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8-11 09:02
“蘇•宫”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苏作文物展海报
导言:在明清两代王朝里,苏州工艺得到了更到了皇室的极大认可。当苏州博物馆新馆十周年之际,2016年8月13日,“蘇•宫”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苏作文物展中,故宫博物院特遴选出所藏的86套(101 件)苏作文物集结回乡,为观众展现明清两代宫廷御用苏作工艺,是如何一路开挂升级,从民间跃进宫廷,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11月13日。
【故宫与苏博联手,送给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十周岁生日“礼物”】
苏州博物馆新馆
早在2014年,苏州市政府便与故宫博物院共同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展览交流、文保科技、人才培养、文创开发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今年值苏州博物馆新馆十周年之际,故宫博物院与苏州博物馆经过商议,合作推出了“蘇·宫——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苏作文物展”,从院藏中特别遴选出86套(101 件)文物在苏州博物馆展出。
故宫博物院
本次展览以明清时期苏作工艺与宫廷文化之间的互动为主线,以玉器、竹木、牙角、砚台、漆器等各个工艺门类的技术发展为辅线,分为“技冠天下”“内廷炫艺”“承旨而作”“特制进贡”四个单元,来展现明清宫廷清新绚丽的苏州风。
【促使苏州工艺空前繁盛的原因】
江南曾是明清帝王流连忘返之地,也是当时手工艺的繁盛重地。当时的苏作工艺受到宫廷的肯定和赞赏,除苏州当地进贡之外,朝廷还陆续征招苏州名手进入宫廷造办处,专事皇室各类生活、礼仪、赏赐用品,所以至今,故宫博物院内藏有诸多苏州工艺的传世珍品。
当时的苏州工艺因其名声大振,更加助推了苏州手工业的兴盛;另一方面,由于宫廷需用之物制作要求精,技术要求严,工艺要求高,也给苏州工艺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苏作匠人技艺水平不断提高。
“蘇•宫”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苏作文物展海报
苏州工艺至明代中后期时已空前发达,不仅从业人数众多,工艺门类齐全,且手艺精湛,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当时轮班服役的工匠制度已不能适应其发展,随后在成化二十一年(1485 年)明政府颁布法令,以自愿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轮班工匠征银代役(允许轮班匠可以缴银代役,不愿出银的仍旧当班),后又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准许轮班工匠全部征银代役。此项法令,令大多数工匠基本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人身自由和创作自由,并激发了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传统的玉石、牙骨、竹木等多个雕刻工艺领域大显身手,积极创作,为苏州后世的传统手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个单位全面展现绝技天下的苏州工艺】
当时苏州工艺名声较大的主要有竹刻、牙角雕、玉雕、砚雕等。本次展览分为“技冠天下”“内廷炫艺”“承旨而作”“特制进贡”四个单元展出了不同大背景下,苏州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技冠天下:良材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明代中后期,苏州经济、文化空前发达,制作水平高超,雕刻工艺尤为突出。此时,工匠们摆脱了轮班制,获得自由,积极创作。且吴地(现今大部分华东地区)文风炽盛,文人的参与推动了雕刻工艺的发展。
竹刻艺术兴起于嘉定。创始人为朱鹤(松邻)把书画艺术融入竹刻,以刀代笔,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竹刻技法,将竹刻从附属于实用工艺的范畴脱胎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雕刻艺术。其子朱缨(小松)、孙朱稚徵(三松)继承其业,广授技艺。
