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关注南京大报恩寺地宫铁函打开:金塔内可能藏珍宝

前几日,南大同学打来电话,说我们南大读书时,我们的班主任贺云翱老师在参加金陵大报恩寺地宫的发掘工作,逐开始密切关注,随着日期一天一天过去,媒体报道的日益清晰,让世人瞩目的金棺银椁开启时刻与奥运会开幕式的同步进行,让我们兴奋与激动和无限期待。。。。。。。。

 

 

最早的媒体报道:

2008年01月08日

 

大报恩寺遗址处首次发现了地宫

  我国唯一一座被史料记载的琉璃宝塔———金陵名刹大报恩寺被世人称作“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自去年3月起,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专家开始对大报恩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近日,发掘有了重大进展———在该遗址处首次发现了地宫,并在附近的水井中发现了部分精致的佛像。

考古专家们正在现场忙碌,地宫前方的地面尚未开始发掘。对比历史上大报恩寺塔建筑的图片可以判断,地宫前方及四周在当时应该是石栏杆、台基及望柱等。

  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回忆说,三藏塔的地宫在汪伪时期曾经被日军盗掘,发掘出了一只锦盒,密藏着唐玄奘法师的顶骨。《金陵梵刹寺》中曾经记载阿育王塔地宫内藏有佛舍利、佛爪和佛螺髻发,而阿育王塔遗址与大报恩寺塔遗址范围重叠,此次发现的地宫究竟是哪个塔的地宫尚未确认。现场考古专家告诉早报记者,对新发现地宫的考古发掘准备放在春节后,要知道地宫内是否还存有佛骨舍利、佛爪和佛螺髻发还要等一段时间。

  据该考古专家介绍,大报恩寺遗址附近还发现了一口水井,在该水井内出土了做工精致的佛像。专家称,根据考古经验初步判断,佛像应不是当时就埋在水井之中的,而是大报恩寺塔倒塌时掉落在水井内的。

  文献资料表明,明朝永乐年间,成祖朱棣夺取了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后,为报答生母高丽(今朝鲜)人碽妃的养育之恩,在孙吴长干寺、南朝梁阿育王寺、宋天禧寺、元慈恩旌忠寺的旧址上,兴建江南巨刹大服恩寺和大报恩寺塔。工程十分浩大,光建大报恩寺塔,就耗费248.5万两白银,十万军役、民夫,在工部侍郎黄立恭和三宝太监郑和的监督下,整整忙了19个年头。据史料记载,在大报恩寺塔中,永乐皇帝朱棣确实摆放了不少“宝贝”。

 

2008年04月21日

 

南京大报恩寺考古现场塌方 两民工被活埋

 

 

2008年07月18日

 

  7月17日,备受关注的南京大报恩寺塔地宫开启,撩开神秘面纱的一角。地宫呈圆形,直径2.2米,考古人员在第一层发现大量铜钱,将继续挖掘。曾有“天下第一塔”和“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的南京大报恩寺塔,系明成祖朱棣为纪念其生母于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始建,与罗马大斗兽场、比萨斜塔等一道被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图为考古挖掘现场。中新社发王国安 摄

  最新进展:南京大报恩寺挖出“铁函” 可能藏金棺银椁(图)

 

经常与罗马大斗兽场、比萨斜塔、中国万里长城等并提的金陵大报恩寺塔,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年(公元一四一二年)。当时,明成祖为纪念其生母,建大报恩寺及九层琉璃宝塔,征集了天下夫役工匠十万余人,耗银二百四十八点五万两,历时十九年才完工。这一恢弘建筑在存世四百四十多年后,于一八五六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长久以来,学界一直猜测被毁的大报恩寺塔地宫下埋藏着众多惊世宝藏和文物,但到底有些什么文物,一直没有肯定的答案。

  从去年开始,南京市文物考古队伍对大报恩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确定了大报恩寺遗址范围并发现了大报恩塔的地宫位置。此后,社会各界尤其是考古学界、史学界就对地宫十分关注,期望通过考古发现厘清明成祖朱棣生母到底是谁等历史谜团,有专家甚至称,大报恩塔地宫的考古发现将有可能改写现有明史。

  但当天地宫的开启只发现了地宫的形状。考古人员介绍说,打开地宫上覆盖的石板后,发现地宫上面有一层铜钱。至于下面还会有什么发现,只能等今后一段时间的考古发掘。“但可以肯定的是,地宫没有被盗掘过”,负责考古发掘工作的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说。

  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地宫的入口呈圆形,直径约为二点二米,考古人员正在地下小心清理、挖掘。“考古发现是一个逐步求证、认识的过程”,华国荣说,“今天只是打开地宫的首日,相信随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围绕地宫的谜团终将揭开。”

 

 

 

 

2008年07月18日

 

起吊第一块石板 通讯员 施轩 摄

被清理出来的铜钱 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惊喜!大报恩寺地宫出土神秘舍利函

  它是一口“井”,平淡无奇,让人有点失望。昨天上午9点,它在尘封了五百八十多年后轰然开启,给人们带来了惊喜——考古人员在大报恩寺地宫发现了一个舍利函。舍利函里会不会是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地宫里面还有什么珍宝?随着地宫的开启,又产生了新的、更大的谜团。

  真容

9:30,记者获准靠近发掘现场,但也只站在10多米外远观。只见遮挡大棚里一片忙碌,根本无法获知进展情况。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有货!地宫上架了一具5米多高的钢架,用滑轮和小筐起运地宫中的物品。此前关于地宫是个“空盒子”的猜想可以被否决了。

  到底出土了什么宝贝?现场工作人员讳莫如深,就连在入口处把守的保安也笑而不答。

  16:00,终于等来好消息。记者们被允许分批进入考古现场,每一批只能在地宫旁停留10分钟,这在以往的考古发掘现场是没见过的。

  揭开神秘的面纱,地宫的构造其实很简单,简单得让记者有些失望——就是一个口径2.2米左右的大圆井。

  “这是采用挖井的方式建造的地宫,用一层夯土一层碎石填埋而成。发掘这么大的地宫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我们也非常慎重,事先准备了多套方案,但在发掘的时候几乎没遇到什么困难。”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介绍,大报恩寺地宫的形状比较独特,是上圆下方,而且采用竖穴的形式,而一般的地宫都类似于古墓,有甬道、有门,它是一个例外。

  一位专家分析认为,法门寺地宫采用的是横穴式,有甬道;雷峰塔虽然也是竖穴式,但它是多边形的,而不是圆形。“从目前全国发掘的40多个地宫来看,圆井竖穴的方式比较罕见。上圆下方,也暗合了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理念。”而且这位专家说,这种一层夯土一层石的砌法,也是皇家大型建筑的地基模本。

  发现

  铜钱下面埋藏着铁质舍利函

  “在距地表4.2米的地方,我们发现了两块长80厘米,厚10厘米左右的大青石板,外围有积水。把它们取开,下面是一个石筐。”华国荣说,这个发现让考古人员惊喜不已,一般而言,石筐内会有存放舍利的铁函或者石函。

  谜底并不能马上揭开,因为现场环境文物专家有点担忧:石筐外有积水,但里面没有。“积水多是好事。文物完全泡在水里,与外界环境隔离,会很安全,通常都会很完好地保存下来。最怕的是半干半湿的环境,一些金、银质地的文物容易生锈。”

  担心文物受到影响,有三位文物修复专家在现场坐镇指挥:南京博物院的奚三彩、首都博物馆的王亚蓉、南京市博物馆的王桔生。一旦有紧急情况,他们将立即给出相应的建议。为了文物不受损伤,地宫考古须不间断进行,从昨天上午开始一直到今天凌晨4点才会结束。

  华国荣表示:按照地宫的规制,石筐里一般是有函的,可能是银函,也可能是金函,但现在石筐里面的东西被铜钱覆盖住了,一定要把铜钱清理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发掘,到时候石筐里有什么,就会水落石出了。

  工作人员随后对方形石筐进行清理,存放在表面的是数量众多的铜钱。虽然经历了近600年,仍然可以看出,铜钱是用绳子串着的。铜钱被淤泥糊得“面目全非”,凌乱地铺了满满一层。“我们看到了一些还没腐烂的串钱绳,因此推测当初铜钱应该是串起来整齐排列的。”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说,摆放铜钱是符合古代地宫制度的。古代有“以财富礼佛”的观念,这些铜钱就是用来礼佛的,它们被供奉在地宫中礼佛祈福。

