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1-21 00:00
sczz029
《收藏》杂志官方微信,以21年专业积累为大家提供古玩收藏的常识性阅读,每天推送新鲜、有趣、有用的独到资讯,立志做每位订阅者的趣味移动博物馆,将诸位的时间缝隙填补得意趣盎然。
清代中期,扬州经济富庶,文化兴盛,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扬州画坛人文荟萃,画派纷呈,其中以“扬州八怪”最具影响,其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海派及近现代绘画产生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扬州八怪“虽“怪以八名”,但自清以来享有“八怪”之称者就有15人之多。考虑到他们的书画风格相近,依据他们艺术成就的高低,本展览采用了清末李玉棻在《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所列的8人,分别是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郑夑、李方膺和罗聘。
“扬州八怪”以怪著称,系因他们的艺术风貌背离了当时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画派。清代的正统画派包括以“四王”为首的山水画派和以恽寿平为代表的花鸟画派,他们受明末董其昌等文人画风的影响,讲求恪守古法,到了后期更是陈陈相因,比较缺乏生气和个性。“扬州八怪”主要继承了明代陈淳、徐渭及清初石涛、八大山人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反对泥古不化,主张重创新、抒个性,表现出对现实的关注,拓展了文人画的思想内涵,顺应了社会和时代的审美趣味和需求。
“扬州八怪”主要以泼墨写意花鸟画为主,诗、书、画、印融会贯通,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形式,并以金石书法入画,崇尚恣肆雄强的磅礴气势和朴茂奇崛之美,在艺术面貌上开一代新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郑燮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是“八怪”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无论在实践和理论上皆有突出的成就。他曾任山东潍县知县,为官清正,关心民间疾苦。因开仓赈灾,被诬告贪婪,罢官归家,有“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之美誉。回扬州以卖画为生。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取法石涛,又师徐渭、高其佩笔意,潇洒活泼。主张学习古人要“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以草书、隶书之法画兰竹,形成了删繁就简、清新脱俗的个人风格,藉笔墨将其兀傲不平之气抒发出来。创作理论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段论,说明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至今仍有指导意义。郑板桥的诗词多表达对国计民生、人伦道德的关心,他曾说:“若王摩诘(维)、赵子昂(孟頫)辈,不过唐、宋间两画师耳!试看其平生诗文,可曾一句道着民间痛痒?”这种为百姓着想的观念是难能可贵的。其书法以画法入笔 ,创“六分半书”,纵横错落,飘洒有致。
《竹石图》作者用简劲的笔锋,勾勒出坚硬的岩石,气势雄伟,好似深山危崖之一角,又一种天然自成之趣。在整个坚硬瘦石折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皱,崚嶒之态顿出。石前新篁修竹数枝,瘦劲挺拔,竹枝不高,竹干极细,但不脆弱,极其傲然。笔致灵动疏爽,竹浓石淡,浓淡辉映,妙趣横生。
“怪”事:
【三段论与“胸无成竹”】
郑燮在创作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辩证地论述了艺术的创作过程。“眼中之竹”是对自然实景的感性认识,“胸中之竹”是经理性思考后的创作构思,“手中之竹”是用笔墨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三者既由此及彼阶段上升,又非直接地转化。尤其是“胸中之竹”这一阶段,随时都有可能在创造中因灵感的火花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此,郑板桥又提出“胸无成竹”之说,即下笔时不受原有画竹法则的束缚,而是随手描绘,从而达到“趣在法外”的艺术境界。