明万历 三松款 竹仕女图笔筒:将多种雕刻技法融为一体,表现了当时仕女的生活场景
明晚期 小松款竹根刘海戏金蟾:小松即朱缨,明代竹刻名家,为竹刻家朱鹤之子
明晚期 崤曾款竹根翼兽:侯崤曾,字晋瞻,明代嘉定派竹刻名家。活动于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现存世作品较少
清早期 顾珏款竹迎驾图笔筒
明代中后期的苏州玉雕在当时已经名扬海内。玉雕名匠陆子刚更是名声斐然。陆子刚为明中晚期治玉名家。“子刚”亦作“子冈”,明代文献对其多有记述,其治玉高峰期约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其作品在当时即被富贾、权贵追捧和收藏,更有假冒者以此牟利。因此子刚款玉器风格各异,优劣互现。此次所选用的子刚(或子冈)款玉器,虽然雕工俱佳,但落款形式和风格不尽相同,也很难遽断为一人所为。
明 子刚款白玉螭纹簪
明 子冈款青玉过枝花卉山水人物图盒
明 子刚款青玉龙耳觯式杯:此玉杯虽造型纹饰为明代玉器特征,但是否为陆子刚所制还没有更多依据证实
明 子刚款青玉雕鸣凤在竹图臂搁:目前看来,子刚款玉器多集中在文房用具、发簪、小佩等器物上
明 青玉花卉纹杯:此种镂雕花式杯是明代玉器中的常见品种,流行于明代晚期,苏州地区常有雕琢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更是受到文人的关注和喜爱。苏州砚雕在文人的影响下也得到了发展。顾二娘的砚雕是明清苏州砚雕的佼佼者,顾二娘所创的端砚材质稀有,其生平所制砚不及百方,因而相当珍贵。
清早期 顾二娘款端石菌式砚:侧面凹地阳文篆书“吴门顾二娘制”
清康熙 顾二娘款端石洞天一品砚:附卢葵生制漆盒
清康熙 顾二娘款端石凤纹砚:砚背四周亦为羽毛,流云纹装饰,浅浮雕
内廷炫艺:为满足宫廷所需而设立的“造办处”
清早期为了满足宫廷的需要,清政府在紫禁城内设立了造办处,并从全国范围内选调优秀工匠为之服务。造办处成立于康熙时期,一直延续至清末。
据文献记载,雍正时期,宫廷造办处汇集了苏州竹木牙角匠、玉匠、砚匠等多种雕刻匠人,他们在其自身所擅长的领域担当起主要的设计和制作任务,占据主要甚至是垄断地位。
清乾隆 青玉炼药仙人图山子:底部刻“抑斋示稿”四字款。抑斋为乾隆帝的书房,说明此器为乾隆皇帝亲自设计。此件器物正是档案中所提的隐士炼丹上石陈设,这也是目前能找到的苏州工匠徐鸣彩的唯一作品。
清乾隆 黄玉谷纹连环璧:此物件设计者姚宗仁,是乾隆早期宫廷玉器最重要的设计者。乾隆帝经常指名由他设计玉器
清 封锡禄款竹根布袋和尚
清雍正 黄杨木灵芝式盒:是雍正时期存世不多的黄杨木制品中极为突出的一件
清乾隆 端石结绳纹砚:此砚是由内廷苏州砚匠顾继臣制作,应为乾隆皇帝鉴赏御玩砚品
据记载,乾隆时期,随着宫廷活计的大量增加,进入宫廷造办处的苏州雕刻工匠数量达到空前。目前可考姓名的最早进入宫廷的苏州雕刻工匠,其中封锡禄、封锡璋曾在康熙年间进入造办处供职。此后,其后辈封始岐、封始镐及弟子施天章也被举荐服务于宫廷,历雍正朝,一直供职至乾隆早期。除此之外,还有玉匠姚宗仁、都志通、韩士良,砚匠顾继臣等。
由于当时宫廷不允许工匠在自己的作品留名,因此目前很难判断这些工匠具体做了哪些东西,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其艺术风格对苏州工匠的作品做一个合理的推断,详细的考证还有待于更多文献资料和实物的发掘。
明晚期 鲍天成款 犀角蟠螭纹执壶:构思巧妙,雕琢精细,堪称其经典之作
牙角雕刻亦随着其他雕刻门类的发展而兴起,苏州地区的代表人物当属鲍天成。鲍天成,明代雕刻艺人。能用犀角、象牙、紫檀木为材,雕琢箱、匣、盒、扇坠、簪钮之类。往往设计奇巧,技艺超越前人。其所雕刻犀角杯在江南极负盛名。
清雍正 象牙柿式盒:雍正时期牙雕文玩中的代表
清早期 象牙海水云龙纹火镰套:较为成熟的宫廷牙雕风格
但随着苏州工艺的繁荣发展,其门类也发生了变化,较为明显的是,竹木牙角匠因不合乾隆帝的喜好而逐渐被广东工匠所取代,而玉匠则大量增加,人数渐臻顶峰。
承旨而作:皇帝旨意下的“内廷恭造式样”
现存的造办处档案始于雍正元年(1723 年)。雍正朝造办处档案显示,除了丝织品和瓷器之外,漆器、玉器等各类材质的御用品几乎全由造办处承办。
乾隆时期,据宫廷档案记载,苏州承接了多数的玉器雕刻、大多数的雕漆制作和大多数的澄泥砚制作任务,也有少量的竹木牙角活计。由于苏州承接活计量大,造办处档案特设立“苏州”专项。这些活计一般先由乾隆皇帝下旨,命造办处画样或做样呈览准许后,再发往苏州,由苏州织造内匠人或外雇匠人依样制作,然后呈进宫廷。这种活计必须严格按皇帝的旨意制作,要求符合宫廷的“内廷恭造式样”。
玉器制作是苏州承接的最重要的雕刻类活计。目前故宫博物院收藏玉器三万余件,有相当数量属于清代乾隆时期的。从活计档档案看,从乾隆二年(1737 年)开始,苏州织造几乎每年都会接到数量不等的玉器活计,涵盖了典章、宗教、佩饰、陈设、文玩、日用、仿古等几乎所有类别,总量应有数千件之多,我们也很容易在造办处活计档中看到发交苏州成做玉器的记录。