  这些铜钱会是哪个朝代的?华国荣介绍说,目前还没清洗,没有辨认出上面的文字来。一位专家认为,一定会有永乐通宝,这个寺庙是永乐帝建的,史料记载朱棣曾经赏赐给大报恩寺很多永乐钱。明初推行纸钞为主的货币流通制度,使用大明通行宝钞,铜钱铸禁无常。朱棣即位后,出于外交和对外贸易的需要,于永乐六年(1408年)开铸永乐通宝钱,“至九年又差官于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四布政司铸永乐通宝钱”。不过,永乐通宝钱在国内出土的数量不多,甚至许多明清时期的钱币窖藏不见一枚,因而很珍贵。

  到昨晚8点,记者得知,考古人员已经清理完了铜钱,在铜钱下面果然发现了一个铁函。铁函内就是舍利函!据了解,铁函一般分三层,法门寺地宫的舍利函多达八层。从以往诸多地宫出土的舍利函来看,从外到里一般会有石函、铁函、银椁、金棺、水晶瓶等。而最珍贵的舍利放在最里面,一般装在水晶瓶内。

  这个舍利函中存放的会是谁的舍利?据一位现场的考古专家透露,此次发掘最大的期待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据了解,目前发现的唯一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节中指骨。法门寺和大报恩寺是等级最高的皇家寺院,明初国力的强盛和朱棣对大报恩寺的重视,让现场的考古专家对舍利函充满了期待。

  不过,见证了山东汶上佛骨出土的汪海波则推测,有可能是七宝舍利。他认为,这些舍利子应该是郑和通过交换而来,所以,应该是七宝舍利。

  据了解,地宫发掘的舍利主要有三种,一是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二是高僧舍利,也是出土最多的,具体是哪位高僧,在地宫中会有记载;还有一类根本不是舍利,而是替代品,用玛瑙、宝石或其他东西替代舍利放在函中,而这也是符合佛教经义的。

  专家表示,将在两三天后才能将舍利函打开,届时谜底将揭晓。

杭州雷峰塔、法门寺的地宫在开掘后,经过一些处理,都向公众开放,大报恩寺地宫的发掘现场会不会保留下来,供市民参观呢?南京大明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军说,答案是肯定的。

  市民最关心的还是地宫中到底藏有什么宝贝,何时能一睹它们的真面目?南京市文物局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曹志君说,雷峰塔地宫发掘后,是在现场建了一个展览馆,将出土珍品展示在馆内,而法门寺地宫则是在旁边建了一个博物馆,陈列文物。大报恩寺的地宫出土文物采用哪种方式展示,现在还没有定论,要根据国家有关文物法的规定,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最后来决定。

 

  

  地宫考古惊喜多多

  陕西法门寺地宫:1987年4月3日,西安法门寺佛塔施工现场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洞口。之后,考古队员在大殿后发现了一个踏道,由此进入地宫。地宫中出土了大量雕像、丝织品等文物。最珍贵的是在密龛中寻找到的一个铁函,里面套着7重精美宝函,从铁函夹层中寻找到了一枚真正的佛骨舍利,这是世上仅存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

  杭州雷峰塔地宫:2000年2月,浙江省开始对1924年倒塌的雷峰塔遗址进行保护性考古发掘。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传说和文史记载中的地宫,后出土68件珍贵文物。其中最珍贵、最有研究价值的,是包括银质鎏金金涂塔在内的金银器。根据史料的记载和雷峰塔遗址中出土的碑文,神秘的佛螺髻发就应该供奉在金涂塔内的金质容器里。

  陕西秦陵地宫:2002年1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秦始皇陵区进行物理探测,动用了重力法、磁法、电法、放射性法、弹性波法、核磁共振法、地温法、测汞法等8大类22项物探手段“透视”秦陵地宫。勘测结果表明:秦陵地宫就存在于现封土堆之下,地宫主体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边沿有一圈高出地面30米的夯墙,东西两侧各一条墓道;秦始皇的墓室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

  山西龙泉寺地宫:2008年5月,山西晋阳古城宗教区太山龙泉寺修建消防蓄水池时,发现了一座用砂石筑砌的大约1平方米的地宫。经过发掘,地宫内出土了一座长约80厘米的长方形石函,里面依次装着木函、鎏金铜函、银函、金函,造型和装饰图案都非常精美,呈现盛唐风貌。

----------------

 

 

南京大报恩寺挖出“铁函” 可能藏金棺银椁


清理出的石函
清理出的石函


  大报恩寺地宫昨挖出个“铁盒子”

  专家推断封存600年的“铁函”里可能藏有金棺银椁

  金陵大报恩寺地宫昨日终于打开,昨天,南京市政府召开了首场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地宫挖掘的“新发现”——直径2.2米的圆形沉井式地宫里,距离地面4.2米的地方,有四面石板围成的一个方框,两块盖板揭开后,一层铜钱散落在一个80厘米长宽的石函上。后经记者采访获悉,石函里还有一个58厘米见方的铁盒子,专家称这是地宫的心脏叫“铁函”。

第一块石头起吊。
第一块石头起
目前铁函已被妥善运至南京博物馆,里面究竟藏了什么宝物,引起专家们又一轮的猜测。

  地宫肯定没有被盗窃过

  “虽然此前很多传闻称,金陵大报恩寺地宫是被盗窃过的,但从目前的挖掘情况来看,可以肯定地说,该地宫完好无缺,从未被盗窃过。”昨天下午3点,首场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地宫考古新闻发布会在晨光宾馆召开。会上,南京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做了情况介绍。

  去年年底,确定了塔基;今年4月,发现了地宫。到目前来看,地宫直径为2.2米,深5米,其建造是很规范的,一层石块加一层夯土,在对地宫内部进行清理时,到达4.2米深时,发现了石板,从大前天开始,2块石板被起吊,一层铜钱显露出来。“这些铜钱,原先是用绳子串起来的,几百年来,绳子烂掉了,铜钱就散落了,在铜钱之下,是一个80厘米长宽的石函。”因为铜钱上尽是泥土,所以字迹分辨不清,要等进一步清理。华国荣介绍,这个石函是放在四个石板砌起来的空间里的,从常规来看,石函中一定是“有东西的”。另外,从被吊起的石板来看,上面没有文字记录。

  现场用冰块为文物降温

  华国荣表示,此次地宫挖掘,启动了考古、文物保护和安全保卫及媒体宣传等4大方案。就文物保护方案来说,为让文物万无一失,这次发掘用上高科技手段。一打开地宫,专家们就开始检测水样和土样。因为气温太高,还采取了冰柜和冰块来冷藏文物。据悉,现场还备了氮气,一来可以降温,液氮可以冷冻,二来惰性气体可以防止氧化。

  重建:需掏7亿多人民币

  拟重建的金陵大报恩寺塔文化园区,占地约115亩,一期用地约80亩,建设包括塔区、庙区、遗址区、沿秦淮河文明商业一条街等4个部分。建筑面积为6万平方米,一期投资约7亿元,今年开建,3年内完成。

  据悉,该项目定位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园区,由全国著名古建专家、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主笔设计。建成后将重现古长干里文化街区风貌,与中华门城堡、南门老街、“1865创意园”、雨花台连成一片。

  铁函中可能藏着舍利象征物

  记者就挖掘出的石函和铁函,采访了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的贺云翱所长。他表示,说到铁函内的藏宝,最让人叹为观止的要数法门寺的地宫了,出土了大量雕像、金塔、丝织品等文物。珍贵的是在密龛中寻找到的一个铁函,铁函夹层中珍藏了一枚真正的佛骨舍利,这是世上仅存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

  那么,大报恩寺铁函里是否有佛骨舍利呢?贺云翱说,如果有,可能只是象征物。因为大报恩寺琉璃塔是朱棣为了纪念他的生母而建设的,并不是为了某个高僧。贺云翱认为,铁函里可能会有金棺和银椁。他进一步介绍说,通常地宫里发现有三种安放舍利的方式,一种是释迦牟尼的舍利,这最了不起;一种是高僧的遗骸;还有一种是象征性的替代物,如:金涂塔、方铜镜等。至于是否有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佛牙之类的圣物,他认为,不大可能,因为朱棣不会允许,毕竟是为了纪念他生母而建的宝塔。至于石函下面到底还有什么,贺云翱表示,一切要等进一步的挖掘,才能揭开大报恩寺地宫的真正谜团。

