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美国:马克·格罗特雅恩的“蝴蝶”与“人脸”

2015-11-25 22:41

  马克·格罗特雅恩,无题 ,2015,铜上油彩。

  展览地点:ANTON KERN GALLERY 532 West 20th Street

  展览时间:2015.09.10–2015.10.29

  在马克·格罗特雅恩(Mark Grotjahn)著名的“蝴蝶”系列和“人脸”系列绘画中,充满活力的编织线、分裂状的棱镜、相互捆绑着的线条,只有被置于艺术史的谱系中才得以了解它们的复杂性。而在他近期的雕塑作品中,运用手指创作的绘画、滴落或抛掷的颜料、戳孔而成的人脸形象,仿佛是在自我调侃其创作中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形式意识。就如同艺术家插在每张作品鼻子位置的长而细的管子一样,唤起了观众对类似呼吸、死亡、勃起、欺骗等情绪的感知。早期作品展示了相对多样的形状,这次展览中艺术家更倾向于重复某些似曾相识的形式:由纸箱制成的又高又扁的青铜质感的厚板,好像有着与《2001太空漫游》中的庞然大物相近的体量。可以看出格罗特雅恩不仅长期受到非洲和大洋洲面具的启发,石碑、巨石、以及双面祭坛画亦对他有较深影响。展览中由艺术家手工雕凿的纪念物给人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些造型使人联想到智能手机的轮廓。

  除了有关扩展绘画平面维度的探索和尝试外,展览中的作品更展现了艺术家对面孔的研究和关注。一些雕塑的特质——如对单纯正面描绘的克制以及往复环绕式的观看——使其绘画作品中本已具有的寓言性变得更加戏剧化:仿佛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被理解为拥有一张脸,正盯着我们看。在对作品正面视角和平面的大胆尝试和关注中,格罗特雅恩更好奇的可能是,当雕塑被拉平成了绘画,而不是绘画变成雕塑时会发生什么。一些厚板像墙一样的被乱涂乱画,另一些则像是将印象派风景画或战后抽象主义制成有着迷人色彩的3D版本。雕塑的青铜基座更是在颜料轻微氧化后加强了现代主义感(梵高蓝、加斯顿粉),亦如那些刻意被保留下来的纸板原本的波纹褶皱和裙边。

来源:艺术中国绘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