白玉螭钮“学诗堂”组印(3 件):乾隆时期大修土木建筑宫殿,令人把许多殿名都镌刻成印章,并亲自撰写宫殿记文,论述该殿建造、命名缘起。
清乾隆 青玉龙首觥:档案记载,皇帝将苏州织造呈进的“玉龙尾觥”留用,玉觥内口沿阴刻楷书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御题诗
清乾隆 青玉双鹿耳杯盘:足内阴刻“乾隆御用”隶书款。清代乾隆时期,此类玉杯盘数量不少
清乾隆 青玉七佛图钵: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帝南巡到苏州,见开元寺所供佛钵,大为赞赏,后命良工仿制成玉钵,供于宫中佛堂。
苏州承接雕漆活计始于乾隆四年(1739 年),一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 年)还有制作。雕漆指在木胎或其他胎骨上层层髹漆,少则几十层,多则上百层,然后在一定厚度的漆面上雕刻纹饰,工序颇为复杂。
雕漆器多为日常用器以及一些文玩陈设,和宫廷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宫廷雕漆活计大概分为三类:一是新器制作,二是旧器改做,三是旧器收拾见新。从活计档档案看,苏州织造基本承包了所有乾隆朝的新器制作,体现了宫廷对苏州雕漆的高度认可。
清乾隆 剔红百子宝盒:上下两面雕童子52 人,壁雕童子48 人,合为“百子”
清乾隆 剔红海兽图圆盒:根据清宫档案记载,当时清宫至少有海兽图盒三件,现故宫博物院仅珍藏有两件,第三件不知所踪
清乾隆 剔黄寿春宝盒:寿春图最早出现在明嘉靖朝的雕漆作品中,乾隆朝曾大量仿制
清乾隆 剔红飞龙宴盒:这件作品漆色鲜艳,雕刻精良,图案工整,为乾隆朝标准器物和优秀作品,代表着乾隆朝苏州雕刻的风格和水平
清乾隆 剔红山水人物图磬式套盒:从雕刻技法、精细程度等方面,显示出苏工的高超的雕刻技艺,是罕见的精品佳作
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宫廷澄泥砚基本上发到苏州制作。澄泥砚使用经澄洗的细泥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其质地细腻如婴儿肌肤,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的特点,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据活计档档案记载,清代宫廷用澄泥砚基本上都是发到苏州制作,且多为成套的仿古式样。
清乾隆 澄泥虎伏砚:此砚应是交苏州按内廷样式制作或做旧,极具时代特点
宋 澄泥虎伏砚
清乾隆 澄泥仿汉石渠阁瓦式砚:为乾隆时期御用砚形式
特制进贡:附和宫廷喜好的进贡物件
如果说“承旨而作”单元是以自上而下的分配,那么在“特制进贡”中,苏州当地工匠通过掌握宫廷的喜好,在实践中揣摩上意,而得到宫廷赏识,便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主动。这种主动让他们在玉雕、砚雕、漆雕等方面均取得较大发展,并得到认可,特别是在玉雕领域。
清乾隆 青玉龙戏珠纹瓶:这种瓶在清代宫廷并不常见,主要是在后宫的书桌或几案上作陈设用
清乾隆 青玉白菜式花插:制作者充分利用截取之势的技巧,依石拟形,乘利而制的杰作
当然苏州工匠也有一些作品的创新不尽如人意。有的过于重视玉料而保留玉的瑕疵,有的过于追求精细而流于卖弄,使得乾隆帝对此深恶痛绝,并斥之为“玉厄”。乾隆帝通过训斥和驳回等手段极力批判此类作品,显示了宫廷对地方工艺的强力影响。
另外,作为引领雕刻技艺前沿的苏州,也是新技术的策源地,工匠平七创制的旋玉技术就是其中之一。旋玉技术传入宫廷后,宫廷旋玉活计大量增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乾隆帝还把此项技术推广至其他地方织造,推动了其他地方玉雕技术的进步。
清乾隆 青玉栖霞全图山子:乾隆皇帝先后六下江南,五次在被其誉为“第一金陵明秀山”的栖霞山畔驻跸,还留下了不少诗文墨宝。当时,一些宫廷画家绘制了不少描绘栖霞山的丹青。栖霞全图山子当是本自纸本设色画轴《栖霞全图》。
清乾隆 剔红云龙宝盒:这件作品为苏州织造舒文所进,据档案记录,刻款是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
清乾隆 剔红荟福宝盒:其与剔红嵌碧玉交螭宝盒在1949 年以后,通过收购、调拨、交换、接受捐赠等入藏的均给予“新”字编号。1954 年由文物局又悉数调拨回了故宫博物院。
清 棕竹股花边彩画菊花图折扇:此扇为清宫旧藏,有清室善后委员会接收宫内文物时所编千字文号:天字七四四号,当时收贮于乾清宫西暖阁。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