【明码标价的“笔榜”】
郑板桥从不避讳自己写字作画是为谋生,他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张贴笔榜,将自己的作品作为商品推销,明码标价,按质论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明确表示最好用现银来买他的字画,其余一概免谈。
李鱓
李鱓(1686-1762年),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墨磨人等,江苏兴化人。曾以画入宫廷充当内廷供奉,因“才雄颇为世所忌”而被排挤出宫,后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为政清简,深得百姓爱戴,却因触犯权贵而被罢官。之后,便往扬州卖画。李鱓在宫廷中曾从蒋廷锡学画工细妍丽的花卉,之后师从指头画家高其佩,在扬州又取法石涛,画风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他主张绘画要“自立门户”,但自己的画风却多为继承前人的成果变化而来。善画大写意花鸟,题材广泛。精于诗书画的结合,以题诗发挥画意,立意不时关乎民生。用笔挥洒自如,泼墨酣畅淋漓,一反文人画的文秀纤弱,易之以奔放豪爽之格。张庚评其画道:“纵横驰骋,不拘绳墨,而多得天趣。”
1756年作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此作为竖构图,全景式布局,以斜角取势。笔墨酣畅淋漓,利落洒脱,技巧纯熟,功力深厚,率意中见纯真。笔法有张有弛、有快有慢、变化丰富,墨色浓淡相宜且虚实有度。石头以横笔侧锋横扫而成又略施赭色,树木则勾画皴擦而成。树叶用三绿加墨直接勾画而成。石榴和各种花朵都是勾画后加之赭色、白粉、胭脂等色晕染,使画面色调鲜丽多彩,高贵典雅。风格除作者之本色外,仍保留有南沙风致。
设色绢本
1766年作
1744年作
五松图
福禄五松图
“怪”事:
【神兽与鳝鱼】
李鱓的“鱓”字,有两种读法,一读为tuó,即鼍,也就是扬子鳄,在古代被视为神兽。当年李鱓在临淄为县令时,人皆知为李tuó,因为官老爷的名字是不能念错的。另一种读法为shàn,即鳝。李鱓落拓江湖,多次题画署名为“鳝”,自认为是田间鳝鱼而已。从鼍到鳝,也就是从神兽沦为普通小鱼,多少反映了李鱓“两革功名一贬官”的坎坷命运。
【写意花鸟之前驱】
李鱓以写意花鸟画的成就名居扬州八怪的前列,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拓展了写意花鸟的取材领域,将葱、姜、瓜、茄、辣椒、茭白等一一入画,并将诗书题跋与画面结合,点出深意,而且扩大题诗在画面上所占的空间,大有书画不分、喧宾夺主之势,实际上却利用书画的相生互动加强了画面的气势,造成不守绳墨的奇效。李鱓的写意花鸟笔致简练,水墨酣畅,突破了正统画派恪守古法的陈套,成为其“怪”之所在。
金农
金农(1687-1764年),字寿门,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二十几种,浙江杭州人。博学多才,工诗词,精鉴赏,兼善书画、治印。在“八怪”中,其学识修养最为广博。性情孤高,曾被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落选后心情抑郁,遂周游四方,终无所遇。晚年居扬州僧舍,以卖画为生,至衰老穷困而死。善画梅竹、人马、佛像、山水等,“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气”,笔法稚拙,意境奇奥,肖像画追求于似是非是之间,开辟了文人肖像画领域。其书法独创一种自称为“漆书”的字体,富有金石味。诗文有《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传世的金农作品中有一部分由其弟子罗聘、项均和童子陈彭代笔,其亲笔之作有《山水人物》册、《礼佛图》、《月华图》等。
上海博物馆藏
冬心先生的作画时间仅十六、七年,其传世作品必然有限。在其署款的作品中有三类:一为亲笔,二为代笔,三为伪笔。三类中,亲笔最少。亲笔画,如此画者,其重要特征是,画与字的笔法、笔性的一致。试看图中,梅的枝干与其题诗的漆书,有着相似的松灵中的沉着,舒缓而鲜明的节律。这种一致性发自内在性灵,是摹仿不出的。
壬午(1762)年作
上海博物馆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京博物院藏