  大报恩寺地宫发掘不直播

  七年前,杭州雷峰塔地宫发掘采用了“现场直播”方式,对外进行考古过程的直播,引起了全国关注。很多南京市民也很想看到大报恩寺地宫挖掘的直播,但昨天的会上,华国荣明确表示,出于保护文物的慎重考虑,此次地宫发掘将不进行“现场直播”。待挖掘结束后,将截取部分录影的影像资料给市民观看。同时,也将根据每天的挖掘情况,来决定是否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

 

 

2008年08月06日

南京大报恩寺铁函已经打开 宝物如约现身

6日9时30分,铁函开启工程正式启动。在国内多位著名考古专家指导下,千年铁函的两层铁质盖板被顺利取出。记者在现场看到,铁函内积满了略显浑浊的液体,露出一个由丝织物包裹、形状类似塔尖的物体。随着考古人员将铁函内积水抽取完毕,考古专家小心翼翼地打开顶部丝绸包裹,露出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宝塔尖部。

  对此,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介绍,初步分析,函内器物应当是七宝阿育王塔。根据目测,宝塔高度不足1米,很可能在宝塔下另有乾坤。据他猜测,很有可能是此前随铁函出土的石碑上所记载的装有“感应舍利十颗”和“佛顶真骨”的“金棺银椁”。

  这个千年铁函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大地宫舍利函,约50厘米见方,134厘米高。根据该地宫此前出土的石碑记载,铁函内藏有“感应舍利十颗”“佛顶真骨”“金棺银椁”以及“七宝阿育王塔”。

  铁函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

 

由于大报恩琉璃宝塔历史上曾被誉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明永乐皇帝朱棣为纪念生母建造的这座皇家寺庙地宫,可能埋藏着众多惊世宝藏和文物。考古学界和社会各界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注。

  然而意外的是,地宫打开后发现大量唐宋时期的钱币。地宫内出土的一块石碑上写着“金陵长干寺塔身藏舍利石函记”、“宋大中祥符四年”等字样。大报恩寺怎么变成了宋代的“长干寺”?大报恩寺地宫究竟在哪里?这一重要文物的考古越来越“迷团”重重。

  大报恩寺地宫考古所有待解谜团最后都集中在地宫出土的“舍利函”上。

  据石碑碑文记载,地宫中曾藏佛祖释迦牟尼“佛顶真骨”和舍利,舍利函内藏有“感应舍利十颗”、“佛顶真骨”、“诸圣舍利”、“金棺银椁”、“七宝阿育王塔”。如果铁函内真有这些稀世之珍,此次考古发掘将产生令人震撼的效果。

  “无论是大报恩寺的地宫还是长干寺的地宫,这个铁函的开启都是令人兴奋和期待的,相信会有让人激动的发现。”一位考古专家这样说。

 

史学泰斗蒋赞初教授以史料为根据作了一些分析:

请蒋老就地宫出土资料做进一步考证。

  金陵长干寺是双塔双地宫吗?

  答:东晋和梁武帝时都为双塔双地宫

  前篇报道中蒋老曾提到,“长干寺在东晋时有两个塔,隋唐遭到毁弃。”那么进一步搞清长干寺是否真的有过双塔,对弄清此次发掘出的铁函的来历,十分重要。昨天,蒋老依据史料做了进一步考证后说,最早的阿育王塔建于东汉末年,东吴时毁于孙淋执政时的灭佛之举。西晋灭吴后,僧人在原地重建佛寺称长干寺,到东晋中期曾先后各造一塔,成为双塔,仍然叫阿育王塔。梁武帝时重修佛塔时曾一度叫阿育王寺。为了修塔发掘了地宫,在深9尺处找到了石函,内有铁函,函内有金棺银椁,发现了如粟粒般大小,圆整光洁的佛舍利3粒。石函里另有一琉璃碗,碗里放有4粒佛舍利及佛发与佛爪4枚,皆为沉香色。梁武帝为之大喜,亲自到寺里礼拜,设盛大佛会,大赦天下,还迎请其中之1粒佛舍利至宫中供奉。数月后才与地宫原物及所施舍的各种宝物一起送回长干寺。重新复建双塔,分别埋入了双塔地宫。

  蒋老接着介绍说,到了隋唐时期,金陵由首都降为一般郡县,中唐时称之为上元县。有一位信佛的润洲(今镇江)刺史叫李德裕,他派专人来到上元县,发掘了长干寺阿育王塔地宫,得到21粒舍利,分11粒移置其新建的镇江北固山甘露寺,余下的部分移置到了邻近的建初寺。从明代以前多处史料记载来看,长干寺确实是双塔,塔下必然也会是双地宫。

  真的出土了“皇宋通宝”钱币吗?

  答:可能钱币泥土未清理干净被误读了

  建初寺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长干寺又在北宋时期重建,因此,此次发现的地宫中出现宋代钱币,并不奇怪。但令人不解的是,17日打开地宫首日发现石函上,同时铺有唐代的“开元通宝”和宋代的“皇宋通宝”钱币,又让人产生了新的疑问。蒋老认为,“开元通宝”是唐高祖于武德四年的钱币,没有错。但宋代的“皇宋通宝”,在史书记载中,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为,整个宋代都广泛使用的一种通用钱币,另外还有一种解释,“皇宋通宝”是宋代安南(今越南)的钱币。

  此次发掘出的石函上的碑文有“宋大中祥符四年”字样,祥符为宋真宗的一个年号,也就是说,地宫是宋真宗时期(公元1012年)造的。那么“皇宋通宝”是在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铸造的,与宋真宗不是一个时代。蒋老认为,地宫内不应该出现1012年以后的文物,并且包括钱币在内。所以,“皇宋通宝”钱币就不应该出现在此次发现的地宫里。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媒体以此信息来报道的呢?蒋老解释,这可能是钱币出土时,泥土和锈斑尚未清理干净,而被误读和误传了。

  如果确实发现了这种钱币,那只能解释为此塔的奠基和放置铁函的年代是宋真宗祥符四年,而建成的年代已经到了宋仁宗的宝元时期(公元1038至1040年)。说明该塔复建的工期长达20余年。{page}

  藏有舍利的建初寺地宫在哪里?

  答:可能在花露冈南面但至今还没发现

  那么,金陵建初寺究竟位于今日南京的何处呢?弄清建初寺究竟在何处,对于查明这10粒舍利的下落,以及判定此次地宫中发掘出的铁函里是否真的藏有这10粒舍利非常关键。蒋老认为,建初寺是南京最早的佛寺,建于东吴初年,寺内有佛塔,称建初寺塔。而长干寺建于西晋时期,这在明代以前是说清楚了的,但朱元璋写了一篇文章把两座佛寺混为一谈,通过《金陵梵刹志》流传至今。实际上两寺各有传承,虽然两寺地理位置靠近,但长干寺在古代越城东,建初寺则在越城的西北,不是一回事。

  蒋老拿出一堆文献一边查看一边对记者分析,金陵建初寺的所在地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位于今南京城内西南角花露冈南麓,今集庆路的南面,明代时该山名为仓山,又称凤台山。第二种说法是在今城南的建邺路东段,羊市桥、鸽子桥一带。蒋老表示,如果此说成立的话,那么就可能是1990年5月在这一带地下4米处发现的六朝寺庙遗址,但考古中并没发现塔基和地宫,蒋老笑道:“也许地宫尚在某居民宅院地下数米处。”第三种说法是建初寺即是长干寺,位于明代聚宝门今中华门外古长干里,也就是明大报恩寺的前身。蒋老比较认同第一种说法,因为比较邻近长干寺,李德裕移置舍利于此也比较方便。

  金铁函里究竟藏有什么珍宝呢?

