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3年12月7日上午,“十指彩墨翔九天——刘伯骏102岁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召开。研讨会由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先生和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女士共同主持。
研讨会现场
参加研讨会的学者有: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先生,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院长余丁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秦文清先生,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原院长、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徐仲偶先生,金陵美术馆馆长、南京书画院院长刘春杰先生,济南市美术馆副馆长张辉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研究员赵昆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任编辑孙欣女士,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汤宇先生,四川省达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龙飞先生,刘伯骏先生之子刘南平先生。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论述了刘伯骏艺术与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艺术发展的关系以及刘伯骏先生指画艺术、彩墨艺术的历史溯源及意义。
“十指彩墨翔九天——刘伯骏102岁纪念展”
研讨会视频回顾(三)
以下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秦文清先生发言摘录: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秦文清先生
作为这样一个艺术家,一辈子从事自己喜好的艺术,一直坚持不懈这样画的艺术家,产生了不同时代、不同政治状态,呈现出来不同的生活状态和艺术状态,像他已经具备了我们通过一个人、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来对照一个时代的变迁的更大的底蕴在后面,因为我是过来人,经历过的人,能够感受到一个时代对一个人、对一门艺术(的热爱)。我们最早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这一类的艺术作品,无可厚非,同时对花鸟山水这样的作品是有些忽略的。到了现在,国家开放了,国家政治更加地包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理解和发扬,使我们看见了他。因为我们最早看见了陈子庄,我们看见了黄秋园,我们看见了这样一些具有深厚传统功力的默默无闻的艺术家,在后面对中国传统艺术做那么重要的贡献,我想刘伯骏先生是在这个行列之中的其中之一。尤其是他的指画艺术,但我不敢从专业上来做评价,因为大家都是专家。得到你们的认可,从中国美术馆到北京画院的展览,能够得到大家在学术上的认定,陈子庄、黄秋园这类艺术家前期不在主流,在后期国家政治经济逐渐发展开明宽容以后被重视、被认可,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化。这个时代的变化是值得我们去深一步思考社会艺术相互之间关联的各种方式,这是我最感慨的一个事。我相信中国社会还会有一些这类的艺术家潜藏在社会层面,并没有浮现在主流舞台上,因为刘老师是有幸被余院长、红梅发掘出来的艺术家,我们看到了他的艺术成就,看到了他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特别有感慨。
作为一个油画家来看刘老师的艺术,我更多地是感觉到色彩。他的色彩很重要的是他的色调感非常鲜明,而且对比色的运用非常到位,大片的色调里面,有几个对比的冷颜色进去,带点状的、带线状的,一下子把整个画面丰富起来了。如果说单纯的指墨,单纯的单颜色进入到画面,你需要仔细慢慢去琢磨,你可能才看到其中的韵味道,但是色彩进去以后,一下子远远地就被他的画面所吸引,感觉到、感受到,把你从一个远距离抓进去,仔细去品味,去看它,他对补色的运用特别大胆,而且运用的挺到位。点状的补线还区别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说明这个艺术家在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创新,正是因为创造创新的一种精神推动,所以才让他的生命有了一种持续发展燃烧,一直到百岁高龄的长寿老人。我们今天来讨论他、研究他、纪念他,我作为一个晚辈特别欣慰。
我们在北京画院给他举办展览,而且是他百岁以后的指画作品,特别欣慰。我希望像刘老师这样的画家,他这样的作品,指画艺术是否达到一个相应的高度,这种高度是不是应该进入到我们需要用收藏、陈展的方式来把他的艺术永久地留存下来,给我们的后代传播下去。谢谢!