梅花图 轴
梅花
梅 立轴 水墨绢本
“怪”事:
【柳絮飞来片片红】
金农客居扬州,某日一盐商宴客,席间有人提出以古人诗句“飞红”作为酒令。轮到这位盐商时,他苦思冥想才吟出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众客哗然,雪白的柳絮如何能片片红,认为是他信口胡诌,正论罚间,金农起身说道:“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他引用得很正确。”众人不信,要求吟出全篇,金农诵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齐叹先生的博学。而事实上,这是金农随口作出为盐商解围的。盐商自然大喜,第二天就送了不少银两酬谢金农。
【漆书】
金农向以隶书见长,他的隶书得力于《西岳华山碑》,圆笔为主,朴厚飘逸。后来,他受《禅国山碑》和《天发神谶碑》的影响,字体方中见圆,横粗竖细,变隶书的扁平结体为纵长,逐渐向奇崛险劲转变。在不断揣摩的过程中,金农以截豪秃笔作横画粗短、竖画细劲、雄奇恣肆、斩钉截铁的方笔字,“漆书”应运而生,体现了金农独特的个性。
高翔
高翔(1688-1752年),字凤冈,号西唐,又作犀堂、西堂、樨堂等,别号山林外臣,江苏扬州人。一生布衣,性格清高孤傲,与汪士慎意气相投。青年时便与寓居扬州的石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石涛死后,高翔每年为他扫墓,直至辞世,可见受其影响之深。善画山水,其次是梅花。山水画取法弘仁、石涛,用笔简练秀雅,但大幅山水缺乏气韵,笔墨松散,然取材于扬州的近景山水则别具情趣。高翔与汪士慎皆以梅花名世,又各具特色,金农评道:“画梅之妙,在广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画繁枝,高西唐画疏枝,皆是世上不食烟火人。”擅八分书,工篆刻,师法程邃,与汪士慎、丁敬齐名。又与高凤翰、潘西凤、沈凤并称“四凤”。能诗,其子高增辑其遗诗成《西唐诗钞》,惜已失传。
画面构图简洁明晰,院落和房舍散布,古树参天,江中一渡船,船上人物以最简洁的笔调勾成,不能再减少一笔,而人的动态已被表现得十分清晰,作者功力由此可见。
夏山草庐
高翔擅山水、梅花,清简瘦硬,在“扬州八怪”中可称逸品,金冬心每称之。此图写乔柯崇岗之下,绿蕉翠竹之间,有士子读书茅堂,窗外泉声淙淙,日长山静。笔墨简淡,清气满幅,可以想见画中人与执笔作画人之高致。是其真迹中之佳者。
这幅《弹指阁图》正是这种特色的具体表现。竹门、篱笆、古树、鸟巢、人物烘托着一个小小的佛龛,肃穆幽雅、煞是宜人,然而这只是内境实物,目光向上眺望时,则是长题、天空。那偌大的空白,正是高翔宏大气度的生动表现,正是高翔的宏大气度与秀逸雅静相融合的结晶。高翔《弹指阁图》画了大小、长短不同的三幅分送友人。扬州博物馆那幅是接近方形的(68.5×38厘米),本幅则是长形的(132×31.5厘米)。由于它长,在表现上述特点上便占了便宜。
弹指阁
扬州市博物馆藏
《弹指阁图》画绘竹门篱笆的庭院里几株老树枝干挺拔,古藤萦绕,树叶有的线勾,有的墨点,浓淡互衬。右边楼屋便是“弹指阁”,建构奉愫平正,简洁大气,在芭蕉、竹林的掩映下,更见幽雅之韵。院中的两个人物,一执杖,一躬身,似在相互交谈,虽寥寥数笔,造型简练,却栩栩如生,微妙传神。在这静谧安详的氛围之中,这样的人物形象处理,给人一种超然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行笔错落有致。以淡墨勾润,浓墨点视,清疏中流露出一股秀逸的气息。人物刻划,寥寥数笔,神情动态,栩栩如生。诗题与画意,浑然一体,耐人寻味。此图不仅是高翔的写实佳作,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溪山泛舟图
山水
“怪”事:
【剩有诗人过墓门】
写意画大师石涛晚年寓居扬州,在大东门外临溪筑大涤草堂,与高翔家近邻。当时高翔尚年幼,石涛比他大四、五十岁,两人却结下了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石涛去世时,高翔年仅20岁。自此以后,每逢春天,他便去为石涛扫墓、祭酒,至死从未停歇。诗人闵帘风以“可怜一石春前酒,剩有诗人过墓门”之句盛赞高翔的品行。
【书余】
高翔题画,创书余之说,意思是自己的画仅是书法之余事,譬如先有唐诗后有宋词,可见其对书法自视甚高,不肖为画工也。中国文人画的重要特征是以诗书入画,具有强烈的书卷气息,而不是色彩浓烈、描摹工细的院体画或工匠画。高翔以书意入画,画面中自然表现出书法用笔的灵动飞扬。
(本文资料来源于故宫官网)
来源:《收藏》杂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