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1-03 09:04
汉字意象海报展开幕式
“2015年10月23日下午,筹备近半年时间的“汉字意象海报展”暨“文字设计的世界•西安论坛”于西安当代美术馆正式开幕。本次活动由西安当代美术馆、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主办、平面为墙西安设计师联盟组织发起、执行,并得到诸多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事业单位的热情赞助。此次活动由“汉字意象海报展”及“文字设计的世界•西安论坛”两个部分组成。“汉字意象海报展”于2015年8月15日公开征稿,至10月15日截稿。在短短两个月间,先后收到来自国内乃至澳门特区的稿件共计796件(套),总投稿人数305人,其中外埠投稿207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本埠投稿人数98人,约占总比例的三分之一。稿件质量上乘,表现体裁丰富,充分显示出设计师们对汉字设计的高度热情。在场嘉宾及观众对本次活动无不给予了极高评价。
韩国文字研究学者刘贤国教授与孙明远
2015年10月24日,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新石刻馆多功能厅及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分别举行的“文字设计的世界•西安论坛”,更受到了全国汉字研究、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爱好者的极大关注,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文字设计的世界•西安论坛”是国内首次由中日韩三国文字学者组成的文字设计专业论坛,特邀嘉宾包括日本活字史研究家小宫山博史、筑波科技大学教授刘贤国、湖南师大美术学院副院长李少波、方正字库高级字体设计师汪文、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刘钊、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孙明远(美国圣何塞大学副教授金昌植因航班延误未能及时到场)。特邀嘉宾分别从活字字体史、设计理论、设计实践、设计应用、字体设计教育等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东亚汉字文化圈中,中日韩三国字体的发展历程、字体设计开发的现状,并对中文字体设计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论坛下午在省美术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
上午在碑林博物馆举办的讲座中,小宫山博史先生以“19世纪的欧洲与亚洲的宋体字开发活动”为题的演讲,拉开了论坛的帷幕。小宫山博史先生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19世纪欧洲与亚洲的宋体字开发情况。19世纪的宋体字开发与西方汉学的兴起、传教士在东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时期开发的用于近现代活版技术的楷体、宋体等活字,最终成为东亚汉字文化圈汉字活字字体的源流。小宫山博史先生强调,对于汉字设计、文化的研究,应该纳入全球化视野,进行多方面的考察。
方正字体高级设计师汪文先生
汪文先生发言的主题是“中国古代字体——典故与新生”。汪文先生从上古时代开始,详细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字体的演变。汪文先生更结合自身的设计实例,详尽介绍了方正字库如何研究与挖掘中国古代字体的造型与精神内涵,开发计算机用的数字字体。汪文先生认为,整理和开发古典字体,是延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责任。
著名文字设计师李少波教授
李少波先生以“字体知行”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他从自身经历出发,回顾了学习、工作的历程,并集中介绍了近些年进行的字体研究、字体设计的详细情况。其中包括“字之城——中国城市文字字体研究”、“国家大剧院导视项目”以及正在研究、开发的“教科书体”项目。李少波先生认为,在当代背景下,应该从文化人类学、设计学等多种角度对文字设计进行详尽的考察。下午,论坛移师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报告厅继续进行。首先,刘贤国先生以“韩国活字的诞生——近代朝鲜文活字的原型与谱系”为题,介绍了1820年至1945年,125年间韩文字体的发展,这是他25年来研究的集大成。刘贤国先生还介绍了他正在着手的楷体韩文活字开发情况。他认为,韩文字体设计是东亚汉字文化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韩两国间应该加强字体开发交流、合作。
讲座中的中央美院刘钊教授
刘钊女士发言的题目是“汉字创作一席谈”。刘钊女士以策展人、设计师、教师的身份,从个人创作、教学经验出发,介绍了历史古迹、民间、日常生活、设计活动中关于文字的新发现。刘钊女士指出,应该从汉字形成规律、特征、传统承载、当代文化呈现、跨地域文字交流等不同视野下,展开汉字设计的研究,为当代文字创作提供了更多创意灵感。
孙明远先生以“20世纪初期的中国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活动”进行了演讲,介绍了汉字活字字体在中日两国的发展、流变以及中国民族资本开发金属活字字体的盛况。孙明远先生还特意介绍了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小组对中文字体设计的历史贡献。他认为,中文字体的设计、开发,应该建立在对先贤的尊重和理解之上,温故知新,是字体设计、研究领域中应有的态度。
特邀嘉宾的发言结束后,论坛特意设定了自由讨论时间。特邀嘉宾与听众围绕着文字设计、文字历史研究、字体教育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西安碑林碑亭前合影留念
各位学者的发言从不同侧面,为我们呈现了“文字设计的世界”的深度及广度。文字设计如同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却又不受关注,如果没有文字设计意味着文字失去了载体,意味着失去了对文字的可读性、审美性的追求;如果从更为宏大的视角考察,离开了文字设计,意味着失去了民族、国家、历史、技术的记叙和表现。正如小宫山博史先生所强调的,无论是字体设计师、使用字体的平面设计师以及阅读字体的读者,都应该对文字设计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我们认真审视汉字,也许会发现传统的强大力量,而这正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之一。也正是怀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让这些活字设计专家进入这些看似日常而枯燥的领域默默耕耘。
最后,衷心感谢策划、发起本次“汉字意象海报展”暨“文字设计的世界•西安论坛”的雷志忠、孙明远先生,各位远道而来的嘉宾以及诸多投身于发扬传统文化的企事业单位。正如著名设计教育家党晟先生所言:“为什么尽管从上个世纪20时代开始就有废除汉字的声音,但是到现在,乃至未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一千年汉字都不会被废除?这就是传统的力量,传统是有生命的,无论爱汉字也好,恨汉字也好,争论没有意义,汉字还活着,这就是事实,与其总是要将汉字与西文比较起来有哪些长处、缺点,不如像大家这样,努力为这个传统增光添彩!”。
(撰稿:胡晶)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