以下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原院长、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徐仲偶先生发言摘录: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徐仲偶先生
我今天要讲的第一主题是“艺”和“人”有什么关系,我们老是开会谈“艺”不谈“人”。想一想,刘伯骏这样的一个先生,他的生命格局是怎么过来的。刘伯骏先生他能活到102岁,他拿着笔停不下来,理由在哪里?就是因为他还本,就是因为他专注。这既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传统,也是一切大师生命的格局。所以我今天在这儿是想跟在座的朋友讲一句话,伟大的艺术不在装饰,伟大的艺术不在你的外在的现场,在你的灵魂,在你的生命里边。所以我对老先生敬重有加。
我谈到的第二点,老先生的画,用指画,不用笔画,他要追什么?老先生他一心一意想要在无意识方面达到他的制高点。余丁先生刚才讲的话,说他对于偶然的一种态度是极其明显的,他也讲了他和潘老先生不同的地方,他为什么这么重视无意识,实际上说得不好听一点,意识是一种生命的游戏,而无意识是生命的庄严。所以我要强调一点,伟大的艺术家永远不是在意识当中走出来的,他是在无意识当中成就了他。今天我们为什么对梵高这么感动,是因为梵高从来都没有用意识在画画,他是用无意识在画画。
我在楼上看到了他非常富有写意甚至于带有半抽象的绘画,我认为他在想尽一切办法在解决破和立的关系。老先生他的内心世界不是随便的,他的内心世界有两条。第一条,他是敬重他的老师,非常敬重他的老师,他把老师没有走完的路,要接着走下去,是因为他对老师的敬重。这是我对老先生非常感动的地方。
老先生把路都走了,他走到这儿来他怎么走,他回去,他要出去,他要想办法从他老师的手上再接着往前走,所以他要解决“破”的问题,他的“破”就是在无意识领域当中达到他生命的制高点。所以我看他的画的形在和不在、色在和不在,一切在在和不在之间达成了语言一种交响乐式的状态。他的墨进入了色的状态,他没有把墨变成,但是他知道墨在色彩里面的重要性,所以他的墨和他的色是交融在一起的,由此他的中国画是现代性的中国画。因为我们过去把墨和色是分开的,色是染上去的,但是他把色和墨交融在一起,他把笔和墨、笔和色彩、墨和色彩全部融在一起,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因为我们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没有你我他了,我们再也没有什么界限,我们都共融在一个更深的空间里面。所以今天这个时代,实际上是一个世界同构的时代,而不是世界分立的时代,也不是把各个东西分开。一定是要把所有的东西融在一起,艺术才能发挥出生命底色的光芒。
我看见刘伯骏老先生的画,我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尾。他是用他的生命,而不是他的专业,他没有因为觉得好像画画成名是一件幸福的事,他只是用他的生命,不断地在他的每一张纸上去探究他更大的空间。我在25年以前就讲过一句话,艺术家的一生就是跟自己过不去的一生,因为过不去,所以就得要前行。因为艺术家的每一天,他从来不愿意重复,所以艺术家的生命就是此时此刻的我在。谢谢大家!
以下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林木先生发言稿(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原副院长、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徐仲偶先生代读发言稿)摘录:
北京的朋友们要给去世了的刘伯骏老先生举办他的102岁纪念展,让人十分感动。20多年前尚在四川北部大巴山区籍籍无名的年近八旬的山乡野老刘伯骏,传奇般地突然出现在中国画画坛,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当然,刘伯骏本来也并非等闲之辈。四十年代,刘伯骏本杭州国立艺专潘天寿、林风眠等大师们的学生,其才华横溢的艺术天资,受到老师们的称赞。他毕业的时候,潘天寿还罕见地以个人名义为之举办过《潘天寿门生青年国画家刘伯骏作品展览》。前艺专校长陈之佛先生也推荐刘伯骏破格参加过有吴昌硕、潘天寿、张大千、徐悲鸿、陈之佛诸大家参加的《现代名人书画展》,可见老师们之器重。刘伯骏学生时的作品就被白崇禧所收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伯骏参加志愿军任师部美术创作组长,其创作抗美援朝的宣传画也在全国流行。五十年来,刘伯骏兴意盎然地在大山里踟蹰,徜徉,他观察、体验、写生、创作,为艺术,当然更为自己,矻矻而不疲。也正是忘情于艺术的探索与创造,刘伯骏先生才度过了他本当孤寂的巴山五十年艰难岁月。
这半个世纪的山乡岁月,对刘伯骏的艺术人生是修炼,是奋进,是厚积薄发,砥砺前行,刘伯骏没有掉队。80岁的刘伯骏一出山,绝无万事不关心的传统遗老之意,亦无淡然宁静的古典隐逸之情。相反,刘伯骏先生是以对现实生活的执着、爱恋的热情去燃烧他的本当孤寂的生活与艺术。于是,刘伯骏一出手便是毫飞墨喷,五彩斑斓,恣肆汪洋,壮气逼人,仍然是潘天寿似的崇高与雄肆,林风眠般的执着与热情,刘伯骏的艺术似乎仍然在对标着他半个世纪以前这些名师们的精神。让人感佩的是,刘伯骏这种昂扬奋发的创作激情一直持续到他人生102岁的最后一刻!——这当然是当代画坛的传奇!
刘伯骏先生以八十余岁之高龄,从西南边隅之大巴山中异军突起于当代中国画坛,画得如此大胆,如此雄肆,如此奇崛又如此现代,这本身就是当代画坛之传奇!
值此展览举办之时,预祝展览成功!谢谢大家!
林木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 、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 薛良先生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 、策展人、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 红梅女士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