  答:可能有金棺银椁和七宝阿育王塔

  那么此次发掘出的铁函是否出自长干寺另一座塔基地宫呢?还是金陵长干寺的主持可政大师从其他地方移来的?蒋老说,还要从出土的石碑“七宝阿育王塔”铭文说起。“七宝”大体上是以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为七宝,将之做成“微型宝塔”,以放置供奉的银椁,银椁里是金棺,金棺里是舍利。从李德裕在(公元824年)发掘长干寺地宫,5年后(公元829年)又发掘了另一座南朝名寺——禅宗寺塔的地宫,得到一批舍利,用“锦绣九重”包裹放置金棺银椁里来看,此次发现的铁函里如果有“七宝阿育王塔”也应用“锦绣九重”来包裹。但是,这批舍利的来历,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蒋老查阅资料发现,宋真宗祥符年间,可政大师曾把唐代三藏法师玄奘的顶骨从陕西长安终南山紫阁寺奉迎来金陵,于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8年)在天禧寺东岗修建墓塔。是否此次发现的铁函里,也是可政在复建长干寺之前从国内其它佛寺迎奉来的舍利呢?还有一种可能是,李德裕只发掘了一座塔基,可政在建塔动土时,发现了劫余的另一座塔基,并出土了南朝时的佛舍利,爪发等圣物,将铁函埋于地宫。如属后一种可能,此次发掘的历史价值与宗教意义就更为重要。

  蒋老表示,此次因复建大报恩寺琉璃塔及遗址公园项目动土过程中,意外发现了未经盗掘的北宋长干寺地宫,并出土了石碑和铁函,这对于江苏和南京的文物考古界与宗教界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喜讯。

 

 

 

2008年08月07日

 

“法门寺发现佛指舍利,举世震惊。而这次南京地宫铁函中可能藏有释迦牟尼"佛顶真骨",这是唯一的,将更加惊人。”曾参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考古的陕西省考古所研究员韩伟昨天对早报记者表示。

  出土于“大报恩寺”地宫、国内目前最大的铁质舍利函昨天在南京市博物馆正式开启,一座由丝织物包裹的鎏金质地的宝塔赫然出现在世人眼前!早报记者龚菲

  随着铁函第二层盖板的揭开,一个被丝织物包裹、金色泛着蓝色幽光的塔身露了出来 早报记者 龚菲 图

  “暴力”开启铁函双重盖板

  昨天上午,早报记者来到位于南京朝天宫4号的南京市博物馆文物库房外,这里已经拉起了警戒线,戒备森严。而7名戴着口罩和手套的考古人员正在库房内一个大约10平方米的房间紧张地进行金陵大报恩寺铁函的开启工作。

这个库房的环境是严格模拟铁函出土前所处环境设置的,温度22摄氏度,湿度80%。同时,为了防止日常光线中的紫外线对文物造成伤害,工作库房是不透光的,照明用的黄色灯光,也不含紫外线。

  凤凰卫视主持人、文化学者王鲁湘戏称,这么一个长方形的大铁函,从外表看,就像一个早年的单门冰箱,而且是一台瘗藏千年的冰箱。

  由于舍利函已有千年历史,在打开锈迹斑斑的铁盖时专家格外谨慎,上午9点49分,覆盖在铁质舍利函上厚度约3厘米、锈蚀相当严重的铁质盖板被“暴力切割”后取下,现场考古专家期待的稀世珍宝没有出现——里面居然又出现了一层铁盖板。

  “重数越多,代表地宫的级别越高。”韩伟表示,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当时出土的铁函有五重,内藏释迦牟尼佛指舍利,而这个国内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函看起来至少六重。由于第二块金属盖板比较疏松,中午11点48分,在保证盖板不会塌陷的情况下,第二层盖板被取出。

  精美“七宝阿育王塔”现身

  随着铁函第二层盖板的揭开,终于没有第三层盖板了,但随之看到的却是一函幽暗的浊水,一团深色织物包裹物微微露出水面,眼尖的考古队员顿时惊呼:“塔尖!”

  南京市博物馆研究员、副馆长华国荣表示,随后他们利用漏斗、吸管将铁函内积水抽干。下午4时左右,大约在铁函内抽取10厘米深度的积水以后,一个被丝织物包裹、高约0.4~0.5米左右的宝塔呈现出来,考古队员小心翼翼掀开丝织物的一角,金色泛着蓝色幽光的塔身露了出来,其精美的雕刻让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发出赞叹声——南京市博物馆专家汪桔生介绍,这是一座鎏金质地的宝塔。

  在昨天开启铁函之前,华国荣展示了出土石碑的拓片,上面详细记述了函内可能珍藏的宝物:“感应舍利十粒”、“佛顶真骨”、“金棺银椁”、“七宝阿育王塔”等。据历史学家蒋赞初介绍,“七宝阿育王塔”的“七宝“指的是以金、银、琉璃、珊瑚、玛瑙、砗磲。碑上既然有这样的文字,极有可能就是该塔的主体。据了解,其实早在7月17日发现铁函的同时,与分布在地宫内的铜钱掩埋在一起的三颗球状宝物也已出土,同时还发现了一枚较大的铜钱和凤凰样式的装饰品。蒋赞初表示,凤凰的出现代表盛世即将到来,而鎏金宝塔也非同寻常。

铁函开启后的第二重盖板

  旷世奇宝或于今天面世

  佛教宝物可能藏于石函内

  早报记者龚菲

  昨天下午,当南京大报恩寺地宫铁函内金塔呈现在世人面前时,专家发现在宝塔下面还有两层石函。专家指出,铁函内很有可能不仅只有一个七宝塔,还会装有宋代以前的很多佛教珍宝,发现的这两层石函内极有可能就藏着碑记所记述的宝物。

  据考古专家介绍,由于近日来南京气温一直居高不下,为了保护文物,按照惯例将连夜清理铁函,“这是考古的基本法则,不可能开开停停,这对于保护文物极为不利”。

  据了解,当年法门寺地宫舍利函也是在重重警戒之下连夜开启的,巧合的是,开启了重重宝函,最终发现佛骨真身舍利时,正好是农历四月十五——佛祖释迦牟尼诞辰。从目前情况来看,南京有关方面极有可能会赶在奥运开幕之前揭开最后的谜底,为奥运增添一份吉祥。7月22日,早报就报道了“金陵大报恩寺塔地宫发掘疑现乌龙”,从昨天的现场开启结果来看,基本证实了这一点——之前所说的“金陵大报恩寺塔地宫遗址”其实是建于北宋的长干寺塔遗址。

  据南京市文物局有关专家表示,根据出土钱币以及铁函外重石函上镌刻的“金陵长干寺”等铭文,推测此次发掘出露的地宫可能属北宋时期重建的长干寺所有。由于大报恩寺所在的古长干里,向来是古刹云集之地,历代寺庙兴废无常,塔院建筑早晚叠压,已经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格局。而大报恩寺、塔正是在古长干寺乃至宋代天禧寺的基础上建成的。

  此次南京市邀请到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李裕群、曾参与20世纪考古及佛教文化重大发现的法门寺地宫领队韩伟、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夏维中等多名国内考古专家一起参与发掘指导。韩伟表示,法门寺发现四颗佛指舍利,举世震惊。而这次南京的地宫铁函中可能藏有佛祖释迦牟尼“佛顶真骨”,而这是唯一的,将更加惊人。

.

上午9点半,铁函开启工作正式开始,考古人员掀开铁函顶部的盖板后,意外地发现下面居然还有一层铁质夹板。大约2个小时后,考古人员将夹板掀开,发现铁函内果然像之前探测到的那样满是积水。经过现场讨论,专家组决定先将积水抽出,确定铁函内部文物的布局后再进行提取工作。为防止铁函内文物因环境变化过快受到损害,考古人员抽水的速度非常缓慢,当铁函内的水位下降大约10厘米后,一个用丝绸包裹的尖状物体浮出水面。根据之前出土的碑文记载,考古专家做出推测:这应该是一座七宝塔。下午4点多,铁函内的积水基本抽完,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掀开了丝绸的一角,这时,一个镏金塔的塔身局部显露出来。在被积水浸泡成暗黑色丝绸的映衬下,镏金塔闪着幽幽的蓝光,从已经显露的部分看出,镏金塔保存完好。据专家推测,镏金塔之下应该还有金棺银椁,而碑文中所记载的佛祖顶骨、舍利很可能就在其中

  由于时间已晚,专家组决定结束当天的开启工作,等到今天再进行下一步文物提取。镏金塔下还藏着什么宝物?会不会有碑文上记载的佛祖顶骨、舍利?神秘地宫的“主人”真的是宋代长干寺吗?种种谜团有望在今天的考古工作结束后一一解开。

  千年铁函开启 意外惊喜不断

  昨天,记者来到市博后被工作人员告知,由于库房空间较小,除了考古人员和两名负责电视直播的记者外,其他人一律不能进入现场,只能在距离库房不远处的一间展厅内收看电视直播。

