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1-21 23:04
绞胎又称搅胎。绞胎瓷器起源于唐代,器型多为枕、瓶、香盒,现存世完整器物较少。绞胎的发现几乎与三彩同步,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考古发现,绞胎与三彩的窑口相同。绞胎瓷器因胎色白中带粉红,既有称陶者,又有谓瓷者,各执一词,不一而足。
恰巧手边有近几年收集到若干片绞胎和绞釉瓷片标本(图1),现将其中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标本通过比对分析来观察绞胎与绞釉的细微区别及心得,供诸位方家分享。
一、绞胎罩透明釉(图2)从此片绞胎可以看出,胎体是由高岭土胎泥和掺有一定高氧化铁矿物的胎泥相绞,然后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褐、白两色泥料相绞、挤压、拉伸而形成的夹花就产生出了多种纹理,如木理纹、羽毛纹、团花纹、流水行云纹等。
二、绞胎罩透明釉点绿彩(图3)在绞胎罩透明釉的基础上,为加强器物的外观效果,便出现了在外层的透明釉中散点绿彩的装饰手法。其他工艺同上。
三、绞胎褐色釉三彩(图4)绞胎瓷器外壁施釉,有白釉、青釉、绿釉、三彩釉。以黄釉居多,三彩釉最少见。仅见的完整器是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三彩绞胎骑马射雕俑,马通体为褐黄色,布满木纹状花纹,骑士身体及佩剑部分在褐色釉的基础上点有绿彩。
笔者这片绞胎三彩瓷片,是以黄色、褐色、绿色釉为主体,稀薄部分为透明釉,从外观可以直接看到两色绞和胎体。既有三彩之美观,又能显现出器物的绞胎特质。实为不可多得的标本。
四、绞胎贴面(图5)绞胎贴面器物可以从瓷片截面看出胎体是由素胎之外层再贴绞胎制成(图6)。有观点认为绞胎贴面器物为二次烧制,但从标本显微特征观察,素胎与绞胎结合很好,并无二次烧成迹象。但并不排除有二次烧制的工艺。这方面的详细论述可见高阿申先生与钱伟君先生合撰的《唐绞胎器的胎、釉和制作工艺研究》。
五、所谓绞釉(图7)绞釉似乎为绞胎贴面工艺的演变,现在所能见到的绞釉瓷片标本,可明显看出绞釉部分与素胎之间的分界。同一片标本上绞釉成分有厚薄不均的现象,表现出“厚处如贴胎、薄处如施釉”的特点。从标本显微观察判断,实际所谓绞釉器物的外层是一种薄贴或蘸和胎质绞泥后再挂釉烧制而成。这样的判断是否成立,也是所谓绞釉器物需进一步探究的地方。
六、绞泥紫砂(图8)从现存考古发现的证据来看,绞胎、绞釉工艺在宋靖康之后就已失传。到了清代嘉道年间,瓷器图案上仿木叶、大理石纹的出现,其渊源还在绞胎、绞釉。图8为一片清末期绞泥紫砂茶盏标本,从其特征中就可看出绞胎贴面的制作工艺。
文中所列绞胎、绞釉标本具有的共同特征是釉面稀薄,密布细小蝇翅状翘片,纹片紧密、片片泛光。釉极薄处达到十分之一毫米,釉厚处如瓷枕底部流釉、积釉达到四毫米左右。上彩时应用多种工艺,釉下、釉上挂彩都有。胎质多为陶胎,色泽有白色、粉色、褐色、灰色、黑色几种。鉴于当前造假手段也与时俱进,提醒大家在遇到整器时不要轻易下手。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黄文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