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首发
2023-8-1 01:16 · 来自上海
旅澳畫家張大舜近日完成仿董源之《江堤晚景圖》,稱:
董源(約937~962)、又董元,字叔達,五代繪畫大師,享年25嵗,又說不詳。鍾陵(今江西進肾西北)人。曾任南唐北苑副使,人稱董北苑,南唐滅亡后進入北宋,宋朝初年去世。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國山水畫的成熟階段,董源為中國山水畫南派之開山鼻祖,与李成、範寬并稱北宋三大家,董源善于山水、人物、禽兽、筆力沉雄,不為奇峭之筆,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后人稱“披麻皴”,山头苔點細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
米芾谓其畫“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存世作品有《圖》《潇湘圖》《圖》《溪岸圖》《平林霁色圖卷》等。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董源善画,龍工秋岚遠景,多写江南真山,不為奇山峭之筆",又稱“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几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
此圖描繪:綠意盎然的春日里,行人游春賞景,一側的酒館挂旗開門營業,松樹高大蒼翠,群山巍峨,山脚下河面波光粼粼,一片春日好時光。
現將这稀世珍寶以108.68×69.8厘米的尺寸繪出,力求與原画基本一样、以供大家鑒賞。
張大舜仿董源的《江堤晚景圖》
張大舜仿董源的《江堤晚景圖》局部一
張大舜仿董源的《江堤晚景圖》局部二
張大舜仿董源的《江堤晚景圖》局部三
張大舜仿董源的《江堤晚景圖》局部四
張大舜仿董源的《江堤晚景圖》局部五
張大舜仿董源的《江堤晚景圖》局部六
張大舜仿董源的《江堤晚景圖》局部七
張大舜仿董源的《江堤晚景圖》局部八
張大舜仿董源的《江堤晚景圖》局部九
張大舜仿董源的《江堤晚景圖》局部十
董源之《江堤晚景圖》
《江堤晚景》是一幅設色絹本青綠山水畫,高179厘米、寬116.5厘米,該畫是張大千唯一伴藏一生的畫,后為張大千先生遺贈,該畫作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稀世珍寳。軸頂有溥儒题的“大風堂供养南唐北苑副使董源書江堤晚景无上至寳”
張大千除愛石濤、八大山人的作品外,亦鍾爱董源的作品,以為董源有種“大而能秀”的氣概,既弘大、秀逸,且不易學。他曾收藏董源畫作多幅,如《溪岸圖》、《潇湘圖》等。而董源的《江堤晚景》則是他的最爱,此為設色絹本青綠畫,山石以披麻皴畫成。
1938年張大千在北平初見雙拼古絹畫《江堤晚景》,便認定此画是極爲稀有之珍品,一直為不能購得而耿耿於懷。抗战烽火使北平蒙尘,張大千避難还蜀時乃依然念念不忘此畫,“每與人道此咨嗟叹賞,不能自已”。1945年張大千急赴北平,就為搜購于戰乱期間流散于民間的古代字畫,其中尤其讓他魂牵夢繞的就是南唐畫家董源的《江堤晚景》,終於在1946年1月将这幅《江堤晚景》收入囊中。其欣喜之餘尚未忘遍求当時名畫家,如溥儒、谢稚柳、龐莱臣、吴湖帆等人題識。自此《江堤晚景》成為張大千終生不離其身之畫作。
1949年張大千倉促返回成都、携家小离開大陸之際,這件作品也是他隨身行囊之主要寶物。《江堤晚景》跟随張大千漂泊于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國加州的洛杉磯、直到台北。張大千在海外曾無奈散出許多收藏的古畫,但这幅《江堤晚景》却一直伴随身邊。張大千極其鍾愛這这幅畫,視其為己收藏之古畫中最具重要的一件,也是對其盛年創作影响最大的一件。張大千曾多次臨摹此畫,現今存世不會少於三幅張大千的《仿董源<江岸晚堤>》全幅臨本,画中如鱼鳞般的水紋筆法也是源於此畫,其影响張大千的畫風甚為巨大。
張大千在購得董源的《江堤晚景》的同年春月,即在昆明湖上依原作臨摹一幅《江堤晚景》。張大千在畫作中题“南唐北苑副使董源江堤晚景大風堂臨本”,並題訴該幅董源畫作之淵源。
旅澳畫家張大舜先生此仿作《江堤晚景》可謂當今画壇之巨作之一也。
孫志明癸卯年七月于滬上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