  9点半,铁函开启工作正式开始。从电视屏幕中可以看到,一片昏暗的灯光下,铁函静静地在库房的一角。负责现场操作的大报恩寺遗址考古队领队祁海宁表示,为了防止铁函内部文物因外部环境变化出现损坏,库房中要保持气温22℃、湿度80%的恒温恒湿状态,这也是铁函在地宫内存放环境的真实模拟。据了解,考古人员已于前晚将铁函的顶板和四壁分离,清理完顶板周围的铁屑和灰尘后,考古人员打开了顶板。意外的是,人们并没有如愿看到铁函内的“宝贝”,又一层铁质夹板让悬念揭晓的时间再次推迟。这块铁板的厚度约为3厘米,由于水气的侵蚀,铁板表面凹凸不平,锈迹斑斑。人们只能按捺住内心的好奇,等待考古人员迈过这突然出现的第二道“障碍”。

  11点48分,考古人员足足花了2个小时才打开了第二层盖板,然而,又一个意外场面出现了:铁函里面满是积水,深度约有六七十厘米。由于积水颜色很深,只能隐约看到在水下有黑色丝状物包裹着什么东西。考古队员将一个漏斗状抽水装置放入铁函,开始缓慢地抽取积水,为防止铁函内文物因环境变化过快受到损害,考古人员同时向铁函内充入氮气,避免内部文物被氧化。当水位下降10厘米左右后,一个用丝绸包裹的尖状物体浮出水面。现场考古专家推测,这可能是一座七宝塔,这个推断让守候在展厅内的各路记者看到了希望,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等待那间地下库房内随时可能传出的喜讯。

  抽水工作一直进行了3个小时,下午4点左右,铁函内积水基本抽完,被丝绸包裹的尖状物体也全部显露出来,从形状来看很像是一座塔。在它的下方,还有一个四方形的底座,高度大约有50厘米。据专家判断,这很可能是放置的宝函,里面应该就是存放有珍贵佛祖顶骨的金棺银椁。4点40分,令人激动的时刻终于到了,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掀开了丝绸的一角,这时,一个镏金塔的塔身局部显露出来。“没错,就是七宝镏金塔!”听到现场考古专家的这句“定论”,展厅内一片欢腾。根据地宫内出土碑文的记载,铁函内存放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10颗、诸圣舍利”,“内用金棺,周用银椁,并以七宝造成阿育王塔”。七宝镏金塔已经出现,佛顶真骨、感应舍利是否确有其事,就要等到接下来的考古工作来印证了。

  奚三彩:

  镏金塔今露真容

  作为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奚三彩昨天在现场指导、参与了铁函开启工作,这位国内文保界的泰斗级人物虽然见过很多考古界的“大场面”,但谈到这次在现场目睹铁函开启的感受,68岁的老人还是连连感叹:“激动,真的很激动!”

  铁函内散发淡淡檀香味

  在电视直播中,记者多次看到这样的镜头:现场的考古人员频频用手触摸鼻子,好像是受刚刚开启的千年铁函内气味的刺激。对于记者的这一疑问,奚三彩笑着说:“确实是有气味,不过不是刺鼻难闻的味道,相反是一种淡淡的香味,有点接近檀香的味道。”奚三彩表示,由于库房内空气环境相对稳定,在香味出现后,考古人员可能在短时间内不太适应。据了解,铁函内的香味来源还不确定,有可能是当时在丝绸内放置了香料。

  丝绸上的花纹图案依然清晰

  第二层铁板打开后,铁函内积水满满,这让铁函开启现场的工作人员深感意外。对此,奚三彩解释说,铁函看起来很坚固,但如果放在显微镜下看的话,铁函的外壁上其实有很多孔状的缝隙,这也是造成内部进水的主要原因。在铁函开启现场,奚三彩带着手套触摸到了包裹在镏金塔外的丝绸,“丝绸的保存状况比预想的要好,虽然已经变色,但还有一定的强度,上面的花纹和图案也很清晰。”

  铁函开启工作将于今天继续进行,奚三彩向记者简单介绍了第二天的工作计划:“首先要想办法把包裹在镏金塔外的丝绸取下来,接下来要分析内部文物的布局和联系,制定文物提取的最佳方案。”

  在昨天的电视直播中,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首次公开展示了从地宫出土的碑文拓片,上面写有“金陵长干寺塔藏真身舍利石函记”。由此推断,铁函很可能出自宋代长干寺地宫。据记者多方了解,碑文上的其他内容也已经“解密”,上面详细记载了铁函内的宝物。不出意外,铁函内很可能像碑文记载的那样,藏有感应舍利10颗、佛顶真骨、诸圣舍利以及七宝阿育王塔。

  碑文内容透露了三个重要信息:第一是铁函出自金陵长干寺的地宫中,这一点从写有“金陵长干寺塔藏真身舍利石函记”的碑文拓片上可以得到印证;第二是地宫和佛塔的建造年代,碑文中明确提到,建造佛塔地宫的年代是“大宋大中祥符四年”,也就是公元1011年,“金陵长干寺演化大师可政和守滑州助教王文等人,得宋真宗允许,修建九层宝塔”;碑文透露的第三个重要信息则更是揭开了铁函的“藏宝之谜”,其中提及“内有进呈感应舍利10颗并佛顶真骨洎诸圣舍利,内用金棺周用银椁,并七宝造成阿育王塔,以铁口函安置”。铁函昨天开启后,碑文中提到的七宝镏金塔果然存在,这让人们有理由相信,铁函内还会有碑文中所说的珍贵的佛顶真骨以及10颗感应舍利和诸圣舍利。

  据南京大学著名史学家蒋赞初先生考证,1960年,考古人员在镇江甘露寺铁塔地宫发现舍利,同时出土的石刻表明金陵长干寺原本有21粒佛祖舍利,其中11粒在唐代被移置镇江。按照这个说法,长干寺所剩10颗舍利刚好和碑文记载的相符。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韩伟介绍,“七宝阿育王塔”可能是用金、银、琉璃、玛瑙、琥珀等佛家七宝打造成的佛塔,传说用七宝供佛可获无量功德。“感应舍利”可能是长干寺留存的10颗舍利,诸圣舍利则是其他高僧圆寂后留下的舍利,而佛顶真骨则是释迦牟尼的头盖骨,极为珍贵,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佛顶真骨,如果这一珍宝果真存在于这个铁函之中,无疑将成为轰动世界的考古发现。

 

等待数月后

 

2008年11月    南京阿育王塔本周六取出 珍藏千年后有望再现世



  出土于金陵“大报恩寺遗址”的长干寺地宫阿育王塔有望本周六从存放3月之久的铁函内取出,这座国内目前发现最大的七宝阿育王塔将有望在瘗藏千年之后再度现世。

据了解,从今年9月开始,专家小组就对铁函进行了除杂、称重、X光检测等一系列工作,经测算,铁函总体重量209公斤,这座边长0.48米、高1.1米的宝塔重量达到50公斤。浙江博物馆研究员黎毓馨指出,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阿育王塔与目前发现的这座七宝阿育王塔形状相同,但体积仅为它的1/12,重量仅为它的1/40。据介绍,宝塔如此重,可能是塔内的金棺银椁分量较大。

  据黎毓馨介绍,发明七宝阿育王塔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最后一个国王钱弘俶。公元955年,钱弘俶命人造八万四千金涂塔,这种小塔就是七宝阿育王塔,每个塔的塔身有四面,每面绘有梵吏故事,并以五百塔遣使颁日本。

  此外,碑文中所称的“佛顶真骨”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头顶骨舍利,那么佛顶真骨真容如何?见证并考证山东汶上和兖州两地佛牙出土的学者汪海波作了大致考证。根据《法苑珠林》和《大唐西域记》等典籍记载,大致可以推测其周长约为35厘米,直径10余厘米,高约15厘米,颜色黄白,有清晰的发孔,是一块完整的骨骼。不过这都是唐代及以前的信息,唐代以后便没有了记载。据汪海波介绍,地宫碑文中记载瘗藏有佛顶骨舍利的,不止长干寺一处,但均未见实物,此次南京的阿育王塔内的佛顶真骨就更加令人期待。也有专家对此持谨慎态度,佛教中有灵骨和影骨(即象征物)之分,例如法门寺有一枚真身佛指灵骨,还有三枚玉质影骨,因此也不排除七宝阿育王塔内存放的是影骨。

出土碑文上赫然记有“佛顶真骨”字样,瘗埋于金陵“大报恩寺遗址”下长干寺地宫内的阿育王塔自7月底出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然而,铁函、锦缎、宝塔“一个都不能坏”的苛刻要求一度让专家束手无策。早报记者昨天从南京市博物馆获悉,存放于铁函内已有3月之久的宝塔有望于本月底取出。

