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快讯 | 群展“制作真实”在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开幕 聚焦摄影图像与真实现实

9月16日,由王麟担任策展人的大型群展“制作真实”在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开幕。作为该馆2023年专业项目中当代艺术展览的重头戏,展览聚焦于摄影图像与真实现实的关系,同时将问题拓展至当下图像生产与消费的讨论。参展艺术家有卜云军、董文胜、胡为一、李汉威、李舜、林科、刘思麟、卢彦鹏、史莱姆引擎、谭英杰、陶辉、田晓磊、王宁德、吴少英、吴雨航、杨泳梁、张明明、赵邦、宗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5e57e9a07d2feea64bff9b951e24fa9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7cc527e9dc29fa79774ea4433c0350ba.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e5042dad86029a6cce1febcbb1d6169e.png

在摄影术诞生之前,艺术家及艺术家工作室是那个时代唯一的图像生产者。权力控制图像,图像被制作,于是图像拥有权力,直到今天。自摄影术发明之后,摄影的记录属性一直被混淆为真实的现实。摄影史上充满了这样或那样的加工处理过的照片,各种形式的巧妙处理也必然是摄影生命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当下,数字媒体的发展与网络社交软件的兴起,使得“屏幕”成为图像生产与传播的最大战场,观众不再只是图像的观看者,同时也成为了图像内容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所有人都开始参与图像的制作并进行快速的传播。

展览的讲述从透镜与光学设备的出现如何影响人类的视觉观看开始,分为“观看与凝视” “光影实验” “屏幕与魔幻现实”三个章节,从物理显影——化学显影——电子显影等技术发展的脉络层层递进;同时,也是从手工技法与机械复制——摄影的边界与扩张——图像生产与制作的真实等不同阶段的美术史观念的变迁中徐徐展开。

“观看与凝视”章节展出了卜云军、董文胜、卢彦鹏、张明明、宗宁的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856e0381a29b60a90aafce2cfb8a416e.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3ee5028ba6fc543e03ec55d2e0a7775d.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d6794fd1c93ebc7f3307725bad7e35de.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af038ebc8310ec6823a03e32338b6b0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391534e0efc2fe2f66cc8732cd276fb9.jpg

卜云军的创作基于对图像的生产与观看的思考。他将摄影作为一种观看方式,用相机拍摄两件中国古代山水画。我们不再以审美的角度去观看一件作品,而是去着力辨认一些细节;董文胜《波澜恣意》系列作品是艺术家手持激光笔对着水面肆意挥画的行为记录。艺术家试图以身体、摄影、当代意识与马远的《水图》卷进行对话;卢彦鹏将两张不同时间的佛像与烟花从过往拍摄的照片中挑选出来进行搭配,进入他所享受的“摄影艺术家的时间”:在暗房中对着相纸沉思,仔细感受显影液、定影液的温度,等待图像逐渐显现,并最终叠加为一张新的图像;张明明的创作类似物影摄影,地面宣纸上挥喷的水墨与山间洒下阳光的照射共同形成了张明明创作的大地暗房;在宗宁的工作中,绘画是摄影创作过程中的一部分;宗宁的作品多数会借用一些古典名著、传说故事、浮世绘或者美术史上的经典图示;于是就有了两个故事的重叠;李舜在《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件作品中,通过素描与摄影的并置编织了一场“视觉谎言”,欺骗观众眼睛的同时,也对“写实绘画”、“纪实摄影”在当下的艺术性与功能性打上了两个大大的问号。

“光影实验”章节展出了胡为一、王宁德、吴宇航、吴少英的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20618e7d7e6df54bb2982b0bfb13033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696fc3dd03f67fa8fc38396448d43da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cc438f4ae6c5c675036a0ef2d2f3fa4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edc41638236161112de0f2181308e4a6.jpg

胡为一此次呈现的《侵蚀》系列始于2021年,他把在云南、西藏等地拍摄的山水景观胶片经由从自己身体内抽取出的胃液稀释再侵蚀,底片呈现出斑驳妖艳的色彩,以一种最身体的方式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王宁德在对摄影语言研究的基础之上创作了《有形之光》系列作品,他将一张完整的照片分割、计算、压缩和裁切,直立之后碎片的影子叠加还原成一张完整照片的影子图像;吴雨航在《舛误幻影》系列的创作中,将停产过期的波拉片相纸作为材料,在光和身体的互动中对负片进行感性书写,随后以一种游戏般的方式去生成“错误的”、带有伤痕的图像;吴少英的光影研究从摄影蔓延到了数字生成艺术,作品《行云》采取实时天气数据的微妙变化进而影响画面流动的效果,画面的变化又触发作品声音的随机组合,在色彩缤纷云彩的影片加上梵音的共振。

