉴》等书。山水近学董其昌,上窥董源、巨然、黄公望。其才华出众,造诣全面,颇受乾隆皇帝赏识。论者有“古今三董(董源、董其昌、董邦达)相承”之说。善用枯笔,勾勒皴擦,多具逸致,画风介于“虞山派”与“娄东派”之间。
邓尉山位于苏州城西五十里光福乡,相传汉代太尉邓禹在此隐居,因而得名。此处湖光山色,有方圆近十里梅林,花开如雪,香风不绝,为吴中绝景。康熙年间巡抚宋荦游历此地,题刻“香雪海”三字于崖壁之上,此后声名大盛,有“邓尉梅花甲天下”之称。康熙帝六下江南,专程三次到邓尉赏梅,流连忘返;乾隆帝效法先祖,更喜梅花,也曾六至香雪海赏梅,亦作《邓尉香雪海歌》。此图描绘了邓尉峰峦逶迤,太湖环绕,梅花雪海千顷,十里香风的景致。
钱贡《湖山风雨图卷》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 纸本设色
钱贡,明代画家,师文徵明,山水位置可观,人物尤其所长,仿唐伯虎之笔意,咄咄逼真,王思任言其云“笔参造化,墨擅玄工”。
此卷绘急风骤雨之中的人物活动。坡岸茅屋内有文人观雨读书,屋外湖水湍濑潺 ,急流之中见数只小舟,渔民身着蓑笠奋力摇橹,岸边亦可见二人载物冒雨前行。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刻画细腻。构图疏密有致,布局精巧,以淡墨渲染阴云密布,以粗笔写就山石树木,皴染结合,具洒脱遒劲之美。
张宗苍《云林寺图卷》 清乾隆十六年(1751)纸本设色
张宗苍,清,吴县 (今江苏苏州) 人。工书善画。长于山水,出黄鼎之门,用笔沉着,极富生气,葱蔚可观。其画为乾隆皇帝所推重,乾隆谓之:“艺苑于今谁巨擘,中吴宗苍真其人。”
此卷山水气韵雄厚沉着,苍厚华滋,山水造型结构严谨,重山密林,楼台庙宇,在紧凑的布局中展现出幽深之境界。山体低缓连绵,以披麻皴擦染,层层堆积,又以浓墨点苔更显苍郁。远山与云雾环抱,极富层次又显苍润。山间密林,笔笔尽现,苍郁且通透。设色简淡高古,营造出明丽端庄、苍雄古质之感。画上有乾隆御笔,为乾隆十六年(1751)所画并题。
法若真《黄山秋色图轴》清康熙十一年( 1672)纸本设色
法若真,清顺治年间进士,此轴以黄山秋景入画,色彩斑斓,笔墨所致,风生云起。近景以浓墨写出怪石虬松,放眼望去一片云海。山间红树点点,意趣横生。远景山峦掩映在白茫茫的云海之中。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地徜徉于黄山,体验“卧游”之乐。
王鉴《溪山深秀图轴》 清康熙八年(1669) 设色纸本
王鉴,清画家,山水“运笔出锋,用墨浓润”,青绿设色,皴染兼长,与王时敏同为“娄东派”巨擘。
此轴师法元代吴镇。远景崇山峻岭,峰峦跌宕,云气蒸腾;中部沟壑纵横,丛木繁密,古刹隐现;近处清流蜿蜒,屋舍俨然,高士幽居。全图取景并用“平远”“高远”“深远”之法,山石多饰以“披麻皴”,体现出王鉴出入宋元的深厚功力。
谢时臣《云霞三峡图轴》明(1368—1644)纸本设色
谢时臣,明画家。能诗,工书,善画,尤以山水见长。他长期生活在苏州,又师法沈周,得其笔意而稍变,深受吴门画派影响。同时也延续并践行着这种文人风尚,将游历山水付诸笔端,创作大量的山水纪游图。笔势恣纵,结构严密,描绘细腻,设色浅淡。又精于画水,江河湖海俱见其妙。运笔颇有胆气,作长卷巨幛,纵横自如。因其为苏州人,又受沈周影响,谢时臣常被划入吴门画派,而兼有浙派戴进、吴伟之风。
此轴笔法细密,三峡之水波涛汹涌,湍急的流水中有二小舟即将靠岸,船上艄公正奋力勾住岸边以驳船,画中人物神情各异,惟妙惟肖。对岸有二赶马人看向船舶,形成呼应。画面上部用皴法绘以远山,云霞相遮,半隐半现。以流畅的线条和宏大的构图,营造了一幅山雨欲来的云霞三峡图轴。
蓝瑛《仿王蒙山水图轴》明(1368—1644) 绢本设色
蓝瑛,善于疏简粗旷笔触中表现江南葱郁之景。此轴以浅绛设色写秋景山水,巉岩峭壁之下,隐士泛舟于江面,丛树丹黄相间,尽显深秋意境。画家自题称仿黄鹤山樵画法,亦参用沈周点染之笔,用笔顿挫,画风灵动跳宕,为蓝瑛成熟时期画作。
钱维城《云壑林庐图卷》清(1644—1911) 纸本水墨
此画卷展开由右及左,可见坡石水渚、溪岸杂树、烟波栈桥、高士策杖、曲径蜿蜒、古寺藏幽。近处屋舍数座,结庐山间;远景群山叠嶂,云雾缥缈。图中山石、树木、屋舍多以枯笔勾皴,间以浓墨点苔,山川林木郁茂,笔墨苍厚浑穆。钱维城作品在《石渠宝笈》中著录达160件之多,是卷为《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龚贤《林溪图扇面》 清(1644—1911) 纸本设色
龚贤,清画家,山水画早期用墨简淡,着重对笔法的追寻,即“白龚”面貌。中年后思想及画风日益成熟,用墨苍润欲滴,意境雄浑沉郁,即“黑龚”面貌。
此扇面全幅一江两岸,萧疏平远,近坡树木姿态斜逸,中景江水大片空白,远山明净,有透气感。山石用淡墨,仅着少量浓色和苔点,简笔少皴,显得明丽秀雅。画面简淡雅洁,格调静润苍秀,体现了其栖寄高邈、不媚于今的志趣。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