众瞩目

  取塔过程一波三折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的发现一度震惊了国内外考古界,遗址碑文上记有“金陵长干寺塔身藏舍利石函记”、“宋大中祥符四年”等字样。当年阿育王起84000座塔守护佛法,在中国有19处,名列第二的长干寺居然就在该遗址中。而碑文中详细告知世人瘗埋在该寺地宫下的珍贵文物:“感应舍利十颗”、“佛顶真骨”、“诸圣舍利”、“金棺银椁”、“七宝阿育王塔”。

  今年8月6日,出土于长干寺地宫内的铁函成功开启,取出“七宝阿育王塔”的过程通过电视进行直播,在小心翼翼提取铁函上方两层铁盖之后,一个用丝织物包裹的宝塔模样呈现出来,当专家准备进一步将宝塔取出时,却发现塔被死死地卡在了铁函之内。

  之后,南京市博物馆召集国内资深专家为取塔出谋划策,有专家提出为了避免宝塔长时间处于有氧状态,不如锯掉铁函,取出宝塔,毕竟塔内才存有重要文物,但被否决。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齐翔指出,长干寺阿育王塔的发现极为重要,铁函和宝塔均为重要文物,均不能损坏,但也要抓紧时间取出宝塔。昨天,南京市博物馆专家向记者透露,经过测量,发现处于铁函内的宝塔座身还有一层木质的垫板——原先怕塔底座与铁函粘连的问题不复存在。

  攻克难关

  宝塔出函指日可待

  “我们会从塔座的底部将塔身兜出来,并在铁函外围进行加固,会启用升降滑轮架来保证宝塔的安全。”据该专家介绍,由于出土的铁函长0.5米、宽0.5米、高1米,是迄今我国出土的铁函中最大的一个,因此兜吊宝塔的器物一定要足够牢固,同时会用皮质类的物体围绕在兜吊器物的外部,使之不伤害宝塔外部包裹的丝绸。

  据了解,目前包裹“塔王”的锦缎已经基本打开,专家用蒸馏水添加化学药品对锦缎进行了去污和消毒,对撒在锦缎上的金粉进行了加固。考古人员从夹缝里取出一些小块的丝织物。令考古专家惊奇的是,在丝织物上发现了“墨书”文字,保存十分完好。经历近千年的文字仍然清晰可辨,专家对文字进行研究后发现,文字上大多书写的是捐献者的名字。考古人员把丝织物储存在一个温度、湿度恒定,没有紫外线的环境下保护起来。目前,“塔王”已完全露出上半身的真容,从上往里探视,可以看见塔腰处镶嵌了许多精美的各色宝石。在清理中,考古人员又从四边的夹缝中吸出了许多宝物,有各类宝石、玻璃器皿、铜钱等文物,“有的珠子可能是塔身上掉下的,也有的是捐献者放进去的。”一位近期曾进地库看过铁函的相关人士告诉早报记者。

  出土于雷峰塔地宫的阿育王塔因被焊死而没有取出保存在内的佛螺髻发,那么长干寺宝塔是否可以打开呢?南京市博物馆专家汪桔生告诉早报记者,目前尚未看到塔身整体,要等看到宝塔全貌后才能作出判断是否能打开宝塔。此外,该馆将在长干寺地宫附近继续发掘,希望能找到真正的大报恩寺地宫。

19日:

据了解,从今年9月开始,专家小组就对铁函进行了除杂、称重、X光检测等一系列工作,经测算,铁函总体重量209公斤,这座边长0.48米、高1.1米的宝塔重量达到50公斤。浙江博物馆研究员黎毓馨指出,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阿育王塔与目前发现的这座七宝阿育王塔形状相同,但体积仅为它的1/12,重量仅为它的1/40。据介绍,宝塔如此重,可能是塔内的金棺银椁分量较大。

  据黎毓馨介绍,发明七宝阿育王塔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最后一个国王钱弘俶。公元955年,钱弘俶命人造八万四千金涂塔,这种小塔就是七宝阿育王塔,每个塔的塔身有四面,每面绘有梵吏故事,并以五百塔遣使颁日本。

  此外,碑文中所称的“佛顶真骨”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头顶骨舍利,那么佛顶真骨真容如何?见证并考证山东汶上和兖州两地佛牙出土的学者汪海波作了大致考证。根据《法苑珠林》和《大唐西域记》等典籍记载,大致可以推测其周长约为35厘米,直径10余厘米,高约15厘米,颜色黄白,有清晰的发孔,是一块完整的骨骼。不过这都是唐代及以前的信息,唐代以后便没有了记载。据汪海波介绍,地宫碑文中记载瘗藏有佛顶骨舍利的,不止长干寺一处,但均未见实物,此次南京的阿育王塔内的佛顶真骨就更加令人期待。也有专家对此持谨慎态度,佛教中有灵骨和影骨(即象征物)之分,例如法门寺有一枚真身佛指灵骨,还有三枚玉质影骨,因此也不排除七宝阿育王塔内存放的是影骨。

 

20日:

  出土于金陵“大报恩寺遗址”的长干寺地宫阿育王塔本周六有望出函。

  出土于金陵“大报恩寺遗址”的长干寺地宫阿育王塔本周六有望出函。11月18日上午,有关部门和专家聚首南京朝天宫,召开最后一次塔王出函协调论证会和模拟测试,敲定了双保险方案,会上决定塔王出函的“吉时”——22日下午3点。届时,南京市佛教界的50名高僧将齐聚取宝现场,按照高规格的佛门礼仪,为七宝阿育王塔的取出做一场开光法事。

  有着多年冶金及模具制作经验的南京市民黄乃海前不久应邀前往南京市博物馆库房观摩千年铁函内的阿育王塔,博物馆方面希望他以其多年的经验能帮助将铁函中的阿育王塔完好无损地顺利取出

据悉,南京有关部门昨晚已启程前往北京邀请国家宗教局的领导,同时南京市博物馆还希望能邀请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学诚法师等有德高僧前来主持这一礼仪。

  一位一直参与铁函具体考古发掘和研究保护的专家告诉早报记者,目前采取的方案,从结构上、力学上都做了精确的分析和准备,每一道程序都有双保险,做到万无一失。为了保险起见,他们事先制作了多根不同形式的吊钩,进行过多次模拟实验,“考古工作是走一步看一步,做到精确无误、平稳地将塔王请出铁函。”

  黄乃海昨天告诉早报记者,目前晨光集团负责实施的方案与他之前研究推荐的方案基本一致,“有了"不破坏铁函"的总前提,只能采取工程上专业称为"拉钩提吊法"的方法。关键是铁钩的制作要非常精密,除此以外还必须要有外箍进行保险。”

  据黄乃海介绍,具体的步骤分五步进行。第一步:先把提前做好的四根吊钩顺铁函内壁慢慢放入,吊钩的长度要超过铁函高度,吊钩的形状为上部大而粗,下部小而细,这样才能保证既有力度而又稳妥地插入缝隙,钩尖部还要套上皮圈,以免伤及丝织物和塔身。特别之处是一定要把吊钩的钩端做成大于90度的尖角型,才能顺利找到缝隙进入塔底部。第二步:在铁钩杆子中部还要焊接一个约10厘米的转动把柄,与吊钩钩尖成20度错位,考古专家转动把柄,铁钩就插入塔王四个角的底部。并且保证四根铁钩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第三步:测量吊钩的边长,再制作一个铁箍,根据吊钩的定位,确定铁箍的形状,用绳子送入铁函底部,将吊钩紧紧地箍在塔王底部侧面,防止铁钩向外移位,确保不会滑落。第四步:把预先制作好的十字形支架与四根吊钩结合。先将四根吊钩的顶端插入十字架打好的孔里,再从旁边用螺栓锁住。第五步:最后由滑轮架慢慢起吊,请出阿育王塔。

  黄乃海表示,当时他进入现场看到铁函时,里面有一股湿腥的味道,在清理完塔身与铁函的缝隙的狭小空间后,似乎感觉到有木质气味。经探寻,阿育王塔的底部并非直接放置在铁函的底面,而是扣压在一底座上。昨天,考古专家透露,从目前对铁函内环境的探测,可以判断,阿育王塔的底部不是平面,而是中间呈一凹型,四边为突出的边,就如同一个铁制的茶叶罐一样。

 

21日:

 

中新社南京十一月二十一日电(记者王国安)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在瘗藏千年之后,将于明天下午吉时从铁函内取出。届时,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的南京大报恩地宫铁函考古秘密将惊世揭晓。