 “屏幕与魔幻现实”章节是本次展览体量最大的部分,展出了陶科、田晓磊、谭英杰、陶辉、杨泳梁、刘思麟、林科、李汉威、赵邦、史莱姆引擎的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f05a381372f1dd9faf2b4c922612d50f.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adc064f0f038be4a3e3ab0cc9fd8214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3917964dcc9ec726e6019a5f14d7513c.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63d7107a273286e93c511175475269f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a77c0da84ab6ea7a54e06ae7785df1be.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d8e401de0cbaa60ef1f0c956f9c39c80.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6f8bd89dbd1428a2226da2ee908861c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7beed7d7ebd568f46e29bf6e36dd0a7f.png

田晓磊的作品《屏幕福尔马林计划》呈现一种新的图像生产方式,过去、现在、未来统统被浸泡、凝固在屏幕之中,就像我们不断刷着手机的眼睛与手,毫无目的地在一个个APP中切换却怎么也停不下来;谭英杰的作品《长沙》是根据自幼对长沙的印象,利用游走在长沙大街小巷所拍摄的照片图像,制作的一个烟花穿过黑夜也穿过白昼的欢乐之城;陶辉模仿短视频的形式拍摄了《跳动的原子》。短视频平台后台算法根据用户的喜好推送相应的内容,让观众暂时忘记了沉闷的日常生活,从中寻找自我认同;杨泳梁将千万张图像通过挑选、剪切、重叠、组合,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与色彩的基础之上,将高楼、废墟、施工现场、甚至采石场等现代场景藏匿于山水之中;刘思麟在《无所不在》的系列创作中,让图像模仿旧图像及其文化符号,新作《游戏时间》系列中图像材料的来源更加丰富。曾经追求的画面的真实被艺术家主动消解,便捷、快速的分享平台大大加速了作品在大众层面的传播;林科在“天空绘画”系列中利用Photoshop与他所喜爱的水彩画进行了链接,通过几张图片的电脑处理与转化将人们带入了虚拟与现实世界的模糊边界的地带;李汉威将通过网络得到的二手图像转化成物质,最终再在展厅中通过图像雕塑导演、编排出这场事故的第二现场;史莱姆引擎在作品《艺术就是合作》中通过模仿不同网络视频页面广告的架构形成一个短篇合集,UFO、消消乐、网页游戏宣传、VISA推广等各类广告都以幽默调侃的形式指向Art is cooperation;赵邦的作品《云涂鸦》系列源自他使用Google map在美国的街道上游荡,随手利用卫星图像在活生生的现实中制造着虚假的中文涂鸦,以一种幽默的姿态重新审视文明之间的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85b8a1f3b37fc872781de82da1c982c2.png

以摄影为基础点向外扩散,艺术家们的创作透过摄影逐渐转入对于图像的讨论;从单纯的拍摄行为到利用暗房、曝光、显影等摄影内部手段,再到对照片进行剪切、挪用、拼贴、并置,利用不同的处理技术与工作方法探讨图像在这个时代的文化构建。

策展人王麟表示,在过去的十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网络关键词从“无聊”划向“焦虑”。因为闲暇时间都被碎片化的娱乐和信息消费所填充,“焦虑”也会迅速被各种娱乐的廉价快感所替代。我们很难逃离这个让我们产生依赖和渴望的运作机制,甚至已经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他希望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展览,借由艺术家提供的不同视角去思考在过剩图像的消费社会中图像生产的变化,重新审视日常关于图像的拍摄、制作、传播与消费。

我们总把拍摄等同于镜头代替眼睛的观看,然而在多数时候不但我们根本没有观看,甚至是在持续制造图像垃圾。我们应该思考是否要重新去学习观看?犹如尼采所认为的:学习观看,使眼睛拥有沉思的专注力以及持久、从容的目光。

展览将持续至12月17日。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