  今年八月六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地宫内神秘铁函成功开启,露出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塔刹,令众多考古专家为之振奋。但由于塔身与铁函难以分离,这座七宝阿育王塔一直安睡在南京市博物馆地库中。

  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表示,三个多月来,中国国家文物局官员以及考古界、科技界的权威专家多次来馆指导,并会商塔的请出及后续保护方案,决定由南京晨光集团负责从铁函内取出宝塔。专家们经反复讨论,仔细推敲每个细节,确定了完善的取出及保护方案。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完全有把握将宝塔安全从铁函内请出,并得到最理想的保护。

  据南京晨光集团工艺研究所所长周明介绍,他们接到取塔任务后,进行了现场勘察、检测、分析等各种基础工作,包括结构尺寸测量、宝塔在铁函中相对位置检测、宝塔及内置物重量的测定、宝塔及铁函内积水等的成分分析、清理间隙等等。在此基础上,专门制作了类似形状和重量的宝塔、铁函,进行多次的模拟取出试验,拟订了十多种取出方案,最终确定采取机械手和软织物兜底相结合的取出方案,可确保文物安全、可靠地取出。

  经X光检测,该塔与其他地方发现的阿育王塔有所不同,塔内有木质内框,塔身、塔座、塔刹系铆接而成。由于年深日久,塔的局部有些破损。检测还发现,塔身上镌有小佛像,塔内放置了铜钱、水晶球、金簪及其他宝物。

  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地宫碑文中记载的金棺银椁及舍利等惊世圣物,已然在宝塔中隐约现身。周明表示,检测中发现有金属构件置于宝塔之内,基本可以断定就是金棺银椁。围绕大报恩寺遗址地宫铁函考古的秘密,明天终将揭晓。

 

22日:

图为塔基部位
图为塔基部位

图为塔顶一角。(电视截图画面)
图为塔顶一角。(电视截图画面)

  中新网11月22日电 北京时间今天下午,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在瘗藏千年之后,被工作人员从铁函内“请出”,“塔王”重现世间。

  下午15时,工作人员开始操纵机械手臂,小心翼翼地“请出”宝塔。大约进行了20多分钟,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阿育王塔完全呈现在世人面前,塔的侧面还有记述佛祖故事的文字。

  据现场专家介绍,这座精美的阿育王塔骨架是木质的,外表是银鎏金。由于浸泡了上千年,局部有开裂脱落,但已属相当完美。

阿育王塔的宝刹高近一米
阿育王塔的宝刹高近一米

铁函内出土的铜钱和铜镜
铁函内出土的铜钱和铜镜

出土的丝绸像件袈裟
出土的丝绸像件袈裟

葫芦形瓶可能装着香料或药物
葫芦形瓶可能装着香料或药物

  经过100多天的反复研讨和科技攻关,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七宝阿育王塔22日下午3时被“请出”铁函。据透露,根据X光检测结果显示,备受关注的“佛顶真骨”等碑文记载的圣物,很可能就在塔身内部。

  这个高1.1米、总重409公斤的巨大铁函已经被认定为北宋长干寺所有,而非此前所认定的大报恩寺地宫铁函。据南京市博物馆馆长华国荣介绍,从8月6日铁函打开至今,考古人员除了在函内发现了镜子、水晶球和散落的铜钱外,还发现了20多个丝织品小包裹,里面也包有铜钱、水晶球、宝石等。

不过令考古专家最为吃惊的是,这个重40公斤的七宝阿育王塔和其他阿育王塔结构有很大不同,在银鎏金的外表之下,是一层木质框架,或称之为木胎。而用木质容器盛放舍利已有先例,唐代法门寺出土的世上唯一一枚佛指骨舍利的第二重容器就是一只檀香木函。不过,如何保证木质构件不变形、不被腐蚀,是取出宝塔后需要攻克的文物保护难点。

  为了将千年高龄的“铁函”、“宝塔”和“锦缎”在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完好取出,南京晨光集团与文物保护部门通力合作,从二十多个备选方案中不断论证、筛选,最终确定了机械手提取和软织物兜底相配合的方案。4只1号机械手负责寻找塔与函之间的缝隙,然后,由8只承重的2号机械手将宝塔整体提拉出铁函,软织物兜底则是防止塔身和塔刹上的其他文物或部件掉落。这一方案经过多次模拟、仿真性的实验。

  在铁函出土之时,曾有一块刻有“感应舍利十颗”、“佛顶真骨”、“诸圣舍利”、“金棺银椁”和“七宝阿育王塔”等字样的石碑引起了广泛关注。据透露,根据对X光片的目测,碑文所描述的圣物应该都在宝塔木胎之内。考古专家奚三彩则认为,基于目前的考古发现与碑文内容大致吻合,因此备受关注的“佛顶真骨”等宝物很可能将随着七宝阿育王塔出函而现身。

 

    11月22日,工作人员在刚刚出函的宝塔旁讨论宝塔搬移和保护措施。当日15时28分,七宝阿育王塔被“迎请”出盛放它的铁函。多位权威专家表示,可以肯定佛教至圣之物“佛顶真骨”就在塔身之内,不日将重现人间。今年8月,考古人员在南京城南宋代长干寺遗址的地宫区域挖出一个巨大铁函。铁函出土之时,一块刻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十颗”“诸圣舍利”“金棺银椁”和“七宝阿育王塔”等字样的石碑引起了广泛关注。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11月22日,工作人员在刚刚出函的宝塔旁讨论宝塔搬移和保护措施。当日15时28分,七宝阿育王塔被“迎请”出盛放它的铁函。多位权威专家表示,可以肯定佛教至圣之物“佛顶真骨”就在塔身之内,不日将重现人间。今年8月,考古人员在南京城南宋代长干寺遗址的地宫区域挖出一个巨大铁函。铁函出土之时,一块刻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十颗”“诸圣舍利”“金棺银椁”和“七宝阿育王塔”等字样的石碑引起了广泛关注。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塔身上的精美浮雕(1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塔身上的精美浮雕(1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11月22日,工作人员采用特制器械取塔(电视截屏画面)。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11月22日,工作人员采用特制器械取塔(电视截屏画面)。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新华网南京11月22日电 (记者 蒋芳 石永红)在中国南京一处北宋寺院——长干寺遗址上出土的七宝阿育王塔22日下午被“迎请”出盛放它的铁函。多位权威专家表示,可以肯定佛教至圣之物“佛顶真骨”就在塔身之内,不日将重现人间。

  今年8月,考古人员在南京城南宋代长干寺遗址的地宫区域挖出一个巨大铁函。铁函出土之时,一块刻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十颗”“诸圣舍利”“金棺银椁”和“七宝阿育王塔”等字样的石碑引起了广泛关注。
 盛放七宝阿育王塔的巨大铁函高1.1米、总重409公斤。佛教圣物是否藏在其中?第一步就是将阿育王塔安全取出铁函,为此科技人员进行了100多天的反复研讨和科技攻关。

  令考古专家吃惊的是,这个总重50公斤的七宝阿育王塔和在中国发现的其他阿育王塔结构有很大不同,在银鎏金的外表之下,是一层木质框架,或称之为木胎。用木质容器盛放舍利已有先例,此前在唐代法门寺出土的世上唯一一枚佛指骨舍利的第二重容器就是一只檀香木函。

  不过,如何保证木质构件不变形、不被腐蚀,是取出宝塔后需要攻克的文物保护难点。

  负责宝塔提取出函方案的南京晨光集团工艺研究所所长周明介绍说,为了将千年高龄的“铁函”“宝塔”和“锦缎”在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完好取出,集团与文物保护部门通力合作,从近20个备选方案中不断论证、筛选,最终确定了现有的机械手提取和软织物兜底相配合方案。

  据介绍,取塔时,4只机械手负责寻找塔与函之间的缝隙,然后,由8只承重机械手将宝塔整体提拉出铁函,软织物兜底则是防止塔身和塔刹上的其他文物或部件掉落。

  22日15时,提取宝塔工作开工。15时28分许,七宝阿育王塔正式“出函”。塔刹、塔身和塔基上都刻有精美的文字、浮雕,画面和文字内容展现了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道到涅槃的全过程。

  参与考古的南京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和著名学者黄鲁湘等专家表示,可以百分之百地肯定,碑文上记载的圣物,包括“佛顶真骨”在内,就在塔身之内。工业内窥镜和X光检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23日:
 
现场拉起警戒线。
开始拉升塔王。
塔王即将拉出,考古人员仔细观察。

  七宝鎏金 阿育王塔昨惊艳现身

  旷世发现,“佛顶真骨”等佛教圣物已经确定就在塔内金棺银椁里

  此次考古发现有望使南京成为 世界关注的佛教文化中心 

  10:30

  请塔王前做最后准备

  记者云集,现场拉起警戒线

  记者来到朝天宫广场,这里如同往日一样,成群结队的游客们在导游的解说下,欣赏着宏伟的建筑,不少市民在古玩市场前流连忘返,寻找着自己喜爱的宝物。然而,就在几十米处,下午将要发生一件重大的“事件”,那就是在大殿左侧,有一个文物库房,在库房的最神秘的地库里,考古专家正在为下午请出塔王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在库房外的回廊间,一条警戒线,把所有无关人员都隔离在区域外。30多名公安和保安不停地巡视着周围,4辆电视转播车停靠在不大的平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进进出出,忙个不停,有的在与单位做着连线,有的在用手机发着报道。

  10:55

  恭请塔王的法事开始

  现场还来了位意大利和尚

  一声轻轻的木鱼声敲响,法事仪式正式开始,朝天宫最中间的大殿前平台上,搭建了一个供奉台,背景板上是一幅巨大的将要重建的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效果图,上方写着“恭请金陵大报恩寺阿育王塔出函供奉法会”,11点整,5位来自南京五大寺院的主持来到现场,身后由5位师徒高举着锦缎制作的大伞。在供台左右各站立着20位法师,他们唱诵着佛经,这时候,法事进入高潮,在一位大法师的带领下,向“西方三圣”朝拜。记者惊奇地看见一外国和尚出现在大院里,这位老外“师傅”告诉记者,他来自意大利罗马,来中国学习佛法已经两年,早就听说过金陵大报恩寺的故事了,他对记者介绍说,他叫灵霞,出家的名字是来南京取的。

  14:15

  动画演示请塔王方案

  此前还有两种备选方案

  在上午举行过法事的大殿里,南京市博物馆为前来进行现场报道的记者们准备了两台电视机,这两台电视与放置铁函的地库连线。铁函已经与8月6日和7日电视直播中看见的不一样,因为铁函外被一个四方体的盒子罩住了,只有从铁函上方才能看到里面的塔顶部分。奇怪的是,之前专家透露的机械手在哪里?怎么看不见了?原来,被铁函上方一面红色的绸布给挡住了,专家说,这就是软兜。科技专家一边指着前期制作的三维动漫画面,一边为记者介绍着将要开始的提升方案。晨光集团工艺研究所周明副所长介绍说,请出阿育王塔就如同进行一场外科手术,需要高度精确,原则是无损于铁函中任何文物。

  原来设计的方案中,曾经想过用记忆合金方案和气压柔性管方案,经过在实验室的验证,这些方案也是可行的,但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安全,最终放弃了这两种方案。周明在三维动画图象上对这两个方案进行了详细解答。

  14:30

  专家介绍考古进程

  塔王刚露塔刹就让人叹为观止

  专家介绍说,今年4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城南中华门外金陵大报恩寺遗址考古中,意外发现了宋代长干寺的地宫,考古专家从地宫里挖出一个巨大的铁函。铁函出土之时,一块刻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十颗”“诸圣舍利”“金棺银椁”和“七宝阿育王塔”等字样的石碑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过考古专家和科技专家3个多月的努力,7月28日凌晨,高1.3米、总重409公斤盛放七宝阿育王塔的巨大铁函,成功取出,在武装警察的护卫下,运往南京市博物馆重要文物库房。8月6日,铁函在万众瞩目的电视直播下被打开了双层铁盖板,铁函中露出了一尊金光闪闪的塔刹,令在场的考古专家大吃一惊:“太壮观了,没想到会有这么大。”有着多年考古经验的专家从没见过,也没有在历史文献上看到过如此巨大的鎏金宝塔。

  15:00

  机械手缓慢提升塔王

  兜底的锦纶带能承受一吨重物

  所有记者一起涌上前,想看个究竟,只见摄影师们不停地按动着快门,七宝阿育王塔开始缓慢提升。考古专家介绍说,“为了今天能安全地把宝塔请出来,11月18日,1号机械手就在铁函的缝隙进行了空间探索,把缝隙扩大到了20毫米,为2号机械手下到铁函中操作做好前期铺垫。你们看,现在看到的铁函上部4个角上各有一架复杂的工装机械设备,它是特此为操作机械手而设计的,位于工装设备之间有滑动机械保证机械手能平稳运行。在4只1号机械手与8只2号机械手配合下,铁函内的缝隙再次扩大到了50毫米,1号机械手完成了任务被撤离。8只2号机械手从宝塔四个正侧面继续工作,从四面把宝塔牢牢钩住,慢慢地把宝塔提起几厘米,接着,两条承受重量达1吨的锦纶带从塔底穿过,紧紧地与2号机械手一起将宝塔托起。11月20日上午10点整,一块长方形的大红色绸布从塔底成功穿过,把宝塔全部包裹起来,此时,实际上阿育王塔已经离开铁函的底部。”

  “千年怀胎,一朝分娩”,埋于地下达千年的七宝阿育王塔在滑轮机械设备的缓慢提升下,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露出铁函,这个过程非常缓慢。周明介绍说,“这12只承重机械手都是特别设计的,将宝塔整体提拉出铁函,软织物兜底则是防止塔身和塔刹上的其他文物或部件掉落。前期对铁函和宝塔的测试数据,证明了这尊宝塔的不同凡响之处。铁函高达1300厘米,在铁函中间离底部50厘米处,是塔身的平台,部分平台与铁函挨得最紧密,间隙十分小,而且不均匀,难点就在这里。”周明还透露说,在缝隙中已经出土了31枚水晶和500枚铜钱。宝塔是由三部分组成,用了很多金泡钉将塔刹、塔身与塔座连接起来。

  15:25

  提升工作暂时停止

  三花蕉叶露出真容

  考古专家解释说,需要重新调整位置,在这时,三花蕉叶的纹饰露出真容,金光闪闪,令人惊叹。在三花蕉叶的外侧雕刻了佛主释迦牟尼从出生、成佛到涅槃的三个过程。上面是一躺着的卧佛,表现了释迦牟尼诞生的故事“梦象受孕”;中间的纹饰是一个坐佛像,表现佛主的成长;下面是一幅人物故事图,清晰地看见是一头大象和一个人物,大象是六牙象。表现了释迦牟尼从天宫降生于人间时,其母摩耶夫人梦六牙白象来降腹中,遂生下释迦的故事。按照三花蕉叶的结构,内侧有8个面,外侧也有8个面,加在一起是16个面,每个面都雕满了图案。

  这时,记者看见,在4个三花蕉叶的中间,塔刹上的5个缘轮露出铁函,但可惜的是,已经有3个缘轮散落在塔杆上,令人十分痛心。“但也无奈,毕竟是在地下近千年了。”考古专家说。这时候,记者看见塔身顶面的平台上刻满了文字,似乎是佛教的梵文。在塔身侧面也雕刻了一些汉文。文字和石碑上的文字有相互印证的地方,但不完全一致。有一面文字写着:“将仕郎宋滑州助校王文十六光明王施首变相记”。

  15:28

  塔王最终请出铁函

  塔身上图案文字精美绝伦

  七宝阿育王塔全部请出铁函,考古专家把事先准备好的托板放在塔的底部,这个托板为金属构造,上面安置了一层毛毡,防止伤到宝塔。15点35分至15点40分,红色绸缎分别被剪开,让人期待了数月的七宝阿育王塔终于完全露出铁函,一览无余。从细部观察,宝塔身上镶嵌了无数颗宝石,清晰地看见有部分红宝石,遗憾的是有许多宝石已经脱落。

  在塔身的中部,4面也同样雕满了纹饰,一面有一只老虎的形象十分清晰,这就是著名的“舍身饲虎”的故事。在雕刻的故事图案上方一个横的长方形的框内,四面分别雕刻了“皇帝万岁、重臣千秋、天下民安、风调雨顺”四句话。

  为什么塔身上会雕刻有这四句话?南京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祁海宁介绍说,长干寺在建造过程中得到了北宋皇帝宋真宗的批准,从目前出土的铁函和宝塔之巨,文物之精美看,与宋真宗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可以说,在塔身上有这样的字样很正常。就在其中一面雕刻图案的两边,出现了一对站立的金凤凰,体积很大,雕刻工艺非常精美。记得之前在8月6日,也出土了一只金凤凰,象征着太平盛世。

